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菱玄武堤

出自:清代·陈作霖《丁丑正月赠刘恭甫即以留别》

拼音:[cǎi,cài][líng][xuán][wǔ][dī]

平仄:仄平平仄平

六经厄秦火,汉儒勤考稽。
司农集大成,胸次无町畦。
后人训诂学,于兹得阶梯。
君家富经术,世业承青藜。
逮子复博洽,笺疏穷端倪。
染翰为文章,笔力追昌黎。
余事及诗赋,摆脱寻常蹊。
鸾皇发清啸,不作寒蛩啼。
我初识子时,介绍由璜溪。
龙门同御李,一见深交缔。
每当肄业顷,扃门发新题。
俭腹无可搜,音屡误雌霓。
赖子行秘书,三箧指我迷。
行随千里足,驽马亦駃騠。
名高旁人妒,往往俱遭诋。
岂无赏识者,刮目资金篦。
邑志重纂修,局开鹭坊西。
子首应徵聘,笔砚随身赍。
滥竽更及我,左右劳挈提。
体例互参酌,嘉味调盐醯。
疵颣互抉摘,良药进刀圭。
悔翁今作家,烛理如然犀。
谓我大事记,与子蓺文齐。
泰山高且峻,肯为培塿低。
既惭复以幸,黾勉事攀跻。
况此十年中,佳日常招携。
挑菜莫愁榭,采菱玄武堤
飞霞及灵谷,穷探仙佛栖。
觞咏乐复乐,唱和赋萚兮。
他时寻爪印,历历皆鸿泥。
阳和催淑景,雪释冰流澌。
计偕期在迩,门外车驾輗。
行当与子别,一曲听歌骊。
功名亦何物,得失争虫鸡。
感子缠绵意,酒酌金玻璃。
祝我赴长安,春风健马蹄。
自分骨相寒,不称居金闺。
江南夏四月,芳草碧以萋。
会当返故里,暂离非久暌。
游览与著述,愿子其少徯。

查看原文

注释

【采菱】乐府清商曲名。又称《采菱歌》﹑《采菱曲》。
【玄武】1.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其形为龟,或龟蛇合体。《楚辞.远游》:"时暧曃其曭莽兮,召玄武而奔属。"王逸注:"呼太阴神,使承卫也。"洪兴祖补注:"玄武,谓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后汉书.王梁传》:"《赤伏符》曰:"王梁主卫作玄武。""李贤注:"玄武,北方之神,蛇合体。"后为道教所信奉。即真武神。 2.指龟,或指龟和蛇。 3.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的合称,以其排列之形如龟而得名。 4.绘有龟形的军旗,用以标志位于北方或后面的军阵。 5.指北方。位于北面的事物,多冠以"玄武"之名。 6.黑色的冠带。 7.道教称黑汞为玄武。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采】

采【酉集下】【釆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倉宰切《集韻》《韻會》此宰切,音採。《說文》捋取也。《詩·周南》采采卷耳。《朱註》采采,非一采也。

擇也。《禮·昏義》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釋文》采,擇也。《疏》納采者,謂采擇之禮。《史記·秦始皇紀》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班固·西都賦》奚斯魯頌,同見采於孔氏。

采色。《書·益稷》以五采彰施于五色。《史記·項羽紀》吾令人望其氣,皆爲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物采。《左傳·隱五年》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疏》取鳥獸之材以章明物色,采飾謂之爲物。《文六年》分之采物。《疏》采物,謂采章物也。

《魯語》天子大采朝日,少采夕月。《註》大采,袞職也。少采,黼衣也。

《左思·蜀都賦》符采彪炳。《註》符采,玉橫文也。

事也。《史記·司馬相如傳》使獲燿日月之末光絕炎,以展采錯事。《註》采,官也。展其官職,設厝其事業者也。

官也。《書·堯典》帝曰:疇咨若予采。《傳》采,事也。馬云:官也。《禮·明堂位》九采之國。《疏》各掌當州諸侯之事。

采地。《禮·禮運》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前漢·地理志》大夫韓武子食采於韓原。

飾也。《前漢·嚴助傳》樂失而淫,禮失而采。《註》如淳曰:采,飾也。師古曰:采者,文過其實。

墓地。《揚子·方言》冢,秦晉之閒謂之墳,或謂之采。《註》古者卿大夫有采地,死葬之,因名。

風采。《前漢·霍光金日磾傳》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左思·魏都賦》極風采之異觀。

《詩·秦風》蒹葭采采。《傳》采采,猶萋萋,盛也。

《詩·曹風》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傳》采采,衆多也。《朱註》采采,華飾也。《謝靈運·緩歌行》采采彤雲浮。

幣也。《史記·周本紀》召公奭贊采。《註》正義曰:采,幣也。

詩篇名。《禮·玉藻》趨以《采齊》,行以《肆夏》。

姓。《風俗通》漢度遼將軍采皓。

地名。《左傳·僖八年》晉里克帥師,敗狄于采桑。《註》平陽北屈縣西南有采桑津。

玉名。《司馬相如·上林賦》晁采、琬琰,和氏出焉。《註》晁采,玉名。

木名。《史記·秦始皇紀》堯舜采椽不刮。《註》索隱曰:采,木名。卽今之櫟木也。

草名。《博雅》采,䆃采也。

《韻會》《正韻》倉代切,音菜。臣食邑。《周禮·天官·八則註》公卿大夫采邑。音菜。《孟子·元士受地視子男註》所受采地之制。音菜。《前漢·食貨志註》采,官也。因官食地,故曰采地。

