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职池阳时

出自:唐代·谭铢《题九华山》

拼音:[bà,ba,pí][zhí][chí][yáng][shí]

平仄:平平平平平

忆闻九华山,尚在童稚年。浮沉任名路,窥仰会无缘。
罢职池阳时,复遭迎送牵。因兹契诚愿,瞩望枕席前。
况值春正浓,气色无不全。或如碧玉静,或似青霭鲜。
或接白云堆,或映红霞天。呈姿既不一,变态何啻千。
巍峨本无动,崇峻性岂偏。外景自隐隐,潜虚固幽玄。
我来暗凝情,务道志更坚。色与山异性,性并山亦然。
境变山不动,性存形自迁。自迁不阻俗,自定不失贤。
浮华与朱紫,安可迷心田。

查看原文

注释

【罢职】解除职务。
【阳时】春夏之时﹔温暖之时。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罢】

罷【未集中】【网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薄蟹切《集韻》《韻會》部買切,。《說文》遣有罪也。从罔,能。言有賢能而入罔,卽貰遣之。周禮曰:議能之辟。

《玉篇》休也,已也。《易·中孚》或鼓或罷。《左傳·襄三十年》皆自朝布路而罷。《論語》欲罷不能。

《廣韻》甫靡切《集韻》補靡切,音彼。義同。

《韻會》皮駕切,音與杷同。義同。

《廣韻》符羈切《集韻》《正韻》蒲糜切,音皮。疲,或作罷。《玉篇》極也。《周禮·秋官·大司寇》以圜土聚敎罷民。《疏》罷謂困極罷弊。《禮·少儀》師役曰罷。《註》罷之爲言勞也。

《楚辭·大招》誅譏罷只。《註》罷,駑也。《史記·平原君傳》臣不幸有罷癃之疾。

《集韻》攀糜切,音披。罷辜,磔牲以祭。

《集韻》羆,或省作罷。詳羆字註。

《集韻》拍逼切,音堛。同副。副,判也。或作罷。

《正韻》補買切,音擺。閩人呼父爲郞罷。《顧况詩》兒餒嗔郞罷。《唐韻正》罷音皮,皮音婆。凡經傳中罷倦之罷,罷休之罷,皆讀婆。今人音皮,而誤又添一蒲蟹反,至土音,又轉而爲蒲怕矣。

【职】

職【未集中】【耳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2画

《廣韻》之弋切《集韻》《韻會》質力切,音織。《說文》記微也。《徐曰》國有六職,皆主記事之微也。《增韻》執掌也。《爾雅·釋詁》職,主也。《博雅》職,事也。《書·周官》六卿分職,各率其屬,以倡九牧。《周禮·天官·大宰》九曰閒民,無常職。《註》謂無事業者。《史記·張丞相傳》沛公以周昌爲職志。《註》職,主也。志,旗幟也。謂掌旗幟之官也。

《爾雅·釋詁》職,常也。

貢也。《左傳·襄二十八年》共其職貢。《淮南子·原道訓》海外賓伏,四夷納職。《註》職,貢也。

專也。《詩·大雅》民之罔極,職涼善背。《註》專由小人,名爲直諒。而實善背也。

《揚子·方言》憐職,憐者,吳越之閒謂之憐職。

職職,多也。《莊子·至樂篇》萬物職職。

姓。《姓譜》周禮有職方氏,後因官爲氏。《風俗通》漢山陽令職洪之後。

《集韻》敵德切,音特。杙也。周官有職人。戚兗讀。或作樴樲。

《集韻》逸織切,音弋。義同。

與幟同。《史記·叔孫通傳》於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職傳警。《註》職,音幟。

【池】

池【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廣韻》直離切《集韻》《正韻》陳知切《韻會》除知切,音馳。《說文》治也。孔安國曰:停水曰池。《周禮·秋官》雍氏掌溝瀆澮池之禁。《註》謂陂障之水道也。《禮·月令》毋漉陂池。《註》畜水曰陂,穿地通水曰池。

