布币陈觞照犀烛

出自:清代·李重华《乌龙行》

拼音:[bù][bì][chén][shāng][zhào][xī][zhú]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鸡头天险临箕谷,电激霆奔泻其足。
此江旧袭乌龙名,凡鳞易见龙潜伏。
崖欹峡束窅莫窥,下閟龙堂嵌坳隩。
方池吞吐混江流,幽窦虚无透山腹。
今年苦旱大雩祭,张令勤民事巫祝。
冲波逆石进鱼艇,布币陈觞照犀烛
维龙变现若暝蜓,黑质锦章光闪目。
鳞鬐蜿蜒恣徘徊,爪角纷拿时往复。
诘朝动地滃云雷,甘?翻江溢溪渎。
褒斜万户总衢谣,沔汉千畴竟秋熟。
即今报祀妥龙神,濒江庙貌峨新筑。
争觌元殊斗洧观,诚求迥异藏漦卜。
我来木落嵯岈空,徒见飞涛漱寒玉。
骊龙尔且抱珠眠,明春更遍苍生福。

查看原文

注释

【布币】1.陈列币帛。 2.古代仿照农具镈的形状铸造的一种金属货币。布,通"镈"。因镈形似铲,又叫"铲币"。按其形制与时代先后,可分为空首布和平首布两大类。空首布是较早的布币,还保留着铲的形状,上有装柄的空首,主要流通于春秋初期的周王朝及晋﹑卫﹑郑﹑宋等国。后来布首逐渐扁平,发展为平首布,其下部形状又有尖足﹑方足﹑圆足之分。平首布主要流通于战国时期的韩﹑赵﹑魏以及燕秦等国。新莽时曾一度仿制使用。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布】

布【寅集中】【巾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㱛《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博故切,音抪。《說文》布枲,織也。《廣韻》布,帛也。《小爾雅》麻紵葛曰布。《釋名》布,布也。布列衆縷爲經,以緯橫成之也。

太古衣皮,女工之事始于是,施布其法度,使民盡用之也。《易·說卦》坤爲布。《詩·衞風》抱布貿絲。《傳》布,幣也。《疏》此布幣謂絲麻布帛之布。幣者,布帛之名。《左傳·閔二年》衞文公大布之衣。

泉也。《周禮·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出入。《註》布,泉也。其藏曰泉,其行曰布。《前漢·食貨志》布貨十品,大布,次布,弟布,壯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註》師古曰:布亦錢耳。謂之布者,言其分布流行也。

《廣雅》布,施也。《莊子·列禦宼》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

《玉篇》也。

《廣雅》布,散也。《左傳·襄三十年》皆自朝布路而罷。《註》布路,分散。

《爾雅·釋天》祭星曰布。《註》布,散祭於地。

《廣雅》布,班也。

草名。《爾雅·釋草》布似布,帛似帛,華山有之。《註》草葉中有象布帛者,因名。

藥名。《本草集解》昆布,亦名綸布。生南海,葉如手大,似薄葦,紫赤色。

金布,書名。《前漢·蕭望之傳》金布令甲。《註》師古曰:金布者,令篇名也。其上有府庫金錢布帛之事,因以篇名。

懸泉激流曰瀑布。《孫綽·天台賦》瀑布飛泉以界道。

露布。《續博物志》露布,捷書別名,以帛書揭之於竿,欲天下知聞也。

姓。《晉書·陶侃傳》江夏布興。

複姓。《史記·趙世家》姑布子卿。《註》司馬彪曰:姑布,姓。

與尃通。《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專結縷。《註》徐廣曰:尃,古布字。《漢書》作布。

【币】

币【備考·寅集】【巾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1画

《龍龕》同印。(幣)《唐韻》《集韻》《韻會》毗祭切,音弊。《說文》幣帛也。《周禮·天官·大宰》以九式均節財用,六曰幣帛之式。《註》幣帛,所以贈勞賔客者。

《集韻》財也。《橫渠理窟》幣者,金玉齒革泉布之雜名。《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貢致邦國之用,四曰幣貢。《註》幣貢,玉馬皮帛也。

《內府》凡四方之幣獻之,金玉齒革兵器,凡良貨賄入焉。《管子·國蓄篇》以珠玉爲上幣,黃金爲中幣,刀布爲下幣。《史記·平準書》以白鹿皮方尺,緣以藻繢爲皮幣,直四十萬。《前漢·武帝紀》有司以幣輕多姦,農傷而末衆,又禁兼幷之塗,故改幣以約之。《註》幣,錢也。更去半兩錢,行五銖錢,皮幣,以撿約姦邪。

《集韻》必袂切,音蔽。義同。(幣)

