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雏漫听岂知音

出自:明代·张羽(凤举《明妃》

拼音:[hú][chú][màn][tīng][qǐ,kǎi][zhī,zhì][yīn]

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

绝漠琵琶汉苑心,胡雏漫听岂知音
自缘花貌浑难画,不是丹青故索金。

查看原文

注释

【胡雏】1.胡人小儿;胡人僮仆。 2.对胡人的蔑称。亦特用为对后赵石勒﹑唐安禄山的蔑称。
【知音】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以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知己朋友:你真是我的知音。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胡】

胡【未集下】【肉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戸孤切《集韻》《韻會》《正韻》洪孤切,音瑚。《說文》牛頷垂也。《正字通》喉也。頷肉下垂者曰胡。《詩·豳風》狼跋其胡。《傳》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釋名》胡,互也。在咽下垂,能斂互物也。《前漢·郊祀志》有龍垂胡䫇。《註》胡謂頸下垂肉也。

《韻會》何也。《書·太甲》弗慮胡獲,弗爲胡成。

《集韻》壽也。《詩·周頌》胡考之寧。《傳》胡,壽也。

《正字通》鋒之曲而旁出者曰胡。戈頸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冶氏》戈胡三之,戟胡四之。《註》三之長六寸,四之長八寸。

戟名《揚子·方言》凡戟而無刃,東齊秦晉之閒謂其大者曰鏝胡,其曲者謂之鉤釨鏝胡。

《韻會》麤纓無文理者。亦曰曼胡。

遐遠也。《儀禮·士冠禮》眉壽萬年,永受胡福。《註》胡,猶遐也,遠也。

懸蠶簿橫也。《揚子·方言》胡以懸㯂,關西謂之䌞。《註》䌞,懸蠶簿橫也。

粉名。《釋名》胡粉,胡,餬也,和脂以塗面也。《抱朴子·論僊卷》愚人乃不信黃丹及胡粉乃化鉛所作。

餅名。《釋名》胡餅,作之大漫沍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

胡蝶,蟲名。《列子·天瑞篇》烏足之根爲蠐螬,其葉爲胡蝶。

《史記·諡法》彌年壽考,保民耆艾,曰胡。

《正字通》菰米曰彫胡。《前漢·司馬相如傳》東蘠彫胡。《註》彫胡,菰米也。

草名。《爾雅·釋草》繁由胡。《詩·周南·采采卷耳箋》卷耳,苓耳也。廣雅云:枲耳也。郭云:亦曰胡枲。《疏》卷耳,葉靑白色,似胡荽。

鳥名。《禮·表記詩云維鵜在梁註》鵜,鵜胡。

《正字通》盧胡,笑在喉閒聲。《孔叢子·抗志篇》盧胡,大笑。

水名。《爾雅·釋水》胡蘇。《註》東莞縣今有胡蘇亭。

丘名。《爾雅·釋丘》方丘,胡丘。《疏》丘形四方者名胡丘。

禮器。與瑚同。《左傳·哀十一年》仲尼曰: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註》胡簋,禮器。夏曰胡。

縣名。《書·禹貢·導菏澤傳》菏澤在胡陵。《疏》正義曰:地理志,山陽郡有胡陵縣。

書名。《前漢·藝文志》胡非子三篇。《註》墨翟弟子。《又》封胡五篇。《註》黃帝臣。

國名。《周禮·冬官考工記》妢胡之笴。《註》妢胡,胡子之國,在楚旁。

姓。《左傳·襄二十五年》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註》胡公閼父之子滿也。

複姓。《八及歌》海內珍奇,胡母季皮。《註》侍御史太山奉高胡母班,字季皮。

《集韻》洪孤切,音。戈戟內柄處。

胡故切,音護。頸也。《前漢·金日磾傳》日磾捽胡。晉灼讀。

【雏】

雛【戌集中】【隹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仕于切《集韻》《韻會》崇芻切,音䅳。《說文》雞子也。从隹从芻。《爾雅·釋鳥》生噣雛。《註》生能自食者。《釋文》雛,仕俱反。《禮·月令》天子乃以雛嘗黍。《釋文》仕于反。《孟子》力不能勝一匹雛。

《禮·內則》不食雛伏乳者。

《莊子·秋水篇》南方有鳥,其名鵷雛。《司馬相如·子虛賦》鵷雛孔鸞。《註》鵷雛,鳳屬也。《集韻》或作鶵。俗作,非。

《集韻》《類篇》從遇切,音聚。《集韻》人名。仲尼弟子顏濁雛。

【漫】

漫【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半切,音縵。大水也。一曰水浸淫敗物。《揚子·方言》溼敝爲漫。

