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自罗浮移植

出自:清代·杨玉衔《西江月 题谈月色画梅》

拼音:[gēn][zì][luó][fú][yí][zhí]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
纤纤十指透香风。
颠倒师雄一梦。
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
三分春色满琼钟。
亏得月明自种。

查看原文

注释

【罗浮】山名。在广东省东江北岸。风景优美﹐为粤中游览胜地。晋葛洪曾在此山修道﹐道教称为"第七洞天"。相传隋赵师雄在此梦遇梅花仙女﹐后多为咏梅典实。
【浮移】飘浮移动。
【移植】1.将秧苗或树木移至他处栽种:移植秧苗|移植树木。 2.比喻引进别处经验、长处等:将东三省的老办法移植于内地。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根】

根【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痕切,音跟。《說文》木株也。《左傳·隱六年》農夫之去草,絕其本根,勿使能殖。

《廣韻》根,柢也。《老子·道德經》重爲輕根。《管子·地形篇》地者,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

《博雅》始也。

天根星也。《周語》天根見而水涸。註亢氐之間。

金根,車名。《後漢·輿服志》天子車金根。

門之鋪首銅鍰曰倉琅根。《前漢·五行志》木門倉琅根。

竹根,杯名。《晉庾信報惠酒詩》山杯捧竹根。

雲根,山名。《宋孝武登作樂山詩》積水溺雲根。

姓。《姓苑》周人根牟子,善著書。

叶經天切,音堅。《三略軍讖》侵侮下民,國內譁諠。臣蔽不言,是謂亂根。

【自】

自【未集下】【自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疾二切,音字。《玉篇》由也。《集韻》從也。《易·需卦》自我致寇,敬愼不敗也。《疏》自,由也。《書·湯誥》王歸自克夏,至于亳。《詩·召南》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傳》自,從也。

《玉篇》率也。

《廣韻》用也。《書·臯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傳》自,用也。《詩·周頌》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傳》自彼成康,用彼成安之道也。《古義》自彼者,近數昔日之辭。

自然,無勉强也。《世說新語》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

《集韻》己也。《正韻》躬親也。《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五音集韻》古文鼻字。註詳部首。◎按說文作鼻本字。

【罗】

羅【未集中】【网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4画

《廣韻》魯何切《集韻》《韻會》良何切《正韻》朗何切,音蘿。《說文》以絲罟鳥。古者芒氏初作羅。《爾雅·釋器》鳥罟謂之羅。《註》謂羅絡之。《詩·王風》雉離於羅。《周禮·夏官·羅氏》掌羅烏鳥。

《類篇》帛也。《釋名》羅文,疎羅也。《戰國策》下宮糅羅紈,曳綺縠。

《廣雅》羅,列也。《楚辭·九歌》羅生兮堂下。《註》羅列而生。

國名。《左傳·桓十二年》羅人欲伐之。《註》羅,熊姓國,在宜城縣西山中,後徙。

水名。《史記·屈原傳》遂自投汨羅。《註》汨水在羅,故曰汨羅。

新羅,東夷國名。《唐書·東夷傳》新羅,弁韓苗裔也,居漢樂浪地。

姓。《姓氏急就篇》羅氏,顓頊後,封于羅,今房州也。子孫以爲氏。

羅羅,獸名。《山海經》北海有獸,狀如虎,名曰羅羅。《駢雅》靑虎謂之羅羅。

菴羅,果名。《本草》梨之類,色黃,如鵝梨。

《集韻》鄰知切,音離。義同。

《集韻》郞佐切,音囉。邏或省作羅。巡也。

【浮】

浮【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縛牟切《集韻》《韻會》房尤切《正韻》房鳩切,音罘。《說文》氾也。《論語》乗桴浮於海。

