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呜吐哀音

出自:明代·王称《永思堂》

拼音:[wū][wū][tǔ,tù][āi][yīn]

平仄:平平仄平平

茫茫宇宙内,荡荡成古今。
凄凄霜露繁,恻恻游子心。
终天何漫漫,长夜竟沉沉。
庭闱不复趋,宰木风满林。
林中有啼鸟,呜呜吐哀音
感兹物性微,我怀良不禁。
入室若有见,焄蒿或来临。
区区抱遗体,戚戚幽怨深。
嗟余念弗髦,多难早见侵。
为君赋永思,潸然泪盈襟。

查看原文

注释

【呜呜】1.歌咏声;吟咏声。 2.象声词。多形容低沉的声响。
【哀音】悲伤之音。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呜】

嗚【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哀都切《集韻》《韻會》汪胡切,音污。《玉篇》鳴呼,歎辭也。《書·五子之歌》鳴呼曷歸。《集韻》亦作歍。

與烏通。《史記·李斯傳》歌呼鳴鳴,快耳目者,眞秦之聲也。亦作烏烏。

《集韻》烏故切,音惡。歎傷也。《後漢·袁安傳》噫鳴流涕。《釋文》鳴,一故反。

【吐】

吐【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正韻》他魯切《集韻》《韻會》統五切,音土。《說文》寫也。《玉篇》口吐也。《詩·大雅》柔則茹之,剛則吐之。《左傳·僖六年》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史記·魯世家》周公一飯三吐哺。

《增韻》出也,舒也。《前漢·劉向傳》發明詔,吐德音。《唐書·房琯傳》辭吐華暢。

姓。《正字通》隋將軍吐萬緒。

複姓,後魏有吐奚、吐難、吐萬氏。

《廣韻》湯故切《集韻》《韻會》《正韻》土故切,音兔。《廣韻》歐也。

【哀】

哀【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烏開切《集韻》《韻會》《正韻》於開切,音唉。《說文》閔也。《玉篇》哀傷也。《書·大誥》允蠢鰥寡哀哉。《詩·豳風》哀我人斯。

《爾雅·釋訓》哀哀悽悽,懷報德也。《詩·小雅》哀哀父母。

憐也,愛也。《呂氏春秋》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

《莊子·德充符》衞有惡人焉,曰哀駘它。《註》哀駘,醜貌;它,其名。

《諡法》恭仁短折曰哀。

姓。《風俗通》魯哀以後,因諡爲姓。《前漢·王莽傳》梓潼人哀章。《姓譜》宋有哀長吉。《正字通》明嘉靖進士哀貞,上命攺哀爲衷。

國名。《後漢·南蠻傳》哀牢人皆穿鼻儋耳。

叶於希切,音衣。《詩·小雅》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又》山有蕨薇,隰有桋。君子作歌,維以告哀。

【音】

音【戌集中】【音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今切,音隂。《說文》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書·舜典》八音克諧。《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疏》方謂文章,聲旣變轉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謂之音。音則今之歌曲也。《周禮·春官·大師》以六律爲之音。《疏》以大師吹律爲聲,又使其人作聲而合之,聽人聲與律呂之聲合,謂之爲音。《詩序》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疏》此言聲成文謂之音,則聲與音別。樂記註:雜比曰音,單出曰聲。記又曰: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則聲音樂三者不同,以聲變乃成音,音和乃成樂,故別爲三名。對文則別,散則可以通。季札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公羊傳曰:十一而稅頌聲作,聲卽音也。下云治世之音,音卽樂也。是聲與音樂各得相通也。

《易·中孚》翰音登于天。《禮·曲禮》雞曰翰音。

姓。見《姓苑》。

《正韻》於禁切。與䕃通。《左傳·文十七年》鹿死不擇音。《杜預註》音,所茠䕃之處。古字借用。○按註借用,是古字聲同,皆相假借,且釋文作於鳴反,不作去聲讀,正韻非。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