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胸贯胁猛竟殪

出自:清代·金志章《岔道射虎行为李守戎作》

拼音:[dòng][xiōng][guàn][xié][měng][jìng][yì]

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

北风卷地尘沙黄,杲杲塞日无晶光。
山城荦确少行迹,猛虎昼出蹲南冈。
双晴睒睒射惊电,耸尻竖尾如竿枪。
咆哮踞地地欲裂,百兽走匿山魈藏。
血人于口爪牙利,家家闭户群苍黄。
陇西飞将勇莫当,家世猿臂能挽强。
须髯猬磔气勃发,直视斑子如跛羊。
长弓大箭走相博,瞋目叱咤声雷踉。
洞胸贯胁猛竟殪,气焰安在傫然僵。
樵苏从此少患害,行李来往仍穰穰。
我时驱车出北口,逢君迎谒趋道傍。
为余津津淡且喜,英风爽飒神飞扬。
须臾健儿舁虎至,馀威尚觉生风霜。
羡君除暴真健者,当路岂复忧豺狼。
呜呼!当路岂复忧豺狼。

查看原文

字义

【洞】

洞【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徒弄切,音恫。《說文》疾流也。《班固·西都賦》潰渭洞河。

深也,朗徹也。《顏延之詩》識密鑒亦洞。

通也。《司馬相如·大人賦》洞出鬼谷之堀礨崴魁。

貫也。亦貫徹之意。《史記·蘇秦傳》遠者括臂洞胸。

洞洞,質慤貌。《禮·祭義》洞洞乎屬屬乎如弗勝。

洞疑,心不定也。《史記·蘇秦傳》虛喝洞疑。

幽壑曰洞。

《後漢·梁冀傳》連房洞戸。《註》洞,通也。謂相當也。

洞庭,湖名。

山名,在長沙。

《集韻》徒孔切《正韻》徒總切,音動。義同。

《廣韻》徒紅切《集韻》徒東切,音同。洪洞,縣名。

洚洞,水無涯貌。

鴻洞,相連貌。《淮南子·天文訓》天地鴻洞。亦作澒洞。《枚乗·七發》澒洞兮蒼天。

《韻補》叶徒當切,音唐。《道藏歌》開度飛元眞,凝化淪空洞。帝眞始明精,號曰子元陽。

【胸】

胸【未集下】【肉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6画

《正字通》同胷。

【贯】

貫【酉集中】【貝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玩切,音瓘。《說文》貫,錢貝之貫。《前漢·食貨志》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

《博雅》穿也。《五經文字》旣穿曰貫。《易·剝卦》貫魚。《釋文》貫,穿也。《前漢·董仲舒傳》豈不同條共貫與。《註》貫者,聮絡貫穿。

中也。《儀禮·鄕射禮》不貫不釋。《註》貫,猶中也。

《穀梁傳·昭十九年》羈貫成童。《註》羈貫,謂交午剪髮以爲飾。

《晉書·文苑傳》架彼辭人,共超淸貫。《正字通》侍從之官曰淸貫。

姓。《姓氏急就篇》趙相貫高。《古音略》貫高之貫,音冠。

《博雅》累也。

《韻府》本貫,鄕籍也。

國名。《括地志》故貫城卽古貫國,在曹州濟隂縣。

《詩·魏風》三歲貫女。《傳》貫,事也。《釋文》古亂反。○按朱傳:貫,習也。音慣。

《集韻》《正韻》古患切,音慣。慣,亦作貫。《爾雅·釋詁》貫,習也。《詩·齊風》射則貫兮。《釋文》毛古亂反,中也。鄭古患反,習也。《前漢·賈誼傳》習慣如自然。《註》師古曰:貫,亦習也。

