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铗高歌志强舒

出自:元代·金涓《客中风雨述怀 其二》

拼音:[dàn,tán][jiá][gāo][gē][zhì][qiáng,qiǎng,jiàng][shū]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

谋生自叹一何愚,弹铗高歌志强舒
江海故人杨得意,风尘多病马相如。
买山何处堪归隐,为客经年废读书。
溪上晓晴新雨后,且须沽酒慰踌蹰。

查看原文

注释

【弹铗】1.弹击剑把。铗,剑把。《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后因以"弹铗"谓处境窘困而又欲有所干求。 2.谓寄食权门。 3.或谓思归。
【高歌】放声歌唱:~一曲。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弹】

彈【寅集下】【弓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2画

〔古文〕音憚。《玉篇》行丸也。《吳越春秋》彈生於古之孝子。孝子不忍見父母爲禽獸所食,故作彈以守之。《李尤·彈銘》昔之造彈,起意弦木。以彈爲矢,合竹爲樸。

彈丸,喻小也。《史記·虞卿傳》此彈丸之地。

鬼彈。《水經注》永昌郡北山水傍,瘴氣特惡,氣中有物,不見其形,其作有聲,中木則折,中人則害,名曰鬼彈。

《廣韻》徒干切《集韻》《韻會》唐干切《正韻》唐闌切,音檀。《廣韻》射也。《集韻》彈丸射也。《左傳·宣二年》晉靈公從臺上彈人,而觀其避丸也。

擊也。《史記·孟嘗君傳》馮驩彈其劒而歌。

《韻會》鼓爪曰彈。《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史記·五帝紀》舜彈五絃之琴。

《廣韻》糾也。《增韻》劾也。《周禮·地官·里宰註》街彈之室。《疏》漢時在街置室,檢彈一里之民。《後漢·史弼傳》州司不敢彈糾。

掉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句兵欲無彈。《註》句兵,戈戟屬。彈謂掉也。

彈棊。《西京雜記》成帝好蹴踘,羣臣以爲勞。帝曰:可擇似而不勞者奏之。家君作彈棊以獻。

叶徒沿切,音田。《陸機·文賦》抱景者咸叩,懷響者必彈。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以討源。

字。

【铗】

鋏【戌集上】【金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吉叶切《集韻》《韻會》吉協切《正韻》古協切,音頰。《說文》可以持冶器鑄熔者也。从金夾聲。一曰若挾持。《徐曰》金鐵夾持鑄鍋者。

《玉篇》劒也。《戰國策》馮驩彈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左思·吳都賦》毛羣以齒角爲矛鋏。《註》鋏,刀身劒鋒,有長鋏短鋏。

通作夾。《莊子·說劒篇》韓魏爲夾。《註》夾,古協反。把也。一本作鋏。

【高】

高【亥集上】【高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貴賤位矣。《註》高謂天體也。《又》崇高莫大乎富貴。

《史記·高祖紀註》張晏曰:禮諡法,無高以爲功,最高而爲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地名。《前漢·地理志》沛郡高縣。

姓。《史記·仲尼弟子傳》高柴。

《集韻》《韻會》居号切,音誥。度高曰高。《左傳·隱元年·都城過百雉註》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釋文》高,古報反。

如字。

叶居侯切,音鉤。《柳宗元·柳評事墓銘》柳侯之分,在北爲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

叶居何切。《蘇黃門·嚴顏》相傳昔者嚴太守,刻石千歲字已譌。嚴顏生平吾不記,獨憶城破節最高。《韻會》俗作髙。

【歌】

歌【辰集下】【欠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古文〕可哥《唐韻》古俄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何切,音柯。《說文》詠也。《徐曰》長引其聲以詠也。《釋名》人聲曰歌。歌者,柯也。以聲吟詠上下,如草木有柯葉也。《揚子·方言》兗冀言歌,聲如柯。《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正義曰》直言不足以申意,故令歌詠其詩之義以長其言。《禮·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又》歌之爲言也,長言之也。言之不足,故長言之。

曲合樂也。《詩·魏風》我歌且謠。《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疏》正義曰:謠旣徒歌,則歌不徒矣,故曰曲合樂曰歌。歌謠對文如此,散則歌爲總名,未必合樂也。

《韓詩·章句》有章曲曰歌,無曰謠。

《古樂府註》齊歌曰謳,吳歌曰歈,楚歌曰豔。奏樂曰登歌,曰升歌。

鐘名。《左傳·襄十一年》鄭人賂晉侯歌鐘二肆,晉侯以樂之半賜魏絳。

山名。《廣輿記》歌山,在廣西平樂府富川縣。

朝歌,地名,紂所都也。漢爲縣,屬河內郡。見《前漢·地理志》。

叶古賀切,音過。《左貴·晉元后誄》內敷隂敎,外毗陽化。綢繆庶政,密勿夙夜。恩從風翔,澤隨雨播。中外禔福,遐邇詠歌。說見《顏氏·刊謬正俗》。

叶居之切,音姬。《屈原·遠遊》張樂咸池奏承雲兮,二女御九韶,歌,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

叶斤於切,音居。《柳宗元·饒娥。

【志】

志【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音鋕。《說文》从心之聲。志者,心之所之也。《論語》志於道。《詩序》在心爲志。

