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禦咸低眉

出自:清代·黄毓祺《咏史三十一首 其十二》

拼音:[jiāng,qiáng][yù][xián][dī][méi]

平仄:平仄平平平

大木势将颠,一绳非所维。
何不以此言,进于下榻时。
观象察人事,天废不可支。
盍于同舟际,以此言进之。
愚独谓不然,出处各有宜。
惟其有仲举,疆禦咸低眉
是以徐孺子,洁清获自怡。
饥不可得食,寒不可得衣。
惟其有元礼,破柱风裁持。
是以郭林宗,获遂贞隐姿。
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师。
且天生我材,治乱须转移。
维以维其颠,不颠维曷为。
支以支其废,不废支焉施。
坐视颠废者,果哉良足嗤。
有道不与易,圣训深长思。

查看原文

注释

【低眉】1.低着头。 2.谦卑顺服貌。 3.抑郁不伸貌;愁苦貌。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疆】

疆【午集上】【田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4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居良切,音薑。《說文》本作畺,界也。《易·坤卦》坤厚載物,德合无疆。《書·泰誓》我武惟揚,侵于之疆。《詩·小雅》萬壽無疆。《箋》疆,竟界也。《左傳·桓十七年》夏,及齊師戰於奚,疆事也。《註》爭疆界也。

《詩·大雅》迺疆迺理。《朱註》疆謂畫其大界。《左傳·宣八年》楚伐舒蓼滅之,楚子疆之。《註》正其界也。

官名。《周禮·夏官》掌疆。《疏》掌守疆界,亦是禁戒之事。

《集韻》或作彊。《賈誼·新書》衞侯名辟彊。辟彊,天子之事也。諸侯弗得用,衞侯更名燬。

或作壃。《史記·晉世家》出壃乃免。

《正韻》蠶白也。

《集韻》《正韻》巨兩切,强上聲。《周禮·地官·草人》疆㯺用蕡。《註》疆㯺,疆堅者。《釋文》疆,其兩反。

《字彙補》北方謂土焦曰疆。見轉注古音。

【禦】

禦【午集下】【示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1画

《集韻》牛據切《韻會》《正韻》魚據切,。《註》爲之扞禦,則物咸附之。《左傳·隱九年》北戎侵鄭,鄭伯禦之。

止也。《易·繫辭》以言乎遠,則不禦。《疏》謂無所止息也。《左傳·昭十六年》孔張後至,立於客閒,執政禦之。《註》禦,止也。

《廣韻》魚巨切《集韻》偶舉切《韻會》魚許切《正韻》偶許切,音語。義同。

《說文》祀也。

古通御。《詩·邶風》亦以御冬。《毛傳》御,禦也。亦通語。《史記·東越傳》禦兒侯。《正義》禦,今作語。

《韻會》禦亦作圄,守之也。亦作圉。《前漢·王莽傳》不畏强圉。

《莊子·繕性篇》其來不可圉。○按《說文》圄,守也。圉,令圉也。禦,祀也。今文圄爲囹圄字,圉爲牧圉字,禦爲守禦字,相承久矣,而禦祀義不復見。

【咸】

咸【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胡監切《集韻》《韻會》胡讒切《正韻》胡嵒切,音諴。《說文》皆也。《玉篇》悉也。《書·堯典》庶績咸熙。《左傳·僖二十四年》周公弔二叔之不咸。《註》咸,同也。《魯語》小賜不咸。《註》咸,徧也。《莊子·知北遊》周徧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史記·司馬相如傳》上咸五,下登三。《註》師古曰:與五帝皆盛也。

卦名。《易·咸卦》彖曰:咸,感也。

《易·雜卦》咸,速也。

《爾雅·釋丘》左高曰咸丘。

樂名。《周禮·春官·大司樂》大咸。《註》大咸,咸池,堯樂也。

地名。《史記·秦本紀》孝公十二年,作爲咸陽。

星名。《前漢·天文志》咸漢星出西北。

《王充·論衡》任氣卒咸,不揆於人。

姓。《姓苑》巫咸之後,今東海有之。

《集韻》居咸切,音緘。《禮·喪大記》凡封,大夫士以咸。《註》咸讀爲緘,今齊人謂棺束爲緘繩。咸或爲椷。《釋文》咸,一本作緘。

《集韻》古斬切,音鰔。與減同。損也。

一曰水名,詳水部減字註。

姓。《前漢·酷吏傳》咸宣,楊人也。《註》咸音減省之減。

《集韻》公陷切,音䫡。亦與減同。詳水部減字註。

音憾。《左傳·昭二十一年》窕則不咸。《註》不充滿人心。《釋文》咸,本亦作感,戸暗反。○按感同憾。

叶餘針切,音。《張衡·舞賦》歌以詠志,舞以旌心。細則聲窕,大則不咸。

【低】

低【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都奚切《集韻》《韻會》《正韻》都黎切,底平聲。高之反也,俛也,垂也。《史記·孔子世家贊》低回,留之不能去。

《談藪》王元景大醉,楊彥遵曰:何太低昂。荅曰:黍熟頭低,麥熟頭昂,黍麥俱有,所以低昂。

作氐。《前漢·食貨志》封君皆氐首卬給。《又》其賈氐賤減平。俱同低。

【眉】

眉【午集中】【目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陽立于二,故眉長二寸。《註》攝提二星頗曲,人眉似之。

《揚子·方言》東齊謂老曰眉。《郭璞註》言秀眉也。《詩·豳風》爲此春酒,以介眉壽。《註》豪眉也。

渠眉,玉飾之溝瑑也。《周禮·春官·典瑞》駔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

井邊地曰眉。《前漢·游俠傳》揚雄酒箴曰:觀瓶之居,居井之眉。《註》若人目上之有眉也。

姓。宋眉壽,明眉旭。

《韻會》通作麋。《大戴禮·主言篇》孔子愀然揚麋。《荀子·非相篇》伊尹之狀,面無須麋。

通作嵋。峨嵋山,在蜀嘉定府峨眉縣南百里,兩山相對如蛾眉。

州名。魏置眉州,因峨眉山爲名。○按《說文》本作睂,从目,象睂之形。上象額理也。徐曰:仌,頟理也。指事。隸作眉,《字彙補》又作,非。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