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汉武宜同时

出自:元代·蓝智《磨崖碑》

拼音:[zhōu][xuān][hàn][wǔ][yí][tóng,tòng][shí]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浯溪溪上磨崖碑,尚书之笔刺史辞。
蛟龙澒洞雷雨垂,虎豹惨澹风云驰。
词严义正意则微,银钩铁画世莫窥。
是时妖孽侵唐基,帝星白日西南移。
灵武仓卒事亦危,一二老臣共扶持。
秋风万里天王旗,乾坤汛扫重恬熙。
九重宫阙回春姿,二圣欢乐孝且慈。
丰功伟烈何巍巍,周宣汉武宜同时
臣结再拜陈颂诗,勒铭不用鼎与彝。
磨高镌坚崖石隳,大书更藉鲁公为。
凛然抗贼志未衰,快剑长戟纷离披。
碧石漠漠青苔滋,字纵磨灭犹可推。
乃知古人用意奇,真与天地同等期。
山空江晚舟楫迟,萧萧落叶寒蝉悲。

查看原文

注释

【周宣】即周宣王。
【汉武】汉武帝刘彻的省称。
【同时】1.同时代;同一时候。 2.犹当时,那时。 3.并且。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周】

周【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音州。《廣韻》徧也。《易·繫辭》知周乎萬物。

至也。《書·泰誓》雖有周親,不如仁人。《傳》周,至也。

忠信也。《書·太甲》自周有終。《傳》用忠信有終也。《詩·小雅》行歸于周。《論語》君子周而不比。《註》忠信爲周,阿黨爲比。

終也。《左傳·昭二十年》以周事子。《註》周,猶終竟也。

《說文》密也。《管子·樞言篇》先王貴當貴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見于色,一龍一蛇,一日五化,之謂周。《註》深密不測,故周也。

曲也。《詩·唐風》生于道周。《傳》周,曲也。

《詩·周南疏》周,代名,其地在岐山之陽,漢屬扶風美陽縣。

《廣韻》備也。《前漢·路溫舒傳》鍛錬而周內之。《註》晉灼曰:精熟周悉,致之法中也。

《廣韻》周帀也。《前漢·劉向傳》周回五里有餘。《韻會》俗作週,非。

鳥名。《爾雅·釋鳥》巂周。《疏》今謂之子規。

《韓非子·說林篇》鳥有周周者,重首而屈尾,將欲飮于河則必顚,乃銜其羽而飮之。一作翢。

不周,山名,在崑崙。《屈原·離騷》路不周以左轉兮。

風名。《白虎通》西北曰不周風。不周者,不交也,言隂氣未合化也。

陽周,平周,定周,皆縣名。《前漢·地理志》上郡陽周縣,西河郡平周縣,鬰林郡定周縣。

姓。《廣韻》本自周平王子,別封汝川,人謂之周家,因氏焉。

魏獻帝次兄普氏,後攺爲周氏。

複姓,魏初徴士燉煌周生烈。

與賙通。《論語》君子周急不繼富。《孟子》君之於氓也,固周之。

叶市朱切,音殊。《季歷哀慕歌》梧桐萋萋,生于道周。宮榭徘徊,臺閣旣除。

【宣】

宣【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聲。《徐鉉曰》从回,風回轉,所以宣隂陽也。

《爾雅·釋言》徧也。《詩·大雅》旣順廼宣。《註》順,安。宣,徧也。

《左傳·賈註》通也。《詩·周頌》宣哲維人。《註》宣,通。哲,智也。

布也,散也。《書·臯陶謨》日宣三德。《禮·月令》季秋,會天地之藏,無有宣出。《註》物皆收斂,無有宣露出散也。

《增韻》召也。《包佶詩》隔屛初聽玉音宣。

《爾雅·釋言》緩也。

盡也,明也,示也。《周語》爲川者,決之使導。爲民者,宣之使言。

《左傳·成十三年》是用宣之,以懲不壹。

《詔書別錄》唐故事,中書舍人掌詔誥,皆寫兩本,一爲底,一爲宣,在中書可檢覆,謂之正宣。

《諡法》善聞周達曰宣。一曰聖善周聞曰宣。

《周禮·冬官考工記》車人之事,半矩謂之宣。

《爾雅·釋器》璧大六寸,謂之宣。《郭璞註》漢書瑄玉是也。瑄宣同。

州名。吳宣城郡,唐改宣州。

姓。《正字通》東漢人宣秉。

頭髮皓落也。《易·說卦》巽爲宣髮。《註》髮早白也。今文譌作寡髮。《釋文》寡本作宣。

叶相倫切,音荀。《徐幹·齊都賦》日不遷晷,。

【汉】

漢【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古文〕㵄音熯。水名。《書·禹貢》嶓冢導漾,東流爲漢。

