涕泣遗黎在

出自:明代·区怀瑞《杨将军忠勋祠》

拼音:[tì][qì][yí][lí][zài]

平仄:仄仄平平仄

水犀提一旅,气巳冠三军。
箭落沱江月,旗摧沮上云。
有香萦旧垒,无碧葬孤坟。
涕泣遗黎在,犹能悉战勋。

查看原文

注释

【涕泣】哭泣;流泪。
【遗黎】1.亦作"遗黧"。 2.亡国之民。 3.指沦陷区的人民。 4.劫后残留的人民。 5.后世百姓。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涕】

涕【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正韻》他禮切《集韻》《韻會》土禮切,音體。《說文》泣也。《玉篇》目汁出曰涕。《詩·邶風》泣涕如雨。

竹名。《東方朔·神異經》南方荒中有涕竹。

兆卦之名。《史記·宋世家》乃命卜筮曰涕。《索隱》涕音亦,尚書作驛。孔安國曰:氣絡繹連續。

《集韻》待禮切,音弟。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同。

【泣】

泣【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去急切《集韻》《韻會》《正韻》乞及切,音湇。《說文》無聲出涕也。《徐鉉曰》泣,哭之細也。《禮·檀弓》泣血三年。

《集韻》力入切,音立。猋泣,疾貌。

與澀通。血凝不消也。《素問》寒氣容于背兪之脈,則血脈泣。

【遗】

遺【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2画

〔古文〕音夷。《說文》亡也。《易·泰卦》不遐遺。《註》用心弘大,無所遺棄也。《詩·小雅》棄予如遺。《註》言忘去不復存省也。《周禮·秋官·司刺》三曰遺忘。

《正韻》失也。《前漢·賈誼傳》功不遺矣。《後漢·桓榮傳》慮無遺計。

《集韻》餘也。《禮·樂記》有遺音者矣。《註》有不盡之音。《屈原·離騷》依彭咸之遺則。《註》遺,餘也。

留也。《書·大誥》寧王遺我大寶龜。《左傳·昭十九年》古之遺愛也。

《字彙補》便旋也。《前漢·東方朔傳》小遺殿上。《南史·謝幾卿傳》小遺沾令史。《註》卽俗言小便也。

《正字通》遺遺,與委蛇通。《戰國策》出遺遺之門。《註》言其路逶迤也。《管子·樞言篇》遺遺乎若有從治。

姓。魯費宰南遺之後。

《廣韻》《集韻》《韻會》以醉切,遺去聲。投贈也,餽也。《周禮·地官·遺人註》以物有所餽遺也。《左傳·隱元年》請以遺之。

《玉篇》余恚切《正韻》于位切,。

《集韻》徐醉切,音遂。盈之切,音怡。愈水切,音唯。義同。

《集韻》《韻會》旬爲切《等韻》似爲切。與隨同。謙以下人也。《詩·小雅》莫肯下遺。《註》遺,音隨。

【黎】

黎【亥集下】【黍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集韻》郞奚切《正韻》鄰溪切,音犂。《說文》履黏也。作履黏以黍米。

國名。在上黨東北殷侯國。《書·西伯戡黎釋文》黎,國名。

《山海經》有牛黎之國。

縣名。《前漢·地理志》魏郡黎陽縣。

山名。《前漢·地理志》黎山在黎陽之南。

水名。《書·禹貢》導弱水至于合黎。《傳》合黎,水名。在流沙之東。

玉名。《班固·西都賦》懸黎垂棘,夜光在焉。

《玉篇》衆也。《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孔疏》黎,衆也。

《正韻》黑也。與黧同。《書·堯典蔡傳》黎,黑也。黎民,黑髮之人。《釋名》土靑曰黎,似黎草色也。

與邌同。黎明,比明也。《史記·高帝紀》黎明圍宛城。《註》索隱曰:黎,猶比也。謂比至天明也。

與瓈同。玻瓈。《本草》作頗黎。

與蔾同。《左傳·襄二十五年》引易據于蒺蔾,作蒺黎。

姓。黎侯國之後。

人名。《書·堯典乃命羲和傳》重黎之後有羲氏和氏。

《集韻》《韻會》憐題切,音藜。

《集韻》良脂切,音棃。義同。

【在】

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昨宰切《集韻》《韻會》《正韻》盡亥切,裁上聲。《爾雅·釋訓》居也。《易·乾傳》在下位而不憂。

察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禮·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視寒煖之節。

存也。《論語》父母在。

所在也。《前漢·武帝紀》徵詣行在。《蔡邕·獨斷》天子以四海爲家,謂所居爲行在所。

姓。晉汝南太守在育。

脾神曰常在,見《黃庭經》。

昨代切,音載。義同。

叶雌氏切。音此。善也。《詩·小雅》不屬于毛,不離于裏。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叶才里切。示上聲。《屈原·離騷》吾令豐隆乗雲兮,求虙,今作在。《正字通》在,本昨代切,舊本泥韻書先才上聲訓居,次轉去聲訓所,不知所卽居,非上聲者訓居,去聲者訓所也。○按在有上去二聲。字書韻書皆然。《禮韻》原許通押,《字彙》分訓,似泥。《正字通》不从上轉去,亦非。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