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三怒煽

出自:清代·洪繻《大风述事五十韵》

拼音:[yī][yuè][sān][nù][shān]

平仄:平仄平仄平

蛰居沧海中,阅世日迁变。
衡政与蜚灾,间出如剧战。
飓风拔海水,百年未曾见。
盲飙继狞飂,一月三怒煽
台地百万家,纷糅成草荐。
丛林与枯株,飘空若散霰。
弱哉谷蓏卉,何从留葱茜!未知上天心,胡降此怒谴!年来时事非,民生苦熬煎。
粒米及勺桨,靡不入榷算。
敲扑竭脂膏,寝食俱锻鍊。
群毛燎一垆,旁观目亦眩。
何况切肤灾,能不双股弁!僇人戴天韬,无地可逃窜。
督府施律条,己意即天宪。
寸法千犀皮,束缚南宫万。
朝行而夕更,惟官之所便。
嗟嗟海山民,作踊同屦贱!瘦者供鞭笞,肥者供刍豢。
有土此有人,为奴兼为佃。
警隶穿门房,声雷而目电。
租吏没田庐,星移复物换。
国税及杂徵,所求过卵弹。
最苦逢掖徒,时时溺在冠。
市佣与贩脂,时时输银绢。
社会掠民财,政府为奥援。
士比鸾栖棘,民如雉带箭。
所陈百未一,人且疑谤讪。
我读孑遗诗,血声和泪咽。
奈何天助虐,斯民日涂炭!戊戌洪水灾,山崩川潦漫。
人向吕梁沈,城似汾阳灌。
千村万顷田,茫茫无陂堰。
己亥复歉荒,穷黎绝炊爨。
岂有太仓赈,可救流氓难!无田更追呼,租税不容缓。
室燬鲂尾赪,梁亡鱼肉烂。
丙午地大震,青天迷昏旦。
人物沦大荒,深谷为高岸。
潭潭九重渊,沈沈太华观。
哭声撼原野,惊魂怖里闬。
自从沧桑来,无时无危乱。
臲卼兵燹中,残生出刀碫。
疮痍未遽平,馀殄遭乾暵。
去年台北街,滔滔横流断。
今年全岛间,重叠风水涣。
有如尪病人,被曝县空半。
皇皇赤县倪,哀哀黑海畔。
饥溺望来苏,何日睹清晏!我作大风歌,郁噫三再叹!

查看原文

注释

【一月】1.一年的第一月。 2.一个月。 3.第一个月。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一】

一【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1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弌《唐韻》《韻會》於悉切《集韻》《正韻》益悉切,漪入聲。《說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廣韻》數之始也,物之極也。《易·繫辭》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

《廣韻》同也。《禮·樂記》禮樂政,其極一也。《史記·儒林傳》韓生推詩之意,而爲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閒殊,然其歸一也。

少也。《顏延之·庭誥文》選書務一不尚煩密。《何承天·答顏永嘉書》竊願吾子舍兼而遵一也。

《增韻》純也。《易·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老子·道德經》天得一以淸,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

均也。《唐書·薛平傳》兵鎧完礪,徭賦均一。

誠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

正一。《唐書·司馬承楨傳》得陶隱居正一法,逮四世矣。

一一。《韓非子·內儲篇》南郭處士請爲齊宣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湣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韓愈詩》一一欲誰憐。《蘇軾詩》好語似珠穿一一。

《星經》天一星,在紫微宮門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

太一,山名,卽終南山。一名太乙。

三一。《前漢·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註》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氣也。

尺一,詔版也。《後漢·蕃傳》尺一選舉。《註》版長尺一,以寫詔書。

百一,詩篇名,魏應璩著。

姓,明一炫宗。

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婁氏,後改婁氏。

一二三作壹貳叄。《大學》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史記·禮書》總一海內。《前漢·霍光傳》作總壹。《六書故》今惟財用出納之簿書,用壹貳叄以防姦易。

《韻補》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吳都賦》藿蒳豆蔲,薑彙非一。江蘺之屬,海苔之類。

叶弦雞切,音兮。《參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樞,其數名一。

【月】

月【辰集上】【月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魚厥切,音軏。《說文》闕也。太隂之精。《釋名》月,缺也,滿則缺也。《易·繫辭》隂陽之義配日月。《禮·祭義》月生於西。《公羊傳·莊二十五年註》月者,土地之精。《史記·天官書註》月者,隂精之宗。《淮南子·天文訓》水氣之精者爲月。

《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傳》一歲十二月,月三十日,三歲則置閏焉。

《洪範》二曰月。《傳》所以紀一月。《疏》從朔至晦,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禮·禮運》月以爲量。《註》天之運行,每三十日爲一月。

