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识姓氏

出自:清代·法式善《西涯诗 其三》

拼音:[yī][dàn][shí,zhì][xìng][shì,zhī]

平仄:平仄平仄平

客来访西涯,扁舟舣湖口。
指点城外山,问讯风中柳。
我已沿旧说,溪桥未深剖。
看花年复年,鸥鸟笑人否。
譬如名士居,不曾辨谁某。
一旦识姓氏,翻悔坐失久。
快读西涯诗,西涯胸中有。
文章惊一代,眉寿夸十友。
翩然神其来,面目落吾手。
纻衫与朱履,破椟僧能守。
风流渐销歇,我恐西涯负。
但期随老渔,烟篷卖菱藕。

查看原文

注释

【一旦】1.一天;一天之内:一旦杀三卿。 2.副词。表示某一天:一旦横祸飞来,将何以避之|一旦大桥建成,就可大大缓解南北交通。
【姓氏】1.姓和氏。姓﹑氏本有分别,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秦汉以后,姓﹑氏不合一,通称姓,或兼称姓氏。 2.指姓名。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一】

一【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1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

《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

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均也。《唐書·薛平傳》兵鎧完礪,徭賦均一。

誠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

正一。《唐書·司馬承楨傳》得陶隱居正一法,逮四世矣。

一一。《韓非子·內儲篇》南郭處士請爲齊宣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韓愈詩》一一欲誰憐。《蘇軾詩》好語似珠穿一一。

《星經》天一星,在紫微宮門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太一,山名,卽終南山。一名太乙。

三一。《前漢·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註》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氣也。

尺一,詔版也。《後漢·蕃傳》尺一選舉。《註》版長尺一,以寫詔書。

百一,詩篇名,魏應璩著。

姓,明一炫宗。

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婁氏,後改婁氏。

一二三作壹貳叄。《大學》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史記·禮書》總一海內。《前漢·霍光傳》作總壹。《六書故》今惟財用出納之簿書,用壹貳叄以防姦易。

《韻補》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吳都賦》藿蒳豆蔲,薑彙非一。江蘺之屬,海苔之類。

叶弦雞切,音兮。《參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

【旦】

旦【辰集上】【日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1画

《唐韻》《集韻》《韻會》得案切《正韻》得爛切,丹去聲。《說文》明也。从日見一上。一,地也。《玉篇》朝也,曉也。《爾雅·釋詁》旦,早也。《書·大禹謨》正月朔旦。《詩·陳風》穀旦于差。

《大雅》昊天曰旦。《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曲阿,是謂旦明。

《詩·衞風》信誓旦旦。《箋》言其懇惻款誠。《疏》旦旦猶怛怛。《釋文》旦旦,《說文》作。

《詩·衞風·朱傳》旦旦,明也。

《前漢·惠帝紀》當爲城旦舂者。《註》城旦者,旦起行治城。舂者,婦人不豫外徭但舂作米,皆四歲也。

震旦,西域稱中國之名。《樓炭經》蔥河以東名震旦。

盍旦。《禮·坊記》相彼盍旦。《註》盍旦,夜鳴求旦之鳥。

與神同。《禮·郊特牲》所以交於旦明之義也。《註》旦當爲神,篆字之誤也。

《韻補》叶都眷切。《庾敳·意賦》宗統竟初不別兮,大德亡其情願。天地短於朝生兮,億代促於始旦。

【识】

識【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2画

〔古文〕音式。《說文》常也。一曰知也。《長箋》訓常無意義。《玉篇》識,認也。《增韻》能別識也。

見識也。《詩·大雅》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左傳·襄二十九年》吳公子札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老子·道德經》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莊子·繕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揚子·法言》多聞見而識乎正道者,至識也。多聞見而識乎邪道者,迷識也。

草名。《大戴禮·夏小正》三月采識。識,草也。

州名。《唐書·地理志》識利州屬高麗降戸州。

姓。見《姓纂》。

《廣韻》《集韻》《韻會》職吏切,音志。與誌同。記也。《易·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書·益稷》書用識哉。《論語》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

《韻會》器之款鏤爲識。《史記·孝武紀》鼎文鏤無款識。《註》韋昭曰:款,刻也。師古曰:識,記也。楊愼曰:三代鐘鼎文,隱起而凸曰款,以象陽,中陷而凹曰識,以象隂。

《韻會》通作志。《周禮·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變動。《鄭註》志,古文識字,記也。