《廣韻》意慕也。《儀禮·大射儀》不以樂志。《註》志者,意所擬度也。《禮·少儀》問卜筮曰:義歟,志歟。義則可問,志則否。《註》義,正事也。志,私意也。

準志也。《書·盤庚》若射之有志。《疏》如射之有所準志,志之所主,欲得中也。

章志也。《禮·檀弓》孔子之喪,公西赤爲志焉。子張之喪,公明儀爲志焉。《疏》故爲盛禮,以章明志識也。

本志也。《左傳·襄元年》謂之宋志。《註》言宋本志,在攻取彭城也。

《左傳·昭二十五年》以制六志。《註》爲禮,以制好惡喜怒哀樂六志。

記也。與誌同。或作識。《周禮·春官》小史掌邦國之志。《前漢書》有十志。《師古曰》志,記也。積記其事也。《後漢·劉駿傳》博見彊志。

《集韻》昌志切。與幟通。旗也。《史記·張丞相傳》沛公以周昌爲職志。

箭鏃也。《爾雅·釋器》金鏃翦羽謂之鍭,骨鏃不翦羽謂之志。《註》鏃,今之錍箭。志,今之骨骲。

叶眞而切,音支。《楚辭·九章》昔君與我成言兮,曰黃昏以爲期。羌中道而回畔兮,反旣有此他志。

【强】

强【寅集下】【弓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9画

《說文徐註》同强。秦刻石文从口。同強。(強)《唐韻》巨良切《集韻》《韻會》《正韻》渠良切,。

《爾雅·釋蟲》強蚚。《疏》強,蟲名也。一名蚚,好自摩捋者,蓋蠅類。《又》強醜捋。《註》以脚自摩捋。

與彊通。《廣韻》剛強也,健也。《禮·曲禮》四十曰強而仕。《疏》強有二義,一則四十不惑,是智慮強。二則氣力強也。《中庸》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集韻》勝也。《禮·中庸註》南方以舒緩爲強,北方以剛猛爲強。

《廣韻》暴也。《史記·田延年傳》誅鉏豪強。

算家以有餘爲強。《古木蘭詩》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歲名。《爾雅·釋天》太歲在丁曰強圉。

姓。《左傳·莊十六年》刖強鉏。《廣韻》後漢有強華奉赤伏符。

《廣韻》《集韻》《正韻》其兩切,彊上聲。《集韻》勉也。《爾雅·釋詁》勤也。《禮·中庸》或勉強而行之。

《韻會》矯強。《左傳·莊十九年》鬻拳強諫楚子。《荀子·臣道篇》率羣臣百吏,而相與強君曰橋君。《註》橋音矯。

勸也。《周禮·地官》正其行,而強之道藝。《註》強,猶勸也。《禮·樂記》強而弗抑則易。《疏》師但勸強其神識,而不抑之令曉,則受者和易。

姓。《廣韻》《前秦錄》有將軍強求。◎按《後漢》強華,《前秦》強求同姓,《廣韻》分二音,不知何據。

《集韻》《韻會》《正韻》其亮切,彊去聲。《韻會》木強,不和柔貌。《前漢·周昌傳贊》周昌,木強人也。《註》言其強質如木石然。

《正韻》自是也,㑃也。《前漢·陸賈傳》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強於此。《註》屈強,不柔服也。《史記》作屈彊。

與襁通。《類篇》強,負兒衣。《史記·魯周公世家》成王少在強葆之中。《註》索隱曰:強葆卽襁褓。正義曰:強闊八寸,長八尺,用約小兒於背而負行。(強)

【舒】

舒【未集下】【舌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商魚切《集韻》《韻會》《正韻》商居切,音書。《說文》伸也。《博雅》舒,展也。《揚子·方言》舒,勃展也。東齊之閒凡展物謂之舒勃。

《廣韻》緩也,遲也,徐也。《爾雅·釋詁》舒,敘也。《詩·大雅》王舒保作。《傳》舒,徐也。《釋文》舒,序也。《禮·玉藻》君子之容舒遲。《疏》舒遲,閒雅也。《淮南子·原道訓》柔弱以靜,舒安以定。《註》舒,詳也。

《爾雅·釋詁》緒也。《註》又爲端緒。

《韻會》散也,開也。

國名。《詩·魯頌》荆舒是懲。《疏》舒,楚之與國。《春秋·僖三年》徐人取舒。《註》舒國,今廬江舒縣。《韻會》唐置舒州,宋改安慶府。

《左傳·襄二十三年》明日將復戰,期于壽舒。《註》壽舒,莒地。

姓。唐舒元興。

鼎名。《左傳·定六年》文之舒鼎,成之昭兆,定之鞶鑑。《疏》舒鼎,鼎名。

《博雅》月御謂之望舒。《抱朴子·喻蔽卷》羲和昇光以啟旦,望舒曜景以灼夜。

《禮·內則》舒鴈翠,鵠鴞胖,舒鳧翠。《註》舒鴈,鵝也。舒鳧,鶩也。

《韻會》通作荼。《史記·建元以來侯表》荆荼是徵。《註》荼,音舒。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斵目必荼。《註》荼,讀爲舒。古文舒荼假借字。

《五音集韻》羊茹切。與豫同。《晉書·地理志》豫,飾也。言稟中和之氣,性理安舒。舒讀作豫。

《韻補》叶商支切,音詩。《越采葛婦歌》增封益地賜羽奇,几杖茵蓐諸侯儀。羣臣拜舞天顏舒,我王何憂不能移。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