姓。金月彥明首建孔子廟,明洪武中有月輝、月文憲。

外國名。《前漢·霍去病傳》遂臻小月氏。

《韻補》叶危睡切。《曹植·七啓》世有聖宰,翼帝霸世。同量乾坤,等曜日月。

叶魚橘切。《黃庭經》洞房靈象斗日月,父曰泥丸母雌一,三光煥照入子室。《類篇》唐武后作囝。《正字通》肉字偏旁之文本作肉。石經改作月,中二畫連左右,與日月之月異。今俗作月以別之。月中从冫,不从二作。

【三】

三【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姓。明三成志。

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三思而後行。

本作參。《博雅》參,三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前漢·與三同。

《韻補》叶疏簪切,音森。《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怒】

怒【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曰苛,言相苛責也。

怒者,成之。

馬之肥壯,其氣憤盈曰怒。《後漢·第五倫傳》鮮車怒馬。

奮也。《莊子·逍遙遊》怒而飛。言大鵬奮起如怒也。

《外物篇》草木怒生。言乗陽氣奮出而不可遏也。

威怒也。《禮·曲禮》急繕其怒。《註》堅勁軍之威怒也。

虎怒則威。《後漢·賈彪傳》彪字偉節,兄弟三人,而彪最優。天下稱曰:賈氏三虎,偉節最怒。

怒,東方氣也。《史記·天官書》旬始狀如雄雞,其怒靑黑。《註》怒色靑也。

《玉篇》《廣韻》《正韻》奴古切《集韻》《韻會》暖五切,音弩。義同。

叶乃都切,音奴。《楚辭·九章》憍吾以其美好兮,覽余以其修姱。與余言而不信兮,蓋爲余而造怒。《顏師古·糾謬正俗曰》怒有二音,詩小雅君子如怒,大雅逢天僤怒,讀爲上聲。邶風逢彼之怒,小雅畏此譴怒,讀爲去聲。今山東河北人但知怒有去聲,不知有上聲,失其眞矣,蓋字有動靜音,人多不講,皆此類也,从心从弩省,怒若强弩之發,人怒則面目張起,凡怒當以心節之,故从心奴爲怒。

【煽】

煽【巳集中】【火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式戰切,音扇。《爾雅·釋言》煽,熾也。《說文》熾,盛也。《詩·小雅》豔妻煽方處。

《廣韻》火盛貌。《新論·防慾篇》煽熛章臺。

《廣韻》式連切《集韻》《韻會》《正韻》尸連切,音羶。《廣韻》火盛也。《集韻》本作傓。

相关诗句
郁噫三再叹 我作大风歌 何日睹清晏 饥溺望来苏 哀哀黑海畔 皇皇赤县倪 被曝县空半 有如尪病人 重叠风水涣 今年全岛间 滔滔横流断 去年台北街 馀殄遭乾暵 疮痍未遽平 残生出刀碫 臲卼兵燹中 无时无危乱 自从沧桑来 惊魂怖里闬 哭声撼原野 沈沈太华观 潭潭九重渊 深谷为高岸 人物沦大荒 青天迷昏旦 丙午地大震 梁亡鱼肉烂 室燬鲂尾赪 租税不容缓 无田更追呼 可救流氓难 岂有太仓赈 穷黎绝炊爨 己亥复歉荒 茫茫无陂堰 千村万顷田 城似汾阳灌 人向吕梁沈 山崩川潦漫 戊戌洪水灾 斯民日涂炭 奈何天助虐 血声和泪咽 我读孑遗诗 人且疑谤讪 所陈百未一 民如雉带箭 士比鸾栖棘 政府为奥援 社会掠民财 时时输银绢 市佣与贩脂 时时溺在冠 最苦逢掖徒 所求过卵弹 国税及杂徵 星移复物换 租吏没田庐 声雷而目电 警隶穿门房 为奴兼为佃 有土此有人 肥者供刍豢 瘦者供鞭笞 作踊同屦贱 嗟嗟海山民 惟官之所便 朝行而夕更 束缚南宫万 寸法千犀皮 己意即天宪 督府施律条 无地可逃窜 僇人戴天韬 能不双股弁 何况切肤灾 旁观目亦眩 群毛燎一垆 寝食俱锻鍊 敲扑竭脂膏 靡不入榷算 粒米及勺桨 民生苦熬煎 年来时事非 胡降此怒谴 未知上天心 何从留葱茜 弱哉谷蓏卉 飘空若散霰 丛林与枯株 纷糅成草荐 台地百万家 一月三怒煽 盲飙继狞飂 百年未曾见 飓风拔海水 间出如剧战 衡政与蜚灾 阅世日迁变 蛰居沧海中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