城塹曰溝池。《禮·禮運》城郭溝池以爲固。《班固·西都賦》呀周池而成淵。《註》城有水曰池。

朝夕池,海也。《枚乗諫吳王書》游曲臺臨上路,不如朝夕之池。《註》蘇林曰:以海水朝夕爲池。

咸池,天神也。《東方朔·七諫》屬天命而委之咸池。

咸池,黃帝樂名。

堯樂名,大咸亦曰咸池。《周禮·春官》大司樂舞咸池以祭地示。《註》咸池,大咸也。《禮·樂記》咸池備矣。《註》咸,皆也。池之爲言施也。言德之無不施也。

咸池,星名。主五穀。見《史記·天官書》。

亢池,星名。在亢北。主度送迎之事。見《甘氏星經》。

《爾雅·釋樂註》琴上曰池,言其平。下曰濵,言其服。

棺飾。《禮·檀弓》池視重霤。《疏》池者,柳車之池也。織竹爲之,形如籠,衣以靑布,以承鼈甲,名之爲池,象重霤方面之數。

《小爾雅》埋柩謂之殔,殔坎謂之池。

銅池,承霤也。以銅爲之。《前漢·宣帝紀》金芝九莖,產於函德殿銅池中。

道家名腎中偃月爐爲玉池。《黃庭經》玉池淸水灌靈根,審能行之可長存。

心之別名爲中池。《黃庭經》中池有士衣赤衣,田下三寸神所居。

裝潢家以卷縫罅處爲玉池。《楊愼·墐戸錄》古裝裱卷軸,引首後以綾黏者曰贉,唐人謂之玉池。

差池,飛貌。《詩·邶風》燕燕于飛,差池其羽。

黃池,地名。《春秋·哀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

天池,山名。在南陽。

州名。《廣輿記》池州府,漢屬丹陽,三國吳爲石城侯邑,隋曰秋浦,曰池陽,唐宋曰池州。

姓。漢中牟令池瑗。見《風俗通》。

《唐韻》徒何切《集韻》《韻會》唐何切《正韻》湯何切,音駝。與沱通。《說文》江別流也。

虖池,水名。在幷州界。《周禮·夏官·職方氏》幷州,其川虖池。《註》虖池,出鹵城。池,徒多切。◎按禮器作惡池,山海經作滹沱,戰國策作呼沲,詛楚文作惡駝,音義同。

陂池,或作坡陁。《刋謬正俗》陂池讀如坡陁,猶言靡迤耳。

《楚辭·九歌》與汝沐兮咸池,晞子髮兮陽之阿。《揚雄·羽獵賦》相與集於靖冥之館,以臨珍池。灌以岐梁,溢以江河。《註》池讀沱。

《正韻》直列切,音徹。《禮·檀弓》主人旣祖塡池。《註》塡池當讀爲奠徹。

【阳】

阳【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4画

與陽同。見《字彙補》音羊。《玉篇》營天功,明萬物謂之陽。《說文》高明也。

日也。《詩·小雅》湛湛露斯,匪陽不晞。《傳》陽,日也。《左傳·文四年》天子當陽。《禮·祭義》殷人祭其陽。《註》陽謂日中時也。《孟子》秋陽以暴之。

《楚辭·遠遊》集重陽,入帝宮。《註》積陽爲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

《玉篇》雙也。

月建。《爾雅·釋天》十月爲陽。《詩·小雅》歲亦陽止。

《爾雅·釋天》春爲靑陽。《註》氣淸而溫陽。

《爾雅·釋天》太歲在癸曰昭陽。

五月五日曰端陽,九月九日曰重陽,見《月令廣義》。

《爾雅·釋山》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詩·大雅》度其夕陽。《又》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水北也。《詩·大雅》在洽之陽。《穀梁傳·僖二十八年》水北爲陽。

