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齿亲情焉不切

出自:近现代·胡雪抱《东事近感二首 其二》

拼音:[chún][chǐ][qīn,qìng][qíng][yān][bù,fǒu][qiē,qiè]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消息惊心入雉门,方前沿革怕深论。
已胜素服为郊哭,曾奉黄麻说帝恩。
唇齿亲情焉不切,皮毛国体且难存。
汉江犹有痴儿女,痛爇残香冀返魂。

查看原文

注释

【亲情】1.亲戚。亦指亲戚情谊。 2.亲事,婚嫁之事。
【不切】不切合,不符合。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唇】

唇【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側鄰切《集韻》之人切,音眞。《說文》驚也。《廣韻》同㖘。

《集韻》船倫切,音脣。義同。

之刃切,音震。驚聲。《字彙》俗作口脣字,非。

【齿】

齒【亥集下】【齒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之職》自生齒以上,登於天府。《鄭註》人生齒而體備,男八月,女七月而生齒。

《釋名》齒,始也。少長別,始乎此也。以齒食多者長也,食少者幼也。

《爾雅·釋詁》齯齒,壽也。註:齒墮更生細者。通作兒。《詩·魯頌》黃髮兒齒。

年也。

列也。《左傳·隱十一年》寡人若朝於薛,不敢與諸任齒。《杜註》齒,列也。《疏》禮記文王世子曰:古者謂年齡,齒亦齡也。然則齒是年之別名,人以年齒相次列,以爵位用次列,亦名爲齒,故云齒列也。《左傳·昭元年》使后子與子干齒。《杜註》以年齒高下而坐。

《禮·曲禮》齒路馬有誅。《疏》論量君馬歲數,亦被責罰,皆廣敬也。

類也。《管子·弟子職》同嗛以齒。《註》齒,類也。謂食盡則以其所盡之類而進。

《廣韻》錄也。

金齒,地名。

魚齒,山名。在潁川郡。見《後漢·郡國志》。

鑿齒,獸名。《揚雄·長楊賦》鑿齒之徒。《註》獸齒似鑿,能食人。

羊齒,草名。《爾雅·釋草》緜馬羊齒。《郭註》草細葉,葉羅生而毛,似羊齒,今江東呼爲雁齒。

黑齒,外國姓。

鑿齒,人名。《山海經》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郭註》鑿齒,人齒如鑿,長五六寸,因以爲名。

習鑿齒,晉人名。

《集韻》稱拯切,稱上聲。齒也。

【亲】

親【酉集上】【見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七平聲。《廣韻》愛也。《孝經序》親譽日著。《註》慈愛之心曰親。《荀子·不苟篇》交親而不比。《註》親謂仁恩。《周語》慈惠保民,親也。

近也。《易·乾卦》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

《增韻》躬也。《詩·小雅》弗躬弗親。《箋》言不躬而親之也。《禮·文王世子》世子親齊而養。《註》親,猶自也。

《釋名》襯也。言相隱襯也。《增韻》姻也。《禮·大傳》親者,屬也。《疏》謂有親者,各以屬而爲之服。《左傳·昭十四年》祿勳合親。《杜註》親,九族也。《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隂禮敎親,則民不怨。《註》謂男女之禮,婚姻以時,則男不曠,女不怨。

六親,父母、兄弟、妻子也。《管子·牧民篇》上服度則六親固。

《前漢·禮樂志註》如淳曰:父、子、從父昆弟、從祖昆弟、曾祖昆弟、族昆弟,爲六親。

姓。《史記·孟嘗君傳》齊王逐周最,而聽親弗。《註》親弗,人姓名。《戰國策》作祝弗。

通作新。《大學》在親民。《程註》親,當作新。

《唐韻》七遴切《集韻》《韻會》七刃切《正韻》寸遴切,七去聲。《左傳·桓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親。《註》以親疏爲分別。《釋文》有平去兩音。

