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苑霓旌动缭墙

出自:金朝·周昂《即事二首 其一》

拼音:[nán,nā][yuàn][ní][jīng][dòng][liáo][qiáng]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南苑霓旌动缭墙,天街莲烛照脩廊。
斗南绛气风吹尽,小雨濛濛湿建章。

查看原文

注释

【南苑】1.御苑名。因在皇宫之南,故名。历代所指不一。 2.即南海子。在北京永定门外,明永历中始建为园囿。清置总尉防御等官把守,其中养殖禽兽,专供皇帝游猎享乐。
【霓旌】1.相传仙人以云霞为旗帜。 2.缀有五色羽毛的旗帜﹐为古代帝王仪仗之一。亦借指帝王。
【缭墙】围墙。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南】

南【子集下】【十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那含切,音男。《說文》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徐曰》南方主化育,故曰主枝任也。《前漢·律歷志》太陽者,南方。南,任也。陽氣任養物,於時爲夏。《白虎通》八月之律,謂之南呂何。南者,任也。言陽氣尚有任生薺麥也。

樂名。《詩·小雅》以雅以南。《韻會》南亦雅樂名,猶九夏也,南夏皆文明之方,故名南。周南召南,亦樂名。

姓。《韻會》魯大夫南遺。《宋書·律志》班左並馳,董南齊轡。

雙南,金也。《范仲淹金在鎔賦》英華旣發,雙南之價彌高。鼓鑄未停,百鍊之功可待。

《翻譯名義》合掌作禮曰和南。《淳化帖衞夫人書》衞和南。

《韻補》叶尼心切,音寧。《詩·邶風》遠送于南。沈重讀。《陸雲·喜霽賦》朱明啓,凱風自南,復火正之舊司,黜后土于重隂。

【苑】

苑【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正韻》於阮切《集韻》《韻會》委遠切,音婉。《說文》所以養禽獸也。《周禮·地官·囿人疏》古謂之囿,漢謂之苑。《前漢·高帝紀》故秦苑囿園池,令民得田之。《註》養禽獸曰苑。《白虎通》苑囿所以在東方,謂養萬物。東方,物所生也。

縣名。《史記·高祖功臣侯年表》高苑侯丙倩。《索隱註》縣屬千乗。

善苑,國名。見《洞冥記》。

《莊子·天地篇》諄芒將東之大壑,適遇苑風於東海之濵。《註》苑風,扶搖大風也。

書名,如《文苑》《類苑》》《藝苑》《說苑》之類。

宮室名。如內苑、禁苑、西苑、南苑之類。

星名。《史記·天官書》句曲九星,二曰天苑。

藥名。蕀苑,遠志也。見《博雅》。

《集韻》《韻會》紆願切,音怨。《周禮·地官》禁山之爲苑。劉昌宗讀去聲。《左思·吳都賦》遭藪爲圃,値林爲苑。異荂蓲蘛,夏曄冬蒨。

《類篇》于袁切,音鴛。人姓。《左傳》苑何忌,齊大夫。《魏志》渤海苑康。

音鬱。《詩·小雅》我心苑結。《箋》苑,猶屈也,積也。《釋文》音鬱。

《正韻》委粉切,讀如蘊。義同。

苑、菀互通。《前漢·百官表》牧師菀令。《晉語》人皆集于苑。

《韻補》叶音氳。《詩·秦風》蒙伐有苑。《註》苑,文貌,讀平聲,叶上羣韻。

【霓】

霓【戌集中】【雨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五雞切《集韻》《韻會》《正韻》硏奚切,音倪。《說文》屈虹靑赤。或白色隂气也。从雨兒聲。《玉篇》雲色似龍也。《埤雅》雄曰虹,雌曰霓。舊說,虹常雙見,鮮盛者雄,其闇者雌也。一曰赤白色謂之虹,靑白色謂之霓。爾雅釋天曰:霓爲挈貳,貳蓋言二。淮南子說山訓曰:天二氣則成虹是也。《孟子》若大旱之望雲霓也。《集韻》通作蜺。

