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裹古戍墩中盛

出自:清代·朱筠《五月十四日得石君自清风店寄诗明日逆之广宁门外和韵持示》

拼音:[bāo][guǒ][gǔ][shù][dūn][zhōng,zhòng][shèng,chéng]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闻声思尔迟榆毂,隔夕濂汘路如沐。
得书子憩清风骑。
呼群我趁卢沟鹜。
江南去已五年忆,山右归仍千里目。
固知誓已甘苋藜,未免看人苦箠朴。
奉盈自料不丧七,竭诚人说能求牧。
天教车马役休休,日向陔除光昱昱,握手今朝喜动眉,触绪中年痛入腹。
殷勤须惜雨兼风,阅历都平笑与哭。
官共还乡且复佳,老始读书不亦恧。
庭中草木君当歌,郊迓先倾一斗漉。
五六石浮滩如籯,舟触石过微作声。
榜歌忽泊牛头下,牛头寺记唐天成。
何年寺废判作墩,不敲钟磬惟敲钲。
五六里前石址在,水口村近诗徵程。
李花万株压舟落,包裹古戍墩中盛
此间老兵差不恶,中郎未似以阮呈。
会须厨酒数斗饮,醉倒莫让前人名。
径持壶盏上嶪峨,软沙试踏行跉䟓。
几十步折拗石齿,花丛身入甘尝锡。
玉林果茁玉山上,翠壁当面纷开楹。
敷茵班草众香拾,一茎折得馨奇赢。
碧溪下浮花气润,仰看冰挂珞与璎。
拟梅瓣小枝较媚,怪雪花似天逾晴。
飘然片片落杯酒,花光吸口身为轻。
长姬香御岂真侍,青峰黄蝶纷来侦。
奇山胜水处处有,良游谁坐花为城。
诸子名流竹林数,醉翁愧我好尔诚。
颓然玉瓶尽转醒,兹游乐矣人人倾。
起迟日斜山出水,一掬手洗波盈盈。
松重竹复扶去躅,他年忆此百绕萦。
古人有语恋魂魄,江月老我谁孩婴。
逢花不饮信非达,难得花境如兹清。
李花不言应许我,永与花致无涯情。

查看原文

注释

【包裹】1.包;包扎:用布把伤口~起来。 2.包扎成件的包儿:他肩上背着一个小~ㄧ我到邮电局寄~去。
【古戍】边疆古老的城堡﹑营垒。
【中盛】盛是古代祭祀时置于容器中的谷物,一般为黍﹑稷﹑稻﹑粱﹑麦﹑苽,谓之六谷。"中盛"谓不用稻﹑粱,表示祭礼从简。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包】

包【子集下】【勹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3画

《廣韻》布交切《集韻》班交切,音苞。《說文》包,象人褱姙。已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氣起於子。子,人所生也。男左行三十,女右行二十,俱立於巳,爲夫婦褱姙於巳。巳爲子,十月而生,男起巳至寅,女起巳至申,故男年始寅,女年始申也。

容也。《易·泰卦》九二包荒,用馮河。

裹也。《書·禹貢》包匭菁茅。《禮·樂記》倒載干戈,包以虎皮。

《前漢·班固敘傳》包漢舉信。《註》劉德曰:包,取也。

通作苞。叢生也。《書·禹貢》草木漸包。

姓。《廣韻》楚大夫申包胥之後。漢有大鴻臚包咸。

山名。《山海經註》吳縣南,太湖中包山下有洞庭穴,號爲地脈。

《集韻》《正韻》蒲交切,音咆。《集韻》匏亦作包。

庖通作包。《易·姤卦》包有魚。《繫辭》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

《韻補》房尤切,音浮。地名。春秋,公及莒人盟于包來。左氏作孚。通雅,古呼包如孚,脬與胞,桴與枹,莩與苞,浮與抱之類,同原相因,故互通。

叶補苟切,褒上聲,裹也。《詩·召南》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裹】

裹【申集下】【衣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韻會》古火切,音果。《玉篇》包也。《詩·大雅》乃裹糇糧。《莊子·大宗師》裹飯而往食之。

《宋玉·高唐賦》綠葉紫裹。《註》裹,猶房也。

《郭璞·江賦》濯穎散裹。《註》裹,謂草實也。

《說文》纏也。

《集韻》古臥切,音過。義同。

《韻會》指所包之物也。

【古】

古【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音鼓。《爾雅·釋詁》古,故也。《說文》从十,口。識前言者也。《徐鉉曰》十口所傳,是前言也。《玉篇》久也,始也。《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詩·邶風》逝不古處。《前漢·藝文志》世歷三古。《孟康曰》伏羲上古,文王中古,孔子下古。

《禮·祭義》以祀天地、山川、社稷、先古。《註》先古,謂先祖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輪已庳,則於馬終古登阤也。《註》終古,猶言常也。

賁古,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賁古縣。

姓。《廣韻》周太王從邠適岐,稱古公,其後氏焉。漢有古初,蜀志有廣漢功曹古牧,北魏有古弼。

草名。《爾雅·釋草》紅蘢古。《註》俗呼紅草爲蘢鼓,語轉耳。

《集韻》古暮切,音顧。亦作故,義同。《劉向·九歎》興離騷之微文兮,兾靈修之壹悟。還余車于南郢兮,復姓軌于初古。

《字彙補》溪姑切,音枯。古成氏,複姓。漢廣漢太守古成雲。後秦古成詵,以文章參樞密。

【戍】

戍【卯集中】【戈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2画

《廣韻》傷遇切《集韻》《韻會》春遇切,輸去聲。《說文》守邊也。《爾雅·釋言》遏也。《註》戍守,所以止寇賊。《廣韻》舍也。《詩·小雅》我戍未定。

《正韻》殊遇切,音樹。義同。

【墩】

墩【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2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都昆切,音敦。平地有堆曰墩。謝公墩,在冶城北。《李白詩》冶城訪遺跡,猶有謝公墩。

