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此再三叹

出自:清代·纪迈宜《登独石口边城远望作》

拼音:[gǎn][cǐ][zài][sān][tàn]

平仄:仄仄仄平仄

两山如龙翔,蜿蟺百余里。
长城亘其上,乱石相角犄。
巍巍帝王都,有成斯有毁。
何论穷荒地,千年泣残垒。
筑城声犹悲,垣堞已倾圮。
所嗟秦人愚,贾怨徒劳尔。
新城屹金汤,盛代车同轨。
筑不假民力,工费皆官庀。
宽仁高百王,汪泽唐虞比。
内外方一家,岂藉防奸宄。
庶以壮观瞻,威灵震远迩。
我登城上望,惊砂蔽天起。
云黯孤日黄,霜严百卉死。
一视但茫茫,峰峦势未已。
百夷争效顺,驼马纷填委。
河流荡山来,激迅齧城址。
入塞折复出,汇作白河水。
望洋趋巨壑,朝宗正如此。
关吏招我饮,潼乳亦甘美。
其长八十余,矍铄矜动履。
自诉征战劳,回首逾三纪。
曾逐八千卒,歼虏数倍蓰。
裹粮常不继,酸风射眸子。
疮痏犹在体,筋力嗟痹痿。
幸蒙浩荡恩,月支太仓米。
感此再三叹,上马仍徙倚。
时平壮士老,临风徒抚髀。

查看原文

注释

【再三】1.第二次第三次;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 2.犹言非常,极其。
【三叹】1.亦作"三叹"。 2.多次感叹,形容慨叹之深。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感】

感【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古禫切,甘上聲。《廣韻》動也。从心咸聲。《增韻》格也,觸也。《易·咸卦》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字彙補》戸坎切。與撼通。《詩·召南》無感我帨兮。

《集韻》《正韻》胡紺切。與憾通。恨也。《左傳·昭十一年》唯蔡於感。咸有感義,故感字从咸。

【此】

此【辰集下】【止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正韻》雌氏切《集韻》《韻會》淺氏切,音佌。《說文》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徐曰》匕,近也。近在此也。《爾雅·釋詁疏》此者,彼之對。《詩·周頌》在彼無惡,在此無斁。《老子·道德經》去彼取此。

《六書故》此猶兹也,斯也。《大學》此謂知本。

【再】

再【子集下】【冂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集韻》《韻會》作代切,音載。《說文》一舉而二也。从冓省。《徐曰》一言舉二也。《玉篇》兩也。《廣韻》重也,仍也。《書·禹謨》朕言不再。《禮·儒行》過言不再。《註》知過則改,故不再也。《左傳·僖五年》一之謂甚,其可再乎。

子例切,音祭。《楚辭·九章》背法度而心治兮,辟與此其無異。寧溘死而流亡兮,恐禍殃之有再。

【三】

三【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姓。明三成志。

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三思而後行。

本作參。《博雅》參,三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前漢·與三同。

《韻補》叶疏簪切,音森。《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叹】

叹【備考·丑集】【口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龍龕》音以。

《川韻》作又字。(嘆)〔古文〕音炭。《說文》吞歎也。一曰太息也。與歎同。

《廣韻》《集韻》他干切《正韻》他丹切,音灘。義同。《詩·王風》嘅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釋文》嘆,本亦作歎,吐丹反,協韻也。

《大雅》而無永嘆。《釋文》歎,他安反,字或作嘆。

叶他絹切,音。《曹植賦》入空室而獨倚,對牀幃而切歎。歎叶上見。

叶他涓切,音天。《曹大家·東征賦》陟封丘而踐路兮,慕京師而竊嘆。小人性之懷土兮,自書傳而有焉。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