《釋名》丘高曰陽丘,體高近陽也。

《詩·豳風》我朱孔陽。《傳》陽,明也。

《玉篇》淸也。

《詩·周頌》龍旂陽陽。《傳》陽陽,言有文章也。

《詩·王風》君子陽陽。《傳》陽陽,無所用其心也。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陽禮敎讓,則民不爭。《註》陽禮謂鄕射飮酒之禮。

國名。《春秋·閔二年》齊人遷陽。《註》陽,國名。《戰國策》塞漏舟而輕陽侯之波。《註》博物志,晉陽國侯溺水,因爲大海之神。

《春秋·昭十二年》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註》陽卽唐,燕別邑,中山有唐縣。

縣名。《史記·高祖紀》西過高陽。《註》屬留。

關名。《前漢·西域傳》去陽關七千八百二里。

《左傳·昭二十四年》公孫于齊,次于陽州。

陽城,山名。漢爲縣,屬潁川郡。

古帝號。《史記·五帝紀》帝顓頊高陽氏。

《釋名》立人,象人立也。或曰陽門,在前曰陽,兩旁似門也。

《玉篇》傷也。

《莊子·達生篇》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處之。《註》泆陽,鬼名。

《抱朴子·登涉篇》山中樹能人語者,非樹能語也,其精爲之,名曰雲陽。

昌陽,菖蒲別名。《韓愈·進學解》昌陽引年。

姓。《史記·司馬相如子虛賦》陽子驂乗。《註》古仙人陽陵。《廣韻》周景王封少子於陽樊,後裔因邑命氏。

漢複姓,有二十二氏:歐陽、高陽、靑陽、孫陽、子陽、周陽、涇陽、偪陽、梗陽、戲陽、鮭陽、葉陽、陵陽、鮮陽、櫟陽、濮陽、太陽、老陽、安陽、成陽、朱陽、索陽。

通作揚。《禮·玉藻》盛氣顚實揚休。《註》顚,讀爲闐。揚,讀爲陽。盛身中之氣,使之闐滿其息,若陽氣之體物也。《釋名》陽,揚也,氣在外發揚也。

與佯同。《禮·檀弓》陽若善之。《前漢·高帝紀》陽尊懷王爲義帝,實不用其命。

音腸。《爾雅·釋詁》陽,予也。《註》魯詩云:陽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陽。《疏》漢書藝文云:魯申公爲詩訓,故是爲魯詩。其經云:陽如之何,申公以陽爲予,故引之。《釋文》陽,音腸。《五音集韻》俗作陽氜。

【时】

時【辰集上】【日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旹《唐韻》《集韻》《韻會》市之切《正韻》辰之切,音蒔。《說文》四時也。《釋名》四時,四方各一時。時,期也,物之生死各應節期而至也。《書·堯典》敬授人時。《傳》敬記天時以授人也。《又》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禮·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淮南子·天文訓》隂陽之專精爲四時。《又》三月而爲一時。

《韻會》辰也,十二時也。

《廣韻》是也。《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傳》時,是也。《詩·大雅》曰止曰時,築室于兹。《朱傳》可以止于是,而築室矣。

《博雅》伺也。《論語》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疏》謂伺虎不在家時而往謝之。

《博雅》善也。《廣韻》中也。

地名。《左傳·莊九年》戰于乾時。《註》乾時,齊地。時水在樂安界,岐流旱則竭涸,故曰乾時。

姓。《廣韻》良吏傳有時苗。《何氏姓苑》云:今鉅鹿人。

與塒同。《詩·王風》雞棲于塒。《釋文》塒,本亦作時。

《韻補》叶上紙切。《王粲·七釋》不以志易道,不以身後時。進德修業,與世同理。

叶側吏切。《屈原·離騷》忳鬰邑余侘傺兮,吾獨窮苦乎此時也。叶下態,態音替。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