天河也。《爾雅·釋天》箕斗之閒,漢津也。《史記·天官書》漢者,亦金之散氣。《揚泉·物理論》漢,水之精也。《詩·大雅》倬彼雲漢。

漢中,郡名,秦惠王置。《廣輿記》今爲漢中府。

漢口,地名。《廣輿記》漢陽府,本春秋鄖國地,漢屬江夏,唐曰沔州,亦曰漢陽。

州名,屬成都府。《韻會》漢屬廣漢郡,唐置州。

半漢,形容之辭。《張衡·南都賦》天馬半漢。

《輟耕錄》今人謂賤丈夫爲漢子。

高麗方言謂白曰漢。見《孫穆·雞林類事》。

《集韻》他干切,音攤。太歲在申曰汭漢。亦作涒灘。

《韻補》叶詩建切,音扇。《繁欽賦》長唐虎圈,迴望曼衍。槃旋岹嶢,上刺雲漢。

【武】

武【辰集下】【止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文甫切《集韻》《韻會》罔甫切,音舞。《玉篇》健也。一曰威也,斷也。《書·大禹謨》乃武乃文。

《伊訓》布昭聖武。

《左傳·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爲武。《又》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財者也。武有七德。

諡法之一。《汲冢周書》剛彊理直曰武,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窮曰武。

周樂名。《前漢·禮樂志》武王作武。武,言以功定天下也。

《禮·樂記》始奏以文,復亂以武。《鄭註》文謂鼓,武謂金。《疏》金屬西方,可以爲兵刃,故爲武。鼓主發動衆音,無兵器之用,故爲文。

迹也。《詩·大雅》履帝武敏歆。《禮·曲禮》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禮·曲禮》牛曰一元大武。《疏》牛肥則迹大。

《爾雅·釋詁》武,繼也。《詩·大雅》下武惟周。《箋》言後人能繼先祖者,惟有周也。

冠卷曰武。《禮·玉藻》縞冠武,居冠屬武。

《雜記》委武。《註》秦人曰委,齊東曰武。

冠名。《蔡邕·獨斷》武冠,或曰繁冠,今謂之大冠,武官服之。

水名。《前漢·地理志》東郡有東武陽縣。《應劭曰》武水之陽也。

:泰山郡南武陽縣,武水所出,南人泗。

關名。《地理通釋》《左傳·哀四年》:楚人謀北,方將通於少習,以聽命。《杜註》少習,商縣武關也。《輿地廣記》:商洛縣東有少習,秦謂之武關。《賈誼·新書》所謂建武關函谷臨晉關者,大抵爲備山東諸侯也。

武都,州名。《廣韻》本自白馬氐地,魏文徙武都郡於美陽,今好畤縣界,武都古城是也。後漢平仇池山築城,置武都鎭,卽今州是也。

《地理通釋》唐大中五年,以原州之蕭關置武州。

廣武,山名。在滎陽。《前漢·項籍傳》羽與漢王臨廣武,閒而語。

縣名,屬太原郡。

修武、陽武、原武,皆屬河內郡。

靈武,今陝西環縣,唐肅宗卽位於此。

湖名。《廣輿記》在黃州府黃陂縣,相傳黃祖習射處。

溪名。亦山名。《廣輿記》在辰州府盧溪縣。馬援門生善吹笛,援作歌和之曰滔滔武溪一何深,卽此。

武山,亦在盧溪縣。

眞武,湖名。《六朝事迹》吳後主寶鼎元年,開城北渠,引後湖水流入新宮。今城北十三里有古池,俗呼爲後湖是也。

星名。《夢溪筆談》北方眞武七宿,起於東井,終於角。

武。

姓。《廣韻》《風俗通》云:宋武功之後,漢有武臣。

漢複姓,六氏。漢有乗黃令武安恭,出自武安君白起之後。《風俗通》云:漢武强侯王梁,其後因封爲氏。世本云:夏時有武羅國,其後氏焉。《何氏姓苑》有廣武氏、武成氏、武仲氏,又《西秦錄》有武都氏。

