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争绔柿蒂鲜

出自:清代·董天工《织布》

拼音:[bān][bó][zhēng][kù][shì][dì][xiān,xiǎn]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

斲木为机似月圆,横穿翠筱夹丝缠。
掺掺巧织戈纹锦,斑驳争绔柿蒂鲜

查看原文

注释

【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树影~。也作班驳。
【驳争】辩驳争论。
【柿蒂】1.亦作"柹蒂"。 2.见"柿蔕"。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斑】

斑【卯集下】【文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布還切《集韻》《韻會》逋還切,音班。辬,或作斑。駮文也。《韻會》雜色曰斑。《禮·檀弓》貍首之斑然。

《韻補》叶連切。《曹植·七啓》形不抗首,骨不隱拳。批熊碎掌,拉虎摧斑。

【驳】

駁【亥集上】【馬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集韻》《韻會》北角切,音博。《玉篇》馬色不純。《爾雅·釋畜》駵白駁。《易·說卦傳》乾爲駁馬。《詩·豳風》皇駁其馬。《註》黃白曰皇,駵白曰駁。

《爾雅·釋木》駁赤李。《疏》李之子赤者名駁。

今俗謂龎雜爲駁,雲開曰解駁。《正韻》同駮。互詳後駮字註。

【争】

爭【巳集中】【爪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二手而曳之,爭之道也。《廣韻》競也。《書·大禹謨》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

《玉篇》諫也。

訟也。《增韻》理也,辨也。《禮·曲禮》分爭辨訟,非禮不決。

姓。《正字通》印藪有爭不識,爭同。

《集韻》側逬切,箏去聲。義同。

《廣韻》本作諍,諫諍也,止也。《孝經·諫諍章》天子有爭臣七人。《韻會》俗作争,非。

【绔】

絝【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集韻》《正韻》苦故切,音庫。《說文》脛衣也。《史記·趙世家》夫人置兒絝中。

《司馬相如傳》絝白虎。《註》絝,古袴字。《前漢·景十三王傳》短衣,大絝,長劒。《後漢·廉范傳》平生無襦,今五絝。《淮南子·原道訓》短綣不絝。《集韻》或作袴。

《玉篇》古文綯字。

【柿】

柿【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正字通》同。○按世俗作果名,音士者,非。

【蒂】

蒂【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9画

同蔕。《班固·答賔戲》上無所蒂,下無所根。

【鲜】

鮮【亥集中】【魚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集韻》《韻會》相然切,音仙。魚名。出貉國。《禮·內則》冬宜鮮羽。《註》鮮,生魚也。

《玉篇》生也。《書·益稷》暨益播奏庶艱食鮮食。《傳》鳥獸新殺曰鮮。《儀禮·士昏禮》腊必用鮮。《疏》義取夫婦日新之義。《左傳·襄三十年》唯君用鮮。《註》鮮,野獸也。

《廣韻》潔也。《易·說卦》爲蕃鮮。《註》鮮,明也。

《釋名》鮮,好也。《玉篇》善也。

國名。《後漢·東夷傳》昔箕子避地朝鮮。

《鮮山,故因號焉。

山水名。《水經注》北鮮之山,鮮水出焉。

姓。《後蜀錄·李壽司空》鮮思明。

鮮于,複姓。《風俗通》武王封箕子於朝鮮,其子食采於朝鮮,因氏焉。

《廣韻》《集韻》息淺切,音獮。《易·繫辭》故君子之道鮮矣。《釋文》盡也。

《書·無逸》惠鮮鰥寡。《傳》又加惠鮮乏鰥寡之人。《疏》鮮,少乏也。《詩·鄭風》終鮮兄弟。《箋》鮮,寡也。《禮·中庸》民鮮能久矣。《註》鮮,罕也。

少也。亦善也。《詩·邶風》籧篨不鮮。《箋》鮮,善也。《朱傳》少也。

《爾雅·釋山》小山別大山,鮮。《疏》李巡云:大山少,故曰鮮。《詩·大雅》度其鮮原。《傳》大山曰鮮。《朱傳》鮮,善也。

《正韻》與獻同。《禮·月令》天子乃鮮羔開冰。《註》鮮當爲獻,聲之誤也。

與犀同。《前漢·匈奴傳》黃金犀毗一。《註》師古曰:犀毗,帶鉤也。亦曰鮮,亦謂師氏,總一物也,語有輕重耳。

《集韻》私箭切,獮去聲。姓也。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