順流曰浮。《書·禹貢》浮于濟漯。

濟涉腰瓠曰浮。《淮南子·釋山訓》百人抗浮。《註》浮,瓠也。

溢也,過也。《禮·坊記》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

先時曰浮。《書·盤庚》鮮以不浮于天時。

輕也。《楚語》疏其穢而鎭其浮。

浮浮,氣烝貌。《詩·大雅》烝之浮浮。

雨雪盛貌。《詩·小雅》雨雪浮浮。

衆彊貌《詩·大雅》江漢浮浮。

浮沉,無定之意。《詩·小雅》載沉載浮。

《小爾雅》浮,罰也。謂罰爵也。《禮·投壷》無偝立,無踰言,若是者浮。

水名。《水經注》靑河東北,浮水故瀆出焉。

山名。《山海經》竹山西百二十里曰浮山。

《廣輿記》廣東高州府城東有浮山。

羅浮,二山名。《羅浮山記》在增城,博羅二縣境。

竹名。《戴凱之·竹譜》浮竹亞節,虛軟厚肉。

石名。《左思·吳都賦》浮石若桴。

天浮,星名。《甘氏星經》天浮四星,在左旗南北列。主漏刻。

《莊綽鷄肋編》釣竿之半,繫以荻梗,謂之浮子。

《甄權脈經》浮爲風爲虛。

《集韻》普溝切,音桴。漂也。

《韻補》叶符非切,音肥。《楚辭·遠遊》指炎神而直馳兮,吾將往乎南疑。覽方外之荒忽兮,沛罔象而自浮。

【移】

移【午集下】【禾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弋支切《集韻》《韻會》余支切《正韻》延知切,音匜。《說文》禾相倚移也。《六書故》移秧也。凡種稻先苗之後移之。

《說文》一曰禾名。

遷也。《韻會》今遷徙之迻借作移。《書·多士》移爾遐逖。

《廣韻》易也,延也。《博雅》轉也。《書·畢命》世變風移。《禮·大傳》絕族無移服。《疏》在旁而及曰移。言不延移及之。

《玉藻》疾趨則欲發,而手足毋移。《疏》移謂靡匜搖動也。

《廣韻》遺也。《博雅》移,脫遺也。

官曹公府不相臨敬,則爲移書箋表之類也。《前漢·公孫弘傳》弘乃移病免歸。《註》移書言病。《後漢·光武紀》於是致僚屬作文移。《註》文書移於屬縣。

姓。《風俗通》漢弘農太守移良。

山名。《水經注》沅水源出許山,流注於熊溪,熊溪南帶移山,山本在水北,夕中風雨,旦而山移水南,故名。

通作施。《前漢·衞綰傳》劒者,人之所施易,獨至今乎。《如淳註》施,讀曰移。言劒者人所好,故多數移易貿換之也。

《集韻》《韻會》以豉切,音異。《禮·郊特牲》以移民也。《註》移之言羨也。《疏》以蜡祭豐饒,皆醉飽酒食,使人歆羨也。

《曹植·鷂雀賦》雀得鷂言,意甚不移目如擘椒,跳蕭二翅。《註》移,遷也。

《集韻》敞切,音侈。《禮·表記》衣服以移之。《註》移讀如水汜移之移。猶廣大也。

叶牛何切,音俄。《楚辭·七諫》淸泠泠而殲滅兮,溷湛湛以日多。梟鴞旣以成羣兮,鶴弭翼而屛移。

【植】

植【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常職切《集韻》《韻會》《正韻》丞職切,音殖。《說文》戸植也。《爾雅·釋宮》植謂之傳,傳謂之突。《疏》植謂戸之維持鏁者也,植木爲之。

名傳。亦名突。

《玉篇》根生之屬曰植。《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會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一山林,其植物宜皁物。二川澤,其植物宜膏物。三丘陵,其植物宜覈物。四墳衍,其植物宜莢物。五原隰,其植物宜叢物。《註》謂櫟、楊、柳、李、梅、王棘、萑葦之屬。

樹立也。《左傳·襄三十年》鄭子產曰:亡國也,其君弱植。《正義》草木爲植,物植爲樹,君志弱不樹立也。《周禮·地官》大田獵則萊山田之野,植虞旗于中。

《集韻》《類篇》逐力切,音直。立也。《詩·商頌》植我鼗鼓。

《唐韻》《集韻》《韻會》直吏切,音緻。《博雅》槌也。

《韻會》種也。

懸蠶薄柱。《禮·月令》季春具曲植。

枝榦之屬曰植。《周禮·大司馬》大役與慮事,屬其植。《註》植築城楨也。

將領主帥監作者謂之植。《左傳·宣二年》宋華元爲植巡功。

倚也。《論語》植其杖而芸。

通置。《書·金縢》植璧秉珪。

《集韻》時吏切,音侍。《賈誼·弔屈原文》方正倒植。

《正韻》直意切。義同。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