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沁鲛绡幅

出自:清代·许诵珠《点绛唇 闺怨》

拼音:[lèi][qìn][jiāo][xiāo][fú]

平仄:仄仄平平平

紫燕归来,画梁玳瑁庐家屋。
对飞群宿。
妒煞双禽福。
顾影春流,自惜颜如玉。
回肠曲。
别愁盈斛。
泪沁鲛绡幅

查看原文

注释

【鲛绡】1.亦作"鲛鮹"。 2.传说中鲛人所织的绡。亦借指薄绢﹑轻纱。 3.指手帕﹑丝巾。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泪】

泪【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字彙》與淚同。(淚)《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力遂切,音類。目液也。《本草》淚者,肝之液。《譚子化書珠玉篇》悲則雨淚。

《集韻》劣戌切,音律。義同。

《集韻》《韻會》郞計切《正韻》力霽切,音麗。疾流貌。《張衡·南都賦》漻淚淢汨。《註》引淮南子,水淚破舟。○按《淮南子·主術訓》本作戾。淚與戾古通。

《集韻》力結切,音捩。義同。

淒淚,寒涼貌。《前漢·武帝賦》秋氣憯以淒淚。亦作戾。

【沁】

沁【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七鴆切,音鈊。水名。《說文》水出上黨羊頭山。《水經》沁水出上黨沮縣謁戾山,南過穀遠縣,東至滎陽縣北,東入于河。《注》卽洎水。《郡縣釋名》沁河源出沁源縣,有二,一自縣西北綿山東谷南流,一自縣東北馬圈溝南流,俱至交口村合流入黃河。

州名。《廣韻》本漢穀遠縣,後魏置沁源縣,武德初置州,因沁水以名。《廣輿記》沁源縣屬沁州,沁水縣屬澤州。

《集韻》所錦切,音㾕。

斯荏切,音襂。

所禁切,音滲。義同。

以物探水也。《韓愈詩》義泉雖至近,盜索不敢沁。《註》北人以物探水爲沁。

思林切,音心。水名。

【鲛】

鮫【亥集中】【魚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古肴切《集韻》《韻會》《正韻》居肴切,口之飾。《荀子·議兵篇》楚人鮫革犀兕以爲甲。《註》以鮫魚皮及犀兕爲甲。

官名。《左傳·昭二十年》澤之萑蒲,舟鮫守之。《註》舟鮫,官名也。《疏》鮫,大魚之名,澤中有水有魚,故以舟鮫爲官名也。

鮫人。《左思·吳都賦》訪靈夔於鮫人。《註》鮫人居水中。《述異記》鮫人水居如魚,不廢機織,眼泣則成珠。

【绡】

綃【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7画

《廣韻》相邀切《集韻》思邀切,綃衣以爲裼。《註》綃,綺屬也。《左思·吳都賦》泉室潛織而卷綃。《註》鮫人從水中出,曾寄食人家,積日賣綃。綃者,竹孚兪也。亦作宵。《儀禮·士昏禮》姆纚筓宵衣在其右。《註》宵,讀如詩素衣朱綃之綃。◎按《詩·唐風》素衣朱繡,箋云:繡當爲綃。《韻補》云:當讀如肖。

《集韻》所交切,音梢。《後漢·向栩傳》著絳綃頭。《釋名》綃頭,綃鈔也。鈔髮使上也。

《木華·海賦》維長綃。《註》綃,今之帆維也。以長木爲之,所以挂帆。

【幅】

幅【寅集中】【巾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方六切,音福。《說文》布帛廣也。《玉篇》布帛廣狹。《廣韻》絹幅。《爾雅·釋天》緇廣充幅,長尋曰旐。《疏》以黑色之帛,廣全幅長八尺,屬於杠,名旐。《急就篇註》四丈曰疋,兩邊具曰幅。《左傳·襄二十八年》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爲之制度,使無遷也。夫民生厚而用利於是乎,正德以幅之。《疏》言用正德以爲邊幅,使有度也。《前漢·馬援傳》修飾邊幅。《註》若布帛,修飾其邊幅也。

《廣雅》匡幅,滿也。

《廣韻》姓也。

《廣韻》彼側切《集韻》《韻會》筆力切,音逼。《廣韻》行縢名。《左傳·桓二年》帶裳幅舄。《註》幅若今行縢。《詩·小雅》邪幅在下。《傳》幅,逼也,所以自偪束也。正義邪纏於足謂之邪偪。名曰偪者,所以自偪束也。

《韻會》通作偪。《禮·內則》偪屨著綦。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