水名。《後漢·郡國志》成臯有漫水。

㵎名。《水經注》橐水,出橐山,北流出谷,謂之漫㵎。

漫漫,長遠貌。《左思·吳都賦》廓廣庭之漫漫。

雲色也。《尚書·大傳》卿雲爛兮,禮漫漫兮。

徧也。《公羊傳·宣三年》郊牛死,不言其所食,漫也。《註》徧食牛身。

放也。《前漢·藝文志》漫羨而無所歸心。

汗漫,渺茫貌。《關尹子·九藥篇》勿以汗漫曰道之廣。

澶漫,猶縱逸也。《莊子·馬蹄篇》澶漫爲樂。

川原之形。《張衡·西京賦》澶漫靡迤。

爛漫,分散之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流離爛漫。

《揚子·方言》漢漫,懣也。朝鮮洌水之閒煩懣謂之漢漫。

與墁同。塗也。《莊子·徐無鬼》郢人堊漫其鼻端。

《集韻》《韻會》《正韻》謨官切,音瞞。水大貌。

《博雅》漫漫,平也。

漫漫,路長貌。與曼通。

《集韻》莫晏切,音謾。與慢同。惰也。亦作僈。

《韻補》叶民堅切,音眠。《魏文帝·寡婦賦》歷夏日兮苦長,涉秋夜兮漫漫。微霜隕兮集庭,燕雀飛兮我前。

叶眼見切,音面。《揚雄·甘泉賦》仰矯首以高視兮,目瞑眴而無見。正瀏濫以弘惝兮,指東西之漫漫。

【听】

听【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宜引切《集韻》擬引切,音齗。《說文》笑貌。《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亾是公听然而笑。《楊愼曰》听,古哂字。

《廣韻》口大貌。《集韻》大口謂之听。

《廣韻》牛謹切《集韻》語近切,。亦笑貌。

《集韻》口謹切,音赾。

魚斤切,音㹞。

逆乙切,音聉。義同。

魚其切,音疑。听嗞,口開貌。

魚衣切,音沂。與嗞,媿貌。

《正字通》俗借爲聽字省文。(聽)〔古文〕他定切,音侹。《說文》聆也。《釋名》聽,靜也。靜,然後所聞審也。《書·太甲》聽德惟聰。《儀禮·士昏禮》命之曰:敬恭聽,宗爾父母之言。

《廣韻》待也。

受也。《左傳·成十一年》鄭伯如晉聽成。《註》聽,猶受也。

從也。《易·艮卦》不拯其隨未退聽也。《疏》聽,從也。《左傳·昭二十六年》姑慈婦聽。

斷也。《禮·王制》司寇正法志》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

任也。《前漢·景帝紀》其議民欲徙寬大地者,聽之。

之。

《唐韻》他丁切《集韻》《韻會》湯丁切《正韻》他經切,音㕔。《集韻》聆也,聽受也。中庭曰聽事,言受事察訟於是。俗作㕔。毛氏曰:漢晉皆作聽,六朝以來始加厂。

《韻補》叶儻陽切,音堂。《蘇轍·讀道藏詩》昔者惠子死,莊子笑自傷。微言不復知,言之使誰聽。

【岂】

豈【酉集中】【豆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3画

《廣韻》袪俙切《集韻》《韻會》去幾切,音䔇。《說文》還師振旅樂也。

欲也,登也。《徐曰》今借此爲語詞。《玉篇》安也,焉也。《廣韻》曾也。《增韻》非然之辭。《書·五子之歌》怨豈在明。《詩·召南》豈不夙夜。《傳》豈不,言有是也。

《集韻》《正韻》通。軍勝之樂也。

樂也,和也。○按經傳凱歌、凱風、愷悌、樂愷皆借豈。古凱、愷、豈音義通,今分爲二。《字彙》〈山下一〉从耑省。〈口下丷一〉从豆省。俗作山頭,非。《同文舉要》豈同剴,亦非。

【知】

知【午集中】【矢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智平聲。《說文》詞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

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

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註》相親知也。

《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

《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註》匹也。

《廣韻》欲也。《禮·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

猶記憶也。《論語》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猶主也。《易·繫辭》乾知大始。《左傳·襄二十六年》公孫揮曰:子產其將知政矣。《魏了翁·讀書雜抄》後世官制上知字始此。

《揚子·方言》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謂之知。《黃帝素問》二刺則知。《註》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爲知。

藥名。《日華志》預知子,取綴衣領上,遇有蠱毒,則聞其有聲。

地名。《左傳·昭二十七年》公徒敗于且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姓。《左傳》晉有知季,卽荀首也。別食知邑,又爲知氏。

《諡法》官人應實曰知。

【音】

音【戌集中】【音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今切,音隂。《說文》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書·舜典》八音克諧。《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疏》方謂文章,聲旣變轉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謂之音。音則今之歌曲也。《周禮·春官·大師》以六律爲之音。《疏》以大師吹律爲聲,又使其人作聲而合之,聽人聲與律呂之聲合,謂之爲音。《詩序》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疏》此言聲成文謂之音,則聲與音別。樂記註:雜比曰音,單出曰聲。記又曰: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則聲音樂三者不同,以聲變乃成音,音和乃成樂,故別爲三名。對文則別,散則可以通。季札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公羊傳曰:十一而稅頌聲作,聲卽音也。下云治世之音,音卽樂也。是聲與音樂各得相通也。

《易·中孚》翰音登于天。《禮·曲禮》雞曰翰音。

姓。見《姓苑》。

《正韻》於禁切。與䕃通。《左傳·文十七年》鹿死不擇音。《杜預註》音,所茠䕃之處。古字借用。○按註借用,是古字聲同,皆相假借,且釋文作於鳴反,不作去聲讀,正韻非。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