《廣韻》親家也。《集韻》婚姻相謂爲親。

叶蒼先切,音千。《楊方·合歡詩》磁石引長針,陽燧下焱煙,宮商聲相和,心同自相親。《字彙》古从,非。

【情】

情【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音晴。性之動也。从心靑聲。《董仲舒曰》人欲之謂情。《詩序》六情靜于中,百物盪于外。《白虎通》喜,怒,哀,樂,愛,惡,謂六情。《禮·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情,實也。《論語》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叶慈良切,音牆。《韓愈·贈張籍詩》閉門讀書史,淸風戸凉。日念子來游,子豈知我情。《朱子曰》古人制字,先制得心字,性與情皆从心。性卽心之理,情卽心之用。

【焉】

焉【巳集中】【火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廣韻》於乾切《集韻》《韻會》於虔切《正韻》因肩切,音嫣。《說文》焉鳥,黃色。出於江淮。象形。《廣韻》鳥雜色。《禽經》黃鳳謂之焉。

《玉篇》安也,疑也。《廣韻》何也。《詩·衞風》焉得諼草。言樹之背。

《史記·歷書》太初元年,歲名焉逢。《註》索隱曰。漢書作閼逢。

山名。《史記·匈奴傳》過焉支山。

國名。《前漢·西域傳》焉耆國,治員渠城。

《唐韻》有乾切《集韻》《韻會》尤虔切《正韻》夷然切,音䗡。《玉篇》語巳之辭也是也。《易·坤卦》爲其嫌于無陽也,故稱龍焉。

《廣韻》語助。《詩·邶風》已焉哉。

《鄘風》終焉允臧。

《淮南子·時則訓》天子焉始乗舟,薦鮪子寢廟。《註》焉,猶於也。

《正韻》延知切,音夷。《周禮·秋官·行夫》焉使則介。之《釋文》焉,劉音夷。《註》夷使使於四夷,則行夫主爲之介。一謂夷發聲。◎按周禮本作焉,而註直攺作夷,是焉。夷古通用不獨音同也。《正字通》云:周禮焉字,連上句讀,居于其國,則掌行人之勞辱事焉,使則介之。焉,語助也。當如字讀。讀作夷,非。《正字通》之說,於文義極順。但二鄭作夷,必非無據,今仍之。

《廣韻》謁言切《集韻》依言切,音蔫。《廣韻》安也。

不言也。

叶於堇切。《劉向·列女贊》齊女徐吾,念績獨貧。夜托燭明,李吾絕焉。《讀書通》焉通作案。禮三年問:焉使倍之。荀子禮論篇作,案使倍之。〇按荀子內案字頗多,皆係方言,不與焉通,讀書通非。說文焉鳥之焉,徐鉉作有乾切,讀若䗡。韻會因之。今从玉篇、廣韻讀嫣。

【不】

不【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

《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

《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姓。《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詩·小雅》鄂不韡韡。《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陸璣詩疏》柎作跗。《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與丕同。《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秦·和鐘銘》不顯皇祖。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韻補》叶補美切,音彼。《荀子·賦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切】

切【子集下】【刀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千結切,音竊。《說文》刌也。从刀,七聲。《廣韻》割也,刻也。《爾雅·釋器》骨謂之切。《註》治骨器。《禮·內則》聶而切之爲膾。

迫也,急也。《禮·禮器疏》祭祀之事,必以積漸敬愼,不敢偪切也。

愨實也。《後漢·馮衍傳》明君不惡切愨之言。

《揚雄·長楊賦》請略舉凡,而客自覽其切。《註》師古曰:切,要也。

《史記·扁鵲傳》不待切脈。《註》切,按也。

《韻會》譏切也,剴切也。

《韻會》反切。一音展轉相呼謂之反,亦作翻,以子呼母,以母呼子也。切謂一韻之字相摩以成聲謂之切。

《前漢·外戚傳》切皆銅沓,冒黃金塗。《註》師古曰:切,門限也。音千結反。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七計切,音砌。衆也。

一切,大凡也。《前漢·平帝紀》一切滿秩如眞。《註》師古曰:一切者,權時之事,如以刀切物,苟取整齊,不顧長短縱橫,故言一切。

《韻補》砌或作切。《張衡·西京賦》設切厓隒。李善註:古字通。

叶音刺,與刺通。《儀禮註》采時世之詩爲樂歌,所以通情相風切也。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