與珷通。石似玉者。《史記·司馬相如傳》瓀石武夫。

《正韻》微夫切。與無通。《禮·禮器》周坐尸,詔侑武方。《鄭註》武,讀爲無。

【宜】

宜【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音儀。《說文》所安也。《增韻》適理也。《易·泰卦》后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禮·王制》齊其政,不易其宜。

《左傳·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註》職方氏所謂靑州宜稻粱,雍州宜黍稷之類是也。

《詩·周南》宜其室家。《傳》宜者,和順之意。

《爾雅·釋詁》宜,事也。《詩·大雅》公尸來燕來宜。《毛傳》宜其事也。

《玉篇》當也,合當然也。《禮·樂記》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祭名。《書·泰誓》類于上帝,宜于冢土。《註》祭社曰宜。冢土,社也。《禮·王制》宜乎社。《註》引爾雅,起大事,動大衆,必先有事乎社,令誅罰得宜。

州名。古百越地,庸置粵州,改宜州。

姓。《正字通》元宜桂可,博通經史。

通作儀。《前漢·地理志》伯益能儀百物。儀讀與宜同。

叶五何切,音俄。《詩·鄘風》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叶上佗下何。◎按《音學五書》宜古音魚何反。宜字《詩》凡九見,《易》一見,《儀禮》一見,《楚辭》一見,同。後人誤入五支韻,據此則又非但叶音矣。《集韻》宐,隸作宜。

【同】

同【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音桐。《說文》合會也。《玉篇》共也。《廣韻》①也。《易·同人》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書·益稷》敷同日奏罔功。

《廣韻》齊也。《書·舜典》同律度量衡。《詩·小雅》我馬旣同。

聚也。《詩·小雅》獸之所同。《傳》同猶聚也。

和也。《禮·禮運》是謂大同。《註》猶和也,平也。

《周禮·春官·大司樂》六律六同。《註》六律合陽聲者,六同合隂聲者。

《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註》律以竹,同以銅。言助陽宣氣,與之同也。

《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詩·小雅》赤芾金舄,會同有繹。

《周禮·地官·小司徒·井牧其田野註》司馬法曰:十成爲終,十終爲同,同方百里。《疏》謂之爲同者,取象震雷百里所聞同,故名百里爲同也。

爵名。《書·顧命》上宗奉同瑁。《註》同,爵。瑁,圭也。

州名。《廣韻》漢馮翊地有九龍泉,泉有九源,同爲一流,因以名之。《韻會》後魏以灃水攸同名州。

《正韻》通也。《莊子·在宥篇》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上。《註》呂吉甫曰:空同之上,無物而大通之處也。

姓。《正字通》唐有同谷。

《盧仝詩》仝不仝,異不異,是謂大仝而小異。

通作童。《列子·黃帝篇》狀與我童者,近而愛之。狀與我異者,疏而畏之。

《釋文》徒貢切,音洞。與詷同。《禮·祭統》鋪筵設同几,爲依神也。《註》同之言詷也。《疏》同之言詷也者,若單作同字,是齊同之同,非詷共之詷。若詷共之詷,則言旁作同。漢魏之時,字義如此,今則總爲一字。

叶徒黃切,音唐。《。

【时】

時【辰集上】【日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旹《唐韻》《集韻》《韻會》市之切《正韻》辰之切,音蒔。《說文》四時也。《釋名》四時,四方各一時。時,期也,物之生死各應節期而至也。《書·堯典》敬授人時。《傳》敬記天時以授人也。《又》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禮·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淮南子·天文訓》隂陽之專精爲四時。《又》三月而爲一時。

《韻會》辰也,十二時也。

《廣韻》是也。《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傳》時,是也。《詩·大雅》曰止曰時,築室于兹。《朱傳》可以止于是,而築室矣。

《博雅》伺也。《論語》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疏》謂伺虎不在家時而往謝之。

《博雅》善也。《廣韻》中也。

地名。《左傳·莊九年》戰于乾時。《註》乾時,齊地。時水在樂安界,岐流旱則竭涸,故曰乾時。

姓。《廣韻》良吏傳有時苗。《何氏姓苑》云:今鉅鹿人。

與塒同。《詩·王風》雞棲于塒。《釋文》塒,本亦作時。

《韻補》叶上紙切。《王粲·七釋》不以志易道,不以身後時。進德修業,與世同理。

叶側吏切。《屈原·離騷》忳鬰邑余侘傺兮,吾獨窮苦乎此時也。叶下態,態音替。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