【陈】

陳【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饋八簋。

《史記·李斯傳》所以飾後宮,充下。《註》下陳,猶後列也。

《廣韻》故也。《詩·小雅》我取其,食我農人。《史記·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

久也。《書·盤庚》失于政,爲久之義。

《廣韻》張也。《禮·表記》事君欲諫,不欲謂言其過於外也。

《廣韻》衆也。

《爾雅·釋宮》堂途謂之陳。《註》堂下至門徑也。《釋名》言賔主相迎。《註》北當階,其南接門內霤。

國名。《廣韻》周武王封舜後胡公滿於州。

姓。胡公滿之後,子孫以國爲氏。

《玉篇》或作塵。

《廣韻》《集韻》直刃切。同陣。軍伍行列也。詳前陣字註。

叶都年切,音顚。《易林》秋糧未成,無從至。關音涓。

【觞】

觴【酉集上】【角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1画

《唐韻》式陽切《集韻》《韻會》《正韻》尸羊切,音商。《說文》觶實曰觴,虛曰觶。《韻會》酒巵總名。《三禮圖》凡諸觴形皆同,升數則異。《詩·周南·卷耳疏》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總名曰爵,其實曰觴。觴者,餉也。《左傳·成二年》奉觴加璧以進。《前漢·外戚傳》酌羽觴兮銷憂。《孟康曰》羽觴,爵也。作生爵形,有頭、尾、羽翼。

飮人以酒亦曰觴。《左傳·襄二十三年》觴曲沃人。《戰國策》張儀曰:願王賜之觴。王曰:諾。乃觴之。

濫觴。《家語》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濫觴。《王肅註》觴,可以盛酒,言其微也。是濫觴謂始出之微。《唐明皇·孝經序》濫觴於漢,蓋用此義。近世有指爲末流之弊者,誤。

觴深,淵名。《莊子·達生篇》吾嘗濟乎觴深之淵。籀文作。

【照】

照【巳集中】【火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之少切《集韻》《韻會》《正韻》之笑切,音詔。《說文》本作㷖。《增韻》明所燭也。《易·離卦》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書·泰誓》若日月之照臨。

《正字通》北齊劉縚兄弟,父名照,一生不作照字,惟依火旁作炤。《廣韻》同炤。《集韻》或省作昭。唐武后作曌。

【犀】

犀【備考·巳集】【牛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五音篇海》與犀同。《唐韻》先稽切《集韻》《韻會》《正韻》先齊切,音西。《說文》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頂似豕。从牛㞑聲。《爾雅·釋獸》犀,似豕。《註》犀似水牛,豬頭大腹庳脚,脚有三蹄,黑色。三角,一在頂上,一在額上,一在鼻上。鼻上者卽食角也。小而不橢,好食棘。亦有一角者。《疏》交州記曰:犀,出九德,毛如豕,蹄甲,頭似馬。《埤雅》異物志:犀兼五種,肉舌有棘,常食草木棘刺,不啖莖葉。舊說犀之通天者,惡影常飮濁水,佳霧厚露之夜不濡,其裏白星徹端。世云:犀望星而入角,可以破水駭雞。南人呼犀角爲黑暗,言難識也。三角者,水犀也。二角者,山犀也。在頂者,謂之頂犀。在鼻者,謂之鼻犀。犀有四輩。《前漢·平帝紀》黃支國獻犀牛。《山海經》琹敼之山多白犀。《註》此與辟寒、蠲忿、辟塵、辟暑諸犀,皆異種也。

《山海經》釐山有獸,狀如牛,食人,其名犀渠。

《集韻》兵器堅也。《前漢·馮奉世傳》器不犀利。《註》晉灼曰:犀,堅也。

《集韻》一曰瓠中。《詩·衞風》齒如瓠犀。《傳》瓠犀,瓠瓣也。《疏》正義曰:釋草云:瓠,棲瓣也。孫炎曰:棲,瓠中瓣也。棲與犀字異音同。◎按廣韻瓠屖,說文遲也。別作屖从尸辛。集韻屖專訓遲,犀兼訓瓠中。

《玉篇》棲遲或作犀。

【烛】

烛【巳集中】【火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集韻》持中切,音蟲。旱灼也。本作爞。或省。通作蟲。《字彙》俗作燭字。非。(燭)《唐韻》之欲切《集韻》《韻會》朱欲切,音囑。《說文》庭燎火燭也。《廣韻》燈燭。《禮·曲禮》燭至起。《周禮·秋官·司烜氏》以共祭祀之明齍明燭。

《玉篇》照也。《前漢·武帝紀》日月所燭,莫不率。

《爾雅·釋天》四時和謂之玉燭。《註》道光照也。《梁書·文帝紀》太平玉燭,爾乃議之。

《楚辭·天問》日出不到燭龍何燿。

星名。《史記·天官書》燭星,狀如太白,其出也不行,見則滅,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名曰歸邪。歸邪出,必有歸國者。漢元鳳四年,燭星見奎婁閒。

南天燭,藥名。赤者名文燭。木而似草。故又名南燭草。

石燭,一名水肥,一名石脂,一名石液。

姓。《左傳·僖二十八年》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去聲。《前漢·武帝紀》見光集於雲壇,一夜三燭。《註》服虔曰:燭,音炷。師古讀如字。

《唐韻正》音朱。《張衡·東京賦》德寓天覆,輝烈光燭,狹三王之趢趗,軼五帝之長驅。

《唐韻正》後魏渴燭渾民,亦作可足渾民,又作可朱渾民。(燭)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