與菜同。《周禮·春官·大胥》春入學,舍采合舞。《註》舍采,謂舞者皆持芬香之采。鄭康成曰:舍卽釋也,采讀爲菜。始入學,必舍菜,禮先師也。菜,蘋、蘩之屬。

《五音集韻》子苟切,音走。採取也。

【菱】

菱【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唐韻》同蔆。

【玄】

泫【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戸畎切,音鉉。《說文》湝流也。

露光也。《謝靈運詩》花上露猶泫。

露垂貌。《謝惠連詩》泫泫露盈條。

流涕貌。《禮·檀弓》孔子泫然流涕。

《集韻》《韻會》《正韻》胡涓切,音懸。困泫,水深廣貌。《郭璞·江賦》瀇滉困泫。

水名,屬上黨。《前漢·地理志》上黨郡有泫氏縣。《註》山海經,泫水所出者也。《後漢·萬修傳註》今澤州高平縣也。

《集韻》胡千切,音賢。義同。

熒絹切,音縣。泫湣,混合也。通作眩。

【武】

武【辰集下】【止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文甫切《集韻》《韻會》罔甫切,音舞。《玉篇》健也。一曰威也,斷也。《書·大禹謨》乃武乃文。

《伊訓》布昭聖武。

《左傳·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爲武。《又》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財者也。武有七德。

諡法之一。《汲冢周書》剛彊理直曰武,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窮曰武。

周樂名。《前漢·禮樂志》武王作武。武,言以功定天下也。

《禮·樂記》始奏以文,復亂以武。《鄭註》文謂鼓,武謂金。《疏》金屬西方,可以爲兵刃,故爲武。鼓主發動衆音,無兵器之用,故爲文。

迹也。《詩·大雅》履帝武敏歆。《禮·曲禮》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禮·曲禮》牛曰一元大武。《疏》牛肥則迹大。

《爾雅·釋詁》武,繼也。《詩·大雅》下武惟周。《箋》言後人能繼先祖者,惟有周也。

冠卷曰武。《禮·玉藻》縞冠武,居冠屬武。

《雜記》委武。《註》秦人曰委,齊東曰武。

冠名。《蔡邕·獨斷》武冠,或曰繁冠,今謂之大冠,武官服之。

水名。《前漢·地理志》東郡有東武陽縣。《應劭曰》武水之陽也。

:泰山郡南武陽縣,武水所出,南人泗。

關名。《地理通釋》《左傳·哀四年》:楚人謀北,方將通於少習,以聽命。《杜註》少習,商縣武關也。《輿地廣記》:商洛縣東有少習,秦謂之武關。《賈誼·新書》所謂建武關函谷臨晉關者,大抵爲備山東諸侯也。

武都,州名。《廣韻》本自白馬氐地,魏文徙武都郡於美陽,今好畤縣界,武都古城是也。後漢平仇池山築城,置武都鎭,卽今州是也。

《地理通釋》唐大中五年,以原州之蕭關置武州。

廣武,山名。在滎陽。《前漢·項籍傳》羽與漢王臨廣武,閒而語。

縣名,屬太原郡。

修武、陽武、原武,皆屬河內郡。

靈武,今陝西環縣,唐肅宗卽位於此。

湖名。《廣輿記》在黃州府黃陂縣,相傳黃祖習射處。

溪名。亦山名。《廣輿記》在辰州府盧溪縣。馬援門生善吹笛,援作歌和之曰滔滔武溪一何深,卽此。

武山,亦在盧溪縣。

眞武,湖名。《六朝事迹》吳後主寶鼎元年,開城北渠,引後湖水流入新宮。今城北十三里有古池,俗呼爲後湖是也。

星名。《夢溪筆談》北方眞武七宿,起於東井,終於角。

武。

姓。《廣韻》《風俗通》云:宋武功之後,漢有武臣。

漢複姓,六氏。漢有乗黃令武安恭,出自武安君白起之後。《風俗通》云:漢武强侯王梁,其後因封爲氏。世本云:夏時有武羅國,其後氏焉。《何氏姓苑》有廣武氏、武成氏、武仲氏,又《西秦錄》有武都氏。

與珷通。石似玉者。《史記·司馬相如傳》瓀石武夫。

《正韻》微夫切。與無通。《禮·禮器》周坐尸,詔侑武方。《鄭註》武,讀爲無。

【堤】

堤【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9画

《廣韻》是支切《集韻》常支切,音匙。堤封頃畝。《漢書》作提。《顏師古曰》提封者,大舉其封疆也。

《廣韻》都奚切《集韻》《韻會》《正韻》都黎切,音氐。防也。

物之下安者曰堤。《淮南子·銓言訓》瓶甌有堤。

《集韻》勻規切,音畦。沐堤,郡名。

地名。鯀堤,在直隸淸河縣西,相傳鯀治水所築,側有廉頗墓。

大堤,在襄陽,宋隋王誕爲襄陽郡,聞諸女歌,因作大堤詞。《韓愈·送李遜赴襄陽詩》風流峴首客,花豔大堤倡。

《廣韻》都禮切《集韻》《韻會》《正韻》典禮切,與隄通。《正韻》堤本上聲,無平聲。後人相沿作平聲用。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