《爾雅·釋天》疾雷爲霆霓。《註》雷之急擊者謂霹靂。

《廣韻》五計切《集韻》硏計切,音詣。義同。《張衡·東京賦》龍輅充廷,雲旗沸霓。夏正三朝,庭燎晢晢。

《廣韻》五結切《集韻》倪結切,音齧。義同。《釋名》霓,齧也。其體斷絕,見於非時,此灾氣也。傷害於物,如有所食齧也。《南史·王筠傳》沈約製郊居賦,示筠草,筠讀至雌霓連蜷,約撫掌欣忭曰:僕常恐人呼爲霓。○按雌霓之霓,五的反。雲霓之霓,五兮反。學林曰:范蜀公召試學士院,用彩霓作平聲。考試者以范爲失韻,當時學士爲之憤鬱。司馬光曰:約賦但取聲律便美,非霓不可讀爲平聲也。

《張衡·西京賦》直墆霓以高居。《註》墆霓,高貌。

《集韻》《韻會》倪歷切,音鶂。《集韻》雌霓。《集韻》本作蜺。或作蛪。

【旌】

旌【卯集下】【方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正韻》子盈切《集韻》《韻會》咨盈切,音精。《說文》析羽注旄首,所以進士卒。《爾雅·釋天》註旄首曰旌。《註》載旄於竿頭,如今之幢,亦有旒。《又》旌旂。《疏》旌旂者,凡旗之名雖異,旌旂爲之總稱。《廣雅》天子旌高九仞,諸侯七仞,大夫五仞,士三仞。《釋名》旌,精也。有精光也。《詩·鄘風》孑孑干旌。《周禮·春官·司常》析羽爲旌。《又》斿車載旌。

《周禮·天官·掌舍》爲帷宮設旌門。《註》樹旌以表門。

《周禮·地官·掌節》道路用旌節。《註》今使者所擁節是也。

《禮·曲禮》武車綏旌,德車結旌。《註》武車尚威武,故舒散若花。德美在內,故纏旌於竿。

《書·畢命》旌別淑慝。《傳》言當識別頑民之善惡。《疏》旌旗所以表識貴賤,故傳以旌爲識。

《左傳·莊二十八年》且旌君伐。《註》旌,章也。

《周語》故爲車服以旌之。《註》旌,表也。

《後漢·胡廣傳》德以旌賢。《註》旌,明也。

【动】

動【子集下】【力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㣫同上聲。《說文》作也。《增韻》動,靜之對。《易·坤卦》六二之動,直以方也。《書·說命》慮善以動,動惟厥時。

《廣韻》出也。《禮·月令》仲春,蟄蟲咸動。

搖也。《庾信·夢入內堂詩》日光釵焰動,窗影鏡花搖。

《韻會》《正韻》徒弄切,同去聲。《易·繫辭》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韻會》凡物自動,則上聲。彼不動而我動之,則去聲。

《集韻》覩孔切,音董。振動,拜也,以兩手相擊而拜。今倭人拜以兩手相擊,蓋古之遺法。

【缭】

繚【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2画

《廣韻》落蕭切《集韻》《韻會》憐蕭切《正韻》連條切,音聊。《說文》纏也。《類篇》繞也。《禮·玉藻》再繚四寸。《班固·東都賦》修袖繚繞而滿庭。

祭名。《周禮·春官·大祝》辨九祭,八曰繚祭。《儀禮·鄉飮酒禮》弗繚,右絕末以祭。《註》繚,猶紾也。

人名。《前漢·藝文志》尉繚二十九篇。《註》師古曰:尉姓,繚名也。

縣名。《前漢·地理志》淸和郡有繚縣。

《集韻》朗鳥切《正韻》盧皎切,音了。義同。

《集韻》離昭切,音髎。力照切,音燎。義同。

《廣韻》力小切,音燎。《莊子·盜跖篇》繚意絕體而爭。《音義》繚,理也。

《集韻》爾紹切,音擾。人名。莊子有黃繚。

《韻補》叶力虯切。《楚辭·招隱士》偃蹇連卷兮枝相繚。《註》繚,紐也。

【墙】

墻【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3画

俗牆字。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