《集韻》烏關切,音彎。彎,亦作貫。《史記·伍子胥傳》貫弓執矢嚮使者。

《廣韻》《集韻》《韻會》古丸切,音官。義同。○按《說文》毌,穿物持之也,音古丸切,貫音古玩切,毌與貫通,故經典貫亦音官。

【胁】

脅【未集下】【肉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虛業切《集韻》《韻會》迄業切,音熁。《說文》兩膀也。《玉篇》身左右兩膀。《廣韻》胷脅。《增韻》腋下也。《周禮·天官·醢豚拍魚醢註》拍爲膊,謂脅也。《晉語》重耳過曹,聞其駢脅,欲觀其狀。

《正字通》牲體,前爲代脅,中爲長脅,後爲短脅。

《正韻》迫脅,以威力恐人也。《書·胤征》殲厥渠魁,脅從罔治。《疏》其被迫脅而從,距王師者,皆無治責其罪。

《泰誓》脅權相滅。《疏》假用在上之權命脅之。

《詩·秦風》遊環脅驅。《傳》脅驅,愼駕具,所以止入也。

斂也。《前漢·王莽傳》動靜辟脅,萬物生焉。《註》師古曰:脅,收斂也。

責也。《公羊傳·莊二十五年》以朱絲營社,或曰脅之。《註》脅之,與責求同義。

脅盾,盾名。《管子·幼官篇》兵尚脅盾。《註》象時物之閉盾,或署之於脅。

《廣韻》許欠切《集韻》虛欠切,音搚。妨也。

《集韻》迄及切,音吸。脅肩,竦體也。或書作脇。

【猛】

猛【巳集下】【犬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音蜢。《說文》健犬也。

氏,獸名。《司馬相如·上林賦》鋋猛氏。《註》郭璞曰:今蜀中有獸,狀如熊而毛淺,有光澤,名猛氏。

《玉篇》健也。《廣韻》勇猛。《禮·郊特牲》虎豹之皮,示服猛也。

《玉篇》嚴也。《左傳·昭二十年》惟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

《玉篇》惡也,害也。《禮·檀弓》苛政猛于虎。

虎猛縣,屬西河郡。猛陵縣,屬蒼梧郡。皆見《前漢·地理志》。

山名。《淮南子·地形訓》汝出猛山。

姓。《廣韻》左傳晉大夫猛獲之後。

【竟】

竟【午集下】【立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韻會》《正韻》居慶切,音敬。窮也,終也。《史記·項羽紀》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高祖紀》歲竟,兩家常折券棄責。《前漢·元帝紀》竟寧元年。《師古註》竟者,終極之言,言永安寧也。《霍光傳》縣官重太后,故不竟。《師古註》竟,窮竟其事也。

《說文》樂曲盡爲竟。

地名。《史記·白起傳》遂東至竟陵。《註》在郢州長壽縣南百五十里。

姓。出《何氏姓苑》。

《集韻》舉影切,音景。與境同,界也。《禮·曲禮》入竟而問禁。《疏》竟,界首也。《左傳·莊二十七年》卿非君命不越竟。《字彙補》按竟界之竟,宜从上聲。徐師曾禮註:字彙附於去聲,非。

《韻補》叶居亮切《郭璞·不死圖讚》有人爰處,員丘之上。稟此遐齡,悠悠無竟。

【殪】

殪【辰集下】【歹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2画

〔古文〕音翳。《說文》死也。《左傳·隱九年》鄭伯禦戎,前後擊之,盡殪。《杜註》殪,死也。

殄絕也。《書·康誥》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

盡也。《左傳·宣六年》中行桓子曰:使疾其民,以盈其貫,將可殪也。《杜註》殪,盡也。

仆也。《後漢·光武紀》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奔殪百餘里閒。《註》殪,仆也。

一矢而死曰殪。《詩·小雅》殪此大兕。《司馬相如·上林賦》弦矢分,藝殪仆。

與瘞通。《儀禮·覲禮》祭川沈,祭地瘞。《鄭註》古文瘞作殪。

與翳通。《韓詩·大雅》其葘其殪。《釋文》葘,反草也。殪,因也。因高塡下也。今《詩》作其葘其翳。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