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我亦满啼痕

出自:近现代·僧果玲《题曼殊小说集》

拼音:[jiā][shā][wǒ][yì][mǎn][tí][hén]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一集遗编未细论,袈裟我亦满啼痕
可怜山寺枕经客,禅榻双依倩女魂。

查看原文

注释

【袈裟】梵文的音译。原意为"不正色",佛教僧尼的法衣。佛制,僧人必须避免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而用似黑之色,故称。原译作"毠?",晋葛洪撰《字苑》改从衣作袈裟。
【啼痕】泪痕。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袈】

袈【申集下】【衣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古牙切《集韻》居牙切,。

【裟】

裟【申集下】【衣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7画

《集韻》師加切,音沙。《玉篇》袈裟。見袈字註。

《韻補》桑何切,叶音莎。晉棗據難沙門云:全髮膚,去袈裟。釋胡服,被綾羅。《玉篇》一作㲚。

【我】

我【卯集中】【戈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俄上聲。《說文》施身自謂也。《廣韻》已稱也。

稱父母國曰我,親之之詞。《春秋·隱八年》我人祊。

姓。古賢人,著書名我子。

《說文》或說我,頃頓也。○按頃頓,義與俄同。然字書從無作俄音者,存考。

《韻補》叶與之切,音台。《揚子·太經》出我入我,吉凶之魁。《註》我音如台小子之台。

叶阮古切,音五。《張衡·鮑德誄》業業學徒,童蒙求我。濟濟京河,實爲西魯。,篆文我。

【亦】

亦【子集上】【亠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音睪。總也,又也。

傍及之詞。

姓。宋開禧進士亦尚節,明參將亦孔昭。

同奕。《詩·周頌》亦服爾耕。《箋》亦,大也。《正義》亦奕義通。亦本作與掖同。《詩·衡門序》誘掖其君。《釋文》《石經》作亦。亦,古掖字也,左右肘脅之閒曰掖。後从肉作腋。

【满】

滿【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古文〕音懣。《說文》盈溢也。《書·大禹謨》不自滿假。《傳》滿謂盈實。《正義》滿以器喩,故爲盈實。《管子·霸言篇》地大而不爲,命曰土滿。人衆而不理,命曰人滿。兵威而不止,命曰武滿。

姓,晉滿奮。

《集韻》莫困切,音悶。同懣。《說文》煩也。或省作滿。《前漢·霍光傳》憂滿不食。

《韻補》叶美辨切,音免。《蘇軾詩》南都從事亦學道,不恤枯腸誇腦滿。問羊他日到金華,應時相將遊閬苑。

【啼】

啼【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謕《說文》同嗁。《禮·喪大記》主人啼。《穀梁傳·僖十年》麗姬下堂而啼。

【痕】

痕【午集中】【疒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戸恩切《集韻》《韻會》《正韻》胡恩切,音鞎。《說文》胝瘢也。《玉篇》瘢痕也。《趙壹·疾世刺邪賦》所好則鑽皮出其毛羽,所惡則洗垢索其瘢痕。

凡物有迹者皆曰痕,如啼痕,苔痕,水痕,墨痕之類。

《集韻》五斤切,音垠。《博雅》腫也。

古恨切,音艮。腫病。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