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约伴壶觞挈

出自:近现代·席子研《跳歌行罗城苗俗,每岁仲春,男女上山跳歌,两情相悦,杂坐欢饮,互赠巾物,谓之打同年,父母以女所获之有无为喜怒》

拼音:[sān][wǔ][yuē,yāo][bàn][hú][shāng][qiè]

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

苗家女儿殊可悦,垂发被面素丝洁。
野花插头随手撇,银环系颈皎如雪。
缁布裁衣裙百折,罗带摇风腰半缀。
踏青时逢挑菜节,三五约伴壶觞挈
胜筵竞上山头设,踏歌逐队笑语彻。
回旋跳舞芦笙裂。
谁家小儿亦俊晢,履屦交错漫无别。
此唱彼和两情媟,同年先结同心结。
投赠巾钗私爱切,冷酒溲牛盘地啜。
红潮上脸心头热,话长晷短难为说。
夕阳坠影鸟声咽,分手归家心惙惙。
父母欢笑儿不拙,昨夜灯花红似缬。

查看原文

注释

【三五】1.谓十五天。《礼记.礼运》:"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后以指农历月之十五日。 2.指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 3.谓十五岁。 4.指三十年和五百年。古谓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五百年一大变。 5.指三皇五帝。 6.指三王五霸。 7.指三辰五星。 8.指三正五行。 9.指三才五常。 10.指三所五位。 11.指三田五脏。 12.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13.指参宿和昴宿。《诗.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上》:"三五,举其数也;参昴,着其名也。"旧说以"三五"指心宿和柳宿(噣)。毛传:"三﹐心;五﹐噣。四时更见。" 14.晋时征人服兵役,在部分地区实行五丁抽三制,后因称发人征役为"三五"。 15.约举之数。表示数目不多。
【壶觞】酒器。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三】

三【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姓。明三成志。

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三思而後行。

本作參。《博雅》參,三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前漢·與三同。

《韻補》叶疏簪切,音森。《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五】

五【子集上】【二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音午。《增韻》中數也。《易·繫辭》天數五,地數五。《書·武成》列爵惟五。《詩·鄘風》良馬五之。

格五。《後漢·梁冀傳》能挽滿,彈棊,格五,六博,蹴鞠,意錢之戲。《註》行棊相塞謂之簺,簺有四采,簺白乗五是也。至五卽格不得行。

《辛氏三秦記》城南韋杜,去天尺五。

十五夜曰三五。《謝靈運詩》期在三五夕。《崔曙詩》秒冬正三五,日月遙相望。

姓。漢五京。

第五,五鹿,皆複姓。崔曙《早發交崖山還太室作》:仲冬正三五,日月遙相望。

【约】

約【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3画

《廣韻》於略切《集韻》《韻會》《正韻》乙却切,音葯。《說文》纏束也。《詩·小雅》約之閣閣。《傳》約,束也。

《周禮·春官·大史》凡邦國都鄙,及萬民之有約劑者藏焉。《註》約劑,要盟之載辭。《禮·曲禮》約信曰誓。《疏》共相約束,以爲信也。

《禮·坊記》君子約言。《疏》謂省約其言也。

《論語》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禮·坊記》小人貧斯約。《註》約猶窮也。

《論語》以約失之者,鮮矣。《何晏註》儉約無憂患。

《戰國策》蘇代約燕王曰。《註》約,止也。

《莊子·逍遙遊》淖約若處子。《音義》淖約,柔弱貌。

《荀子·勸學篇》春秋約而不速。《註》文義隱約。

《呂氏春秋》旄象之約。《註》約,節也。一曰美也。

《楚辭·招魂》土伯九約。《註》屈也。

姓。約續,古賢者,見《韓非子》。

《廣韻》於笑切《集韻》一笑切《韻會》幺笑切,音要。《前漢·禮樂志》明德鄕治本約。《註》師古曰:約,讀曰要。

《集韻》於敎切,音靿。屈也。

《集韻》乙角切,音渥。或作約,束也。

《集韻》吉歷切,音激。纏也。

同的。《枚乗·七發》九寡之珥以爲約。《註》約亦的字也。

【伴】

伴【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蒲管切,盤上聲。侶也,依也,陪也。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薄半切,盤去聲。義同。宋時有館伴使。

《集韻》《韻會》《正韻》普半切,音判。《詩·大雅》伴奐爾游矣。《註》伴奐,閒暇意。

《韻補》叶皮變切,音卞。《楚辭·九章》衆駭遽以離心兮,又何以爲此伴也。同極而異路兮,又何以爲此援也。援音是願。

【壶】

壺【丑集中】【士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9画

同壷,與壼別。

【觞】

觴【酉集上】【角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1画

《唐韻》式陽切《集韻》《韻會》《正韻》尸羊切,音商。《說文》觶實曰觴,虛曰觶。《韻會》酒巵總名。《三禮圖》凡諸觴形皆同,升數則異。《詩·周南·卷耳疏》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總名曰爵,其實曰觴。觴者,餉也。《左傳·成二年》奉觴加璧以進。《前漢·外戚傳》酌羽觴兮銷憂。《孟康曰》羽觴,爵也。作生爵形,有頭、尾、羽翼。

飮人以酒亦曰觴。《左傳·襄二十三年》觴曲沃人。《戰國策》張儀曰:願王賜之觴。王曰:諾。乃觴之。

濫觴。《家語》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濫觴。《王肅註》觴,可以盛酒,言其微也。是濫觴謂始出之微。《唐明皇·孝經序》濫觴於漢,蓋用此義。近世有指爲末流之弊者,誤。

觴深,淵名。《莊子·達生篇》吾嘗濟乎觴深之淵。籀文作。

【挈】

挈【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苦結切《集韻》《韻會》《正韻》詰結切,餘傳》以兩賢王左提右挈。《註》相扶持也。

修整也。《荀子·不苟篇》君子挈其辨。而同焉者合矣。《註》謂不煩雜。

《集韻》《韻會》詰計切《正韻》去計切,音契。缺也,又絕也。《司馬相如·封禪書》挈三神之歡。

以板書之也。《前漢·張湯傳》上所是受而著讞法廷尉挈令。《註》在板挈也。挈獄訟之要也。《史記》作絜。

與契通。《前漢·溝洫志》內史稻田租挈重,其議減。《註》租挈,收田租之約令也。

《班固·幽通賦》旦算祀於挈龜。《註》挈,所以然火灼龜者也。《詩·大雅》爰契我龜。《釋文》亦作挈。

《集韻》奚結切,音頁。亦縣持也。通作絜。

訖黠切,音戛。《博雅》獨也。

《集韻》《韻會》。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