【中】

中【子集上】【丨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

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

《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

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

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以此三法者求民情,斷民中,施上服下服之罪。《註》斷民罪,使輕重得中也。

心也。《史記·韓安國傳》深中寬厚。

內也。《易·坤卦》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老子·道德經》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半也。《列子·力命篇》得亦中,亡亦中。《魏志·管輅傳》鼓一中。《註》猶言鼓一半也。

成也。《禮·禮器》因名山升中于天。《註》中,猶成也。燔柴祭天,告以諸侯之成功也。

滿也。《前漢·百官表》制中二千石。《註》謂滿二千石也。《索隱》漢制,九卿已上,秩一歲,滿二千石。

穿也。《周禮·冬官考工記》中其莖。《註》謂穿之也。

盛算器。《禮·投壺》主人奉矢,司射奉中。《註》士鹿中,大夫兕中,刻木如兕鹿而伏,背上立圓圈,以盛算也。

《禮·深衣註》衣有表者,謂之中衣。與衷通。

俚語。以不可爲不中。《蕭參希通錄》引左傳成公二年,無能爲役。杜預註:不中爲之役使。

《禮·鄕飲酒義》冬之爲言中也。中者,藏也。

姓。漢少府卿中京。

中行,中英,中梁,中壘,中野,皆複姓。

《廣韻》《集韻》《韻會》陟仲切,音妕。矢至的曰中。《史記·周本紀》養由基去柳葉百步,射之,百發百中。

著其中曰中。《莊子·達生篇》中身當心則爲病,猶醫書中風,中暑是也。

要也。《周禮·春官》凡官府鄕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註》謂治職簿書之要也。

應也。《禮·月令》律中大簇。《註》中猶應也。

合也。《左傳·定元年》季孫曰:子家子亟言於我,未嘗不中吾志也。

《類篇》《正韻》直衆切。與仲通。《禮·月令》中呂,卽仲呂,又讀作得。《周禮·地官》師氏掌國中失之事。《註》故書中爲得。陸德明云:中,杜音得。

《韻補》叶陟良切,音章。師古曰:古讀中爲章。《吳志·胡綜傳·黃龍大牙賦》四靈旣布,黃龍處中。周制日月,是曰太常。

叶諸仍切,音征。《劉貢父·詩話》關中讀中爲》天期乗祚受爵漢中。叶下秦。古東韻與庚陽通。俗讀中酒之中爲去聲。中與之中爲平聲。◎按《魏志·徐邈傳》:邈爲尚書郞,時禁酒。邈私飮沈醉,趙達問以曹事,曰中聖人。時謂酒淸爲聖人,濁者爲賢人。蘇軾詩:公特未知其趣耳,臣今時復一中之。則中酒之中,亦可讀平聲。《通鑑》:周宣王成中與之名,註:當也。杜詩:今朝漢社稷,新數中與年。則中與之中亦可讀去聲。

【盛】

盛【午集中】【皿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氏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音成。《說文》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書·泰誓》犧牲粢盛。《傳》黍稷曰粢,在器曰盛。《周禮·天官》甸師掌帥其屬,耕耨王藉,以共齍盛。《註》謂黍稷稻粱之屬,可盛簠簋者。

器名。《左傳·哀十三年》旨酒一盛。《註》一器也。《禮·喪大記》食粥於盛不盥。《註》謂今時杯杅也。

《廣韻》受也。《詩·召南》于以盛之,維筐及筥。《古今注》城者,盛也,所以盛受民物也。

成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白盛。《註》盛之言成也。以蜃灰堊牆,所以飾成宮室。

盛服,嚴飾也。《左傳·宣二年》宣子盛服將朝。《註》盛,音成。本或作成。

防隄也。《爾雅·釋山》山如防者盛。《疏》盛,讀如粢盛之盛,形嶞而高峻,若黍稷之在器也。

山名。《前漢·郊祀志》日主祠盛山。《註》在東萊不夜縣。《註》盛,音成。

國名。《公羊傳·隱五年》秋衞師入盛。《註》盛,音成。《左傳》作郕。

《唐韻》丞政切《集韻》《韻會》《正韻》時正切,成去聲。《博雅》多也。《廣韻》長也。《增韻》大也。茂也。《易·繫辭》日新之謂盛德。《禮·月令》生氣方盛,陽氣發泄。《中庸》官盛任使。《史記·循吏傳》世俗盛美。《呂氏春秋》樹木盛則飛鳥歸之。

極也。《莊子·德充符》平者水停之盛也。

猶嘉也。《張衡·東京賦》盛夏后之致美,爰敬恭於神明。

受物曰盛。《前漢·東方朔傳》壷者,所以盛也。《師古註》叶音去聲。

地名。《前漢·武帝紀》南巡狩至於盛唐。《魏書·神元帝紀》魏始祖遷於定襄之盛樂。

姓。《後漢·西羌傳》北海太守盛苞,其先姓奭,避元帝諱,改姓盛。一曰周穆王時盛國之後。《穆天子傳》姬姓也。盛柏之子也。天子賜之。上姬之長,是曰盛門。《註》盛,國名,盛姬,王同姓也。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