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用趋炎熇

出自:清代·王其元《丁卯六月上浣六日陶社消夏第一集》

拼音:[ān][yòng][qū,cù][yán][hè,xiāo]

平仄:平仄平平平

严寒不离腊,盛暑不离伏。
是以冬夏间,古人重休沐。
休沐各自有,期尽皆可卜。
消寒既九九,消夏又六六。
今交夏至节,大雨绝复续。
为霖或为霪,满坑亦满谷。
只因连岁荒,犹盼今年熟。
衰周既无寒,暴秦宁有燠。
我辈非热中,安用趋炎熇
吾澄开社坛,泰半号名宿。
自经离乱后,无复旂鼓簇。
居者未安安,亡者徒仆仆。
存者望门投,殁者举家哭。
翛然社主人,差幸客免逐。
折柬复相邀,过当农祀谷。
置酒北窗下,莲叶香馥郁。
不须藕与冰,不必丝与竹。
欢然朋盍簪,相与醉醽醁。
譬饮清凉散,千金同一服。
怀此柳下风,几疑身超俗。
理乱且不知,遑问世逐鹿。
顾我近市居,尘嚣无术扑。
城市而山林,惟君此为独。
相约旬一游,尘襟涤万斛。

查看原文

注释

【趋炎】1.喜暖;奔向火焰。 2.比喻趋附权势。
【炎熇】1.亦作"炎?"。亦作"炎歊"。 2.暑热。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安】

安【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寒切,案平聲。《說文》靜也,从女,在宀下。《廣韻》徐也,止也。《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註》安安,自然性之也。《益稷》安汝止。《註》謂止於至善也。

寧也,定也。《書·臯陶謨》在知人,在安民。《齊語》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

危之對也。《前漢·賈誼傳》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

佚樂也。《禮·表記》君子莊敬日强,安肆日偸。《左傳·僖二十三年》懷與安實敗名。

《諡法》和好不爭曰安。

何也。《禮·檀弓》吾將安仰。《楚辭·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與焉同。《正字通》安之於焉,猶何之於曷,音別義通。

姓。《風俗通》漢太守安成,唐安金藏。

安期,安平,俱複姓。

州名,春秋時鄖國,漢屬江夏郡,宋改爲安州。

叶烏前切,音煙。《詩·大雅》執訊連連,攸馘安安。

叶於眞切,音因。《蘇軾·李仲蒙哀辭》矯矯犖犖,自貴珍兮。欺世幻俗。內弗安兮。

【用】

用【午集上】【用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五用哉。

《廣韻》使也。《左傳·襄二十六年》惟楚有材,晉實用之。《杜甫詩》古來才大難爲用。

功用。《易·繫辭》顯諸仁,藏諸用。《疏》謂潛藏功用,不使物知,是藏諸用也。《論語》禮之用,和爲貴。

貨也。《書·大禹謨》正德利用厚生。《疏》謂在上節儉,不爲糜費,以利而用,使財物殷阜。《禮·王制》冢宰制國用,必於歲之杪,五穀皆入,然後制國用。

以也。《詩·小雅》謀夫孔多,是用不集。《古樂府》何用識夫壻,白馬從驪駒。

庸也。《論語》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增韻》器用也。《書·微子》今殷民乃攘竊神祇之犧牷牲用以容。《傳》器實曰用。《左傳·襄二十五年》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

《廣韻》通也。

姓。漢有用蚪,爲高唐令。

《韻補》叶餘封切,音容。《詩·小雅》謀臧不從,不臧覆用。《陸賈新語》大化絕而不通,道德施而不用。《又》立則爲太山衆本之宗,仆則爲萬世之用。

《六書正譌》周伯琦曰:用,古鏞字,鐘也。古㱁識,商鐘寅簋鐘字皆作用,後人借爲施用字。

【趋】

趨【酉集中】【走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七逾切《集韻》《韻會》《正韻》逡須切,取平聲。《說文》走也。《博雅》行也。《釋名》疾行曰趨。趨,赴也,赴所至也。《詩·齊風》巧趨蹌兮。《疏》趨,今之捷步。《禮·曲禮》帷薄之外不趨。《註》行而張足曰趨。《爾雅·釋宮》門外謂之趨。《古今注》《吳趨行》,吳人以歌其地。陸機《吳趨行》曰:聽我歌吳趨。趨,步也。

樹名。《齊民要術》自餘雜木,䑕耳,䖟趨各其時。

《集韻》趨玉切。同促。《禮·樂記》衞音趨數煩志。《註》趨數,讀爲促速。

《祭義》其行也趨趨以數。《前漢·高帝紀》令趨銷印。《註》師古曰:趨,讀曰促。促,速也。

與趣同。《禮·月令》乃命有司趣民收斂。《釋文》趣,本又作趨,音促。

《史記·天官書》其趨舍而前曰嬴。《註》索隱曰:趨音聚,謂促也。

《集韻》逡遇切,音覻。行之速也。

此苟切,音㔌。趣馬,或作趨馬。

《集韻》《類篇》千句切,音娶。行也,速也。《詩·齊風》巧趨蹌兮。《釋文》又七遇反。

《韻補》叶雌由切。《易林》車馳人趨,卷甲相仇。《五經文字》趨从芻,作多者訛。《廣韻》俗作趍。趍本音池。《集韻》或作。

【炎】

炎【巳集中】【火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集韻》于廉切《韻會》疑廉切《正韻》移廉切,音鹽。《說文》火光上也。《玉篇》熱也,焚也。《書·胤征》火炎崑岡,玉石俱焚。

《洪範》火曰炎上。

《爾雅·釋訓》爞爞炎炎,熏也。《詩·大雅》赫赫炎炎。

《吳語》日長炎炎。《註》進貌。

《正韻》熾也。

《禮·月令》其帝炎帝。《註》此赤精之君,炎帝大庭也。

《呂氏春秋》南方曰炎天,東北曰炎風。

《集韻》《類篇》于凡切,槏平聲。義同。

《類篇》徒甘切,音談。美辨也。《莊子·齊物論》大言炎炎。《註》美盛貌。

《集韻》以贍切,音豔。《史記·司馬相如傳》獲耀日月之末光絕炎,以展采錯事。《註》覩日月末光殊絕之用,以展其官職。

通焰。《前漢·五行志》人之所忌,其氣炎以取之。《蔡邕·釋誨》懼煙炎之毀熸。

《列子·湯問篇》楚之南有炎人之國。《註》炎去聲。《集韻》本作爓。亦同燄。◎按說文、玉篇、類篇、炎字俱自爲部。

【熇】

熇【巳集中】【火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火酷切《集韻》《韻會》呼酷切,音臛。《說文》火熱也。《玉篇》熾也,燒也。《廣韻》熱貌。《詩·大雅》多將熇熇,不可救藥。《傳》熇熇然,熾盛也。《疏》熇熇,是氣熱之盛,故爲熾盛也。

《唐韻》火屋切《集韻》《韻會》《正韻》呼木切,。義同。《韻會》或作歊。

《廣韻》呵各切《集韻》《韻會》《正韻》黑各切,音郝。與謞同。《爾雅·釋訓》謞謞,崇讒慝也。《疏》引《詩》多將熇熇,多行慘毒之惡。謞熇音義同。《釋文》謞虛各切。

《集韻》虛嬌切,音囂。炎氣也。或作喬。

虛交切,音虓。本作灱。暴也。詳灱字註。

《集韻》《類篇》苦浩切,音考。《集韻》本作燺。燥也。詳燺字註。

口到切,音犒。煏也。或作焅。詳焅字註。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