《讀書通》通作幟。《後漢·虞詡傳》以采綖縫賊裾爲幟。《註》幟,記也。

《集韻》《韻會》式吏切,音試。義同。

《韻會》表識,謂有所標表,令異日可識知也。《左傳·宣十二年杜註》楚以茅爲旌識,謂以旌旗爲表也。《前漢·劉向傳》不可不識也。《師古註》墓須表識。俱音試。

《集韻》《類篇》昌志切,音熾。義同。

《釋名》識,幟也。有章幟可按視也。《前漢·王莽傳》旌旗表識。《師古註》識讀與幟同。

叶式列切,音刷。《崔駰·達旨》傳序歷數,三代興滅。大庭尚矣,赫胥罔識。

叶施灼切,音爍。《蘇軾·毛長官詩》宦遊逢此歲年惡,飛蝗來時半天黑。羨君封境稻如雲,蝗自識人人不識。《集韻》或書作。

【姓】

姓【丑集下】【女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息正切,音性。《說文》人所生也。《左傳·隱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

孫謂之子姓。《詩·周南》振振公姓。《楚語》率其子姓,從其時享。

晐姓,備庶媵也。《吳語》一介嫡女願執箕箒,以晐姓于王宮。

百姓,民庶也。《書·堯典》平章百姓。

百官族姓。《酒誥》越百姓里居。

生子曰姓。《左傳·昭四年》庚宗之婦人,獻以雉。問其姓,對曰:余子長矣,能奉雉而從我矣。

姓。《前漢·食貨志》臨葘人姓偉,貲五千萬。《註》姓,姓也。偉,其名。

推律定姓。京房本姓李,推律定姓爲京氏。

筮易得姓,陸羽不知所生,自筮得蹇之漸,乃姓陸,名羽,字鴻漸。

《集韻》師庚切,音生。人名。《春秋·哀四年》蔡殺其大夫公孫姓。

叶桑經切,音星。《詩·唐風》豈無他人,不如我同姓。叶上菁。《鄭曉曰》姓,字从女生。上古八大姓,姜姬嬀姒嬴姞姚妘,皆从女。,从人。

【氏】

氏【辰集下】【氏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承旨切《集韻》《韻會》《正韻》上紙切,音是。氏族也。《白虎通》有氏者何,貴功德,下伎力,所以勉人爲善也。《左傳·隱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爲諡,因以爲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疏》釋例曰:別而稱之謂之氏,合而言之則爲族。《趙彥衞·雲麓漫抄》姓、氏後世不復別,但曰姓某氏,雖史筆亦然。按姓者,所以統系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所自出。如周姓姬氏,所以別子孫,如魯衞毛耼邘晉應韓之分,若夫《易》云:黃帝堯舜氏作。堯舜雖非姓氏,旣是天子當一代,稱曰堯舜氏,義亦通。此又不拘姓氏之例。《柳芳·論氏族》氏於國則齊魯秦吳,氏於諡則文武成宣,氏於官則司馬司徒,氏於爵則王孫公孫,氏於字則孟孫叔孫,氏於居則東門北郭,氏於志則三馬五鹿,氏於事則巫乙匠陶。

古者貴有氏,賤無氏,故其詛辭有曰:墜命亡氏,言奪爵失國也。詛辭見《左傳·襄十一年》。

婦人例稱氏。《儀禮·士昏禮》祝告婦之姓,曰某氏來歸。

樂氏,津名,在鄭。《左傳·襄二十六年》涉於樂氏。

元氏、猗氏、盧氏、尉氏,皆縣名。《廣輿記》元氏屬常山,今屬眞定府。猗氏屬河東,今屬平陽府。盧氏本漢縣,今屬河南府。尉氏本秦縣,今屬眞定府。《師古·漢書註》凡地名稱某氏者,皆謂因之而立名。如尉氏、左氏、緱氏、禺氏之類。

以氏名其物。《大戴記》蘭氏之根,櫰氏之苞。

姓。《吳志》有氏儀,後改姓是。

猛氏,獸名。《司馬相如·上林賦》鋋猛氏。《郭璞曰》今蜀中有獸,狀似熊而小,毛淺有光澤,名猛氏。

《說文》巴蜀山名岸脅之旁著欲落墮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揚雄·解嘲》響若氏隤。○按今《揚雄傳》作。《玉篇》亦云:巴蜀謂山岸欲墮曰氏,崩聲也。承紙切。

《元包經》剝屵氏。傳曰:山崩於地也。註:屵音蔡,氏音支。與《說文》《玉篇》義同而音異。

《集韻》掌是切,音紙。姓也。義同。

《廣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音支。月氏,西域國名,在大宛西。《史記·大宛傳》有大月氏,小月氏。亦作月支。

閼氏,單于后名。《史記·韓王信傳》上乃使人厚遺閼氏。《註》閼音燕,氏音支。

烏氏,縣名。《史記·酈商傳》破雍將軍烏氏。《註》烏音於然反,氏音支,縣名。屬安定。《前漢·地理志》作閼氏。

《史記·貨殖傳》烏氏倮。《註》韋昭曰:烏氏,縣名,倮,名也。索隱以烏氏爲姓,非是。

《廣韻》子盈切《集韻》咨盈切,。故爲文從側出以見意。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