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乔松气概

出自:近现代·王理孚《贺新郎 题红拂图。图为南汇钟君作,上海朱太忙得之,因以征题》

拼音:[bǎi][chǐ,chě][qiáo][sōng][qì][gài]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深入侯门海。
莽裙钗、司空见惯,英雄安在。
白袷书生床下拜,百尺乔松气概
更不托、丝萝奚待。
纱帽紫衣囊与杖,走长安、谁识花蓓蕾。
奴主异,江山改。
如虬我亦髯兜颏。
千载下、春风省识,依然丰采。
为问李郎今有几,满眼都成一妹。
怪明月、花村尨吠。
何物老奴偏好事,剩零缣、断句传南汇。
谁买得,今朱亥。

查看原文

注释

【百尺】1.十丈。喻高﹑长或深。 2.桅杆。
【乔松】1.高大的松树。 2.古代传说中王子乔和赤松子的并称。两人均为传说中的仙人。
【松气】谓松林的声色气韵。指松林间的雾气清香。
【气概】在重大问题上表现的魄力气度:英雄气概|革命气概。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百】

百【午集中】【白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1画

〔古文〕博陌切,音伯。《說文》十十也。从一白。數十十爲一百。百,白也。十百爲一貫。貫,章也。《徐曰》章,以詩言之一章也。百亦成數。會意字。《前漢·律歷志》紀于一,協于十,長于百,大于千,衍于萬。

眾多也。《易·繫辭》百官以治。《書·堯典》平章百姓。《後漢·明帝紀》百蠻貢職。

百里,劒名。百錬,刀名。見《古今注》。

百鷯。鳥名。見《大戴禮》。

百足,蟲名。《博物志》百足,一名馬蚿。

百合,草名。《譚子化書》山蚯化爲百合。

地名。隋百泉縣,唐百文縣。

國名。《北史·百濟傳》百濟國,馬韓之屬,在遼東之東。

姓。百豐,列子弟子。

複姓。《風俗通》秦百里奚之後,其先虞人,家于百里,因氏焉。

《韻會》《正韻》莫白切,音陌。勵也。《左傳·僖二十八年》距躍三百,曲踴三百。《註》言每跳皆勉力爲之。

唐謂行杖人曰五百。《後漢·曹節傳註》五百字,本爲伍佰。伍,當也。佰,道也。使之導引,當道陌中,以驅除也。《續志》五百赤幘絳褠,卽今行鞭杖者,亦作伍佰。

叶伯各切,音博。《前漢·季布傳》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諾。《易林》營城洛邑,周公所作。世建三十,歷年八百。

叶畢吉切,音必。《歐陽修·潭園詩》一華聊一醉,盡醉猶須百。而我病不㱃,對花空嘆息。

【尺】

尺【寅集上】【尸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1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昌石切,音赤。《說文》十寸也。人手郤十分動衇爲寸口,十寸爲尺,規矩事也。从尸从乙。乙所識也。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體爲法。《家語》布指知尺,舒肱知尋。《前漢·律歷志》度量衡皆起於黃鐘之律,一黍爲分,十分爲寸,十寸爲尺。《蔡邕·獨斷》夏十寸爲尺,殷九寸爲尺,周八寸爲尺。《周禮·司市》疏置丈尺於絹布之肆。

大尺曰施。《管子·地員篇》其施五尺。《註》施音遺,大尺之名。

《小爾雅》五尺謂之墨。《周語》不過墨丈尋常之閒。《註》五尺爲墨,倍墨爲丈。今木工各用五尺以成宮室,其名爲墨,則墨者工師之五尺也。

《唐輦下歲時記》二月朔日爲中和節,賜大臣戚里尺,謂之裁度民閒。

法三尺,謂以三尺竹具,非也。

叶昌約切,音綽。《詩·魯頌》是尋是尺。叶下作若。《韻會》通作赤。

【乔】

喬【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巨嬌切《集韻》《韻會》渠嬌切,音僑。《說文》高而曲也,从夭从高省。《爾雅·釋木》句如羽喬。《註》樹枝曲卷,似鳥毛羽。《又》下句曰朻,上句曰喬,如木楸曰喬。《又》小枝上繚曰喬。《書·禹貢》厥木惟喬。《傳》喬,高也。《詩·周南》南有喬木。《傳》喬,上竦也。

矛之上句曰喬。《詩·鄭風》二矛重喬。《傳》重喬,累荷也。《箋》喬,矛矜,近上及室題所以縣毛羽。

姓。《後漢·光武紀》雲中太守喬扈。

人名。《戰國策》世世稱孤,而有喬松之壽。《註》喬,王子喬。松,赤松。

通橋。《詩·周南·喬木釋文》亦作橋喬。

《廣韻》舉橋切《集韻》居妖切,音驕。《書·禹貢惟喬釋文》喬,徐音驕。

《詩·鄭風·重喬釋文》喬,居橋反。

與驕通。《禮·樂記》齊音敖辟喬志。《釋文》喬,音驕。本或作驕。

《表記》喬而野。

《集韻》丘祅切,音蹺。喬詰,意不平。《莊子·在宥篇》天下始喬詰卓鷙。《釋文》喬,欽消反,或云去夭反,郭音矯,李音驕。

《集韻》舉夭切,音矯。

祛矯切,音槁。義同。

渠廟切,音轎。木枝上曲。

【松】

松【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㮤梥庺《唐韻》詳容切《集韻》思恭切《正韻》息中切,音淞。木也。《字說》松,百木之長,猶公,故字从公。《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史記·龜筴傳》千歲之松,上有兔絲,下有茯苓。《摭遺》吳鄧夫人傷臉,以琥珀屑滅痕。《註》琥珀,松脂入地千年所化。

