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鍧聚钧韶

出自:清代·夏炜如《题秋水先生遗照》

拼音:[kēng][hōng][jù][jūn][sháo]

平仄:平平仄平平

秋水名将孙,风雅乃无比。
忆我识面初,髧髦垂及耳。
器宇颇高岸,骖驹角盈咫。
稍长颇劬学,矻矻事砻砥。
避俗遇敌雠,爱古在骨髓。
哦诗岁成帙,泼墨日数纸。
声名渐四播,生计欻中圮。
人情为戚戚,君意顾尔尔。
不畏业就凋,而恨技止此。
行书盛晋代,禊帖备众美。
誓必追其踪,千本写不巳。
岂知甫逾年,与世异途轨。
右军发奇妒,六丁下云里。
学面许并生,换骨勿贳死。
一笑掷鼠须,风飙肃然起。
快抛肩上担,猛脱尘中屣。
我心苦茅塞,紾昔紊脉理。
结契忝纪群,抒怆绝铭诔。
一朝展遗容,却立那忍视。
唯当乞名流,鸿笔继麟史。
铿鍧聚钧韶,簸扬始糠秕。

查看原文

注释

【铿鍧】1.形容声音洪亮。 2.形容文词铿锵有力。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铿】

鏗【戌集上】【金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1画

《廣韻》口莖切《集韻》《韻會》丘耕切《正韻》丘庚切,音䃘。《玉篇》鏗鏘,金石聲。《禮·樂記》鐘聲鏗。《疏》言金鐘之聲鏗鏗然。《前漢·禮樂志》但能紀其鏗鎗鼓舞。《註》鏗鎗,金石之聲。《集韻》或作鍞銵。

《韻會》琴聲。《論語》鼓瑟希,鏗爾。

《廣韻》撞也。《楚辭·招魂》鏗鍾搖簴。《註》鏗,撞也。《班固·東都賦》發鯨魚,鏗華鍾。

人名。《楚辭·天問》彭鏗斟雉帝何饗。《註》彭鏗,彭祖也。《神仙傳》彭祖,姓籛名鏗。

【鍧】

鍧【戌集上】【金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9画

《廣韻》《集韻》《正韻》呼宏切《韻會》呼橫切,。

【聚】

聚【未集中】【耳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正韻》慈庾切《集韻》《韻會》在庾切,徐上聲。《說文》會也。《易·乾卦》君子學以聚之。《禮·檀弓》聚國族於斯。《前漢·高帝紀》五星聚于東井。《管子·君臣篇》是以明君順人心,安情性而發於衆心之所聚。《註》聚謂所同歸凑也。

《玉篇》斂也。《禮·樂記》君子聽竽笙簫管之聲,則思畜聚之臣。《周禮·地官·稍人》凡其余聚以待頒賜。《疏》聚是縣四百里,都五百里中畜聚之物。

居也,邑落也。《史記·五帝紀》一年而所居成聚。《註》聚謂村落也。

《秦本紀》幷諸小鄕聚,集爲大縣。《註》萬二千五百家爲鄕聚。《前漢·平帝紀》鄕曰庠,聚曰序。《註》張晏曰:聚,邑落名也。師古曰:聚,小于鄕。

積也。《禮·月令》孟冬之月,命有司循行積聚,無有不斂。

《管子·正篇》會民所聚曰道。《註》聚謂衆所宜。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六材旣聚,巧者和之。《註》聚,具也。

《左傳·莊二十五年》城聚。《註》晉邑。

《唐韻》才句切《集韻》從遇切《正韻》族遇切,。義同。

音娵。《史記·歷書》月名畢聚。日得甲子。索隱讀。

與驟同。《周禮·天官·獸醫註》趨聚之節。《釋文》聚,本一作驟。

《韻補》叶組救切,音僦。《班固·西都賦》毛羣内闐,飛羽上覆。接翼側足,集禁林而屯聚。

【钧】

鈞【戌集上】【金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銞《唐韻》居勻切《集韻》《韻會》規倫切,音均。《說文》三十斤也。《孟康曰》萬一千五百二十銖。《書·五子之歌》關石和鈞。《疏》三十斤爲鈞,四鈞爲石,鈞石所以一天下之重輕,而立民信也。

《集韻》一曰陶旊輪。《正字通》陶人模下圓轉者爲鈞。《前漢·賈誼傳師古註》陶家名轉者爲鈞,蓋取周回調均之義。

大鈞,天也。《前漢·賈誼傳》大鈞播物,坱圠無垠。《註》如淳曰:陶者作器于鈞上,此以造物爲大鈞也。言造化爲人,亦猶陶之造瓦耳。

《杜甫詩》八荒開壽域,一氣轉洪鈞。

樂名。《張衡·西京賦》饗以鈞天廣樂,帝有醉焉。

劒名。《淮南子·覽冥訓》淳鈞之器成。《註》淳鈞,古劒。

地名。《左傳·昭四年》夏啓有鈞臺之享。《註》河南陽翟縣南有鈞臺陂。

水名。《前漢·霍去病傳》涉鈞者。《註》鈞耆,水名。

姓。《風俗通》楚大夫元鈞之後,漢有侍中鈞喜。

與均同。平也。《詩·大雅》四鍭旣鈞。《註》矢鏃重羽輕,必參亭而三分之,一在前,二在後,得平均也。

等也,同也。《左傳·成六年》善鈞從衆。《註》鈞,等也。

《襄二十六年》多鼓鈞聲。《註》鈞,同其聲。《集韻》或書作。

【韶】

韶【戌集中】【音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音軺。《說文》虞舜樂也。《玉篇》繼也,紹也。《書·益稷》簫韶九成。《禮·樂記》韶,繼也。《註》韶之言紹也。言舜能繼紹堯之德。

《左傳·襄二十九年》見舞韶濩者。《註》殷湯樂。《疏》言其能紹繼大禹也。

《集韻》一曰美也。《韻會》凡言韶華,韶光,取此。

《韻會》州名。古百越地,漢曲江縣,隋置韶州。有兩石相對如雙闕。或曰舜作樂於此,故名韶石。

姓。《正字通》晉中牟令韶石。《廣韻》同㲈。《集韻》亦作招。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