甘松,香草名。《廣志》細葉,蔓生,可合諸香。

長松。《本草》一名仙茆,能治風。

州名。《韻會》本河關之西南羌也,唐置松州。

江名。松江,《禹貢》三江之一。或作淞。

【气】

气【辰集下】【气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去旣切《集韻》丘旣切,音炁。《說文》雲气也。象形。一曰息也。或作氣、炁。

與人物也。今作乞。

《玉篇》去乙切《廣韻》去訖切《集韻》《類篇》欺訖切,音乞。《博雅》求也。一曰取也。或省文作乞。《徐官·古今印史》氣,小篆本作气。氣爲火所化,其出必炎上,故象炎上之形。凡求乞者必於上,因借爲求乞字。气、乞本同一字也。後世隷楷以二字易混,乃省一筆以別之。

《六書正譌》气,俗用氣,乃稟氣之氣。雲气必用气。○按天地人物之氣雖別,而气、氣字義實同,分屬則泥矣,《正譌》之說非是。(氣)〔古文〕也,息也。《文子·守弱篇》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易·乾卦》同氣相求。《繫辭》精氣爲物。《禮·月令》孟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

《祭義》氣也者,神之盛也。《註》氣謂噓吸出入者也。

天氣曰元氣。《後漢·明帝紀》升靈臺,望元氣。《註》元氣,天氣也。

陰陽曰二氣。《太極圖說》二氣交感,化生萬物。

五氣。《史記·五帝紀》炎帝修德振兵,治五氣。《註》王肅曰:五氣,五方之氣。

《書·洪範·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註》雨木氣,暘金氣,燠火氣,寒水氣,風土氣爲五氣。

《素問》寒熱風燥濕,五氣之聚也。寒生水,熱生火,風生木,燥生金,濕生土。

六氣。《左傳·昭元年》六氣:隂陽風雨晦明也。

《莊子·逍遙遊》乗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註》平旦爲朝霞,日中爲正陽,日入爲飛泉,夜半爲沆瀣,與天地黃之氣爲六氣。

年有二十四氣。《內經》五日謂之謂之氣。《書·正義》二十八宿,布於四方,隨天轉運,所以敘氣節也。氣節者,一歲三百六十五日有餘,分爲十二月,有二十四氣,一爲節氣,謂月初也,一爲中氣,謂月半也,以彼迭見之星,敘此月之節氣。

曆家有之。氣所動者,其灰斯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

有望雲氣法。《周禮·春官》保章氏以五雲之物,辨吉凶水旱之祲象。《註》視日旁雲氣之色,靑爲蟲,白爲喪,赤爲兵荒,黑爲水,黃爲豐。《史記·天官書》雲氣有獸居上者勝。《又》日旁雲氣,人主象。《又》金寶之上皆有氣,不可不察。海旁蜃氣象樓臺,廣野氣成宮闕。然雲氣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積,精華實息者吉,虛耗者凶。《邵諤·望氣經》鬱鬱蔥蔥,隱隱隆隆,佳氣也。綿綿絞絞,條條片片,兵氣也。澤澤燄燄,女子氣也。如藤蔓挂樹者,寶氣也。紫氛如樓者,玉氣也。

道家有食氣法。《參同契》食氣鳴腸胃,吐正吸外邪。

以鼻觸物亦曰氣。《禮·少儀》執食飮者勿氣。《疏》執尊長飮食,不鼻臭之也。

《唐韻》《集韻》通。《說文》饋客芻米也。引《春秋傳》齊人來氣諸侯。

叶去訖切,音乞。《成公綏·嘯賦》聲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諸身,役心御氣。

叶丘謁切,音朅。《嵆康·寒食散賦》當吐利之困患兮,守危殆而假氣。喜乳哺之遂安兮,信衆疾之日歇。

【概】

楬【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集韻》《韻會》其謁切,音揭。《說文》楬櫫也。《周禮·秋官·職金》辨其物之媺惡與其數量,楬而璽之。《註》旣揭椾書其數量,又以印封之,有所表識,謂之楬櫫。

《周禮·秋官·蜡氏》有死于道路者,令埋而置楬。《顏師古曰》楬,杙也。椓杙于葬處,而書死者姓名也。

《周禮·秋官·明竁註》楬頭,書罪法也。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渠列切,音傑。義同。

《唐韻》丘瞎切。同。止樂器。《禮·樂記》鞉鼓椌楬壎箎。《註疏》椌,柷也。楬,敔也。柷以起樂,敔以止樂。

木豆也。《禮·明堂位》夏后氏以楬豆。《註》無異物之飾也。齊人謂無髮爲禿楬。

《淮南子·地形訓》淸漳出楬戾,濁漳出發包。《高註》乞洽切,音恰。楬戾,山名。在上黨。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