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迂遗迹北城隈

出自:清代·洪繻《苏州城内访古》

拼音:[ní][yū][yí][jì][běi,bèi][chéng][wēi]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湖里归来城里游,乐桥前后酒家楼。
专诸巷近要离远,偏是吴侬爱虎邱。
钱圃韩桥燹火经,荷塘柳岸尚青青。
南园已作空王地,赖有沧浪子美亭。
临顿桥边衢路长,驱车更访古沧浪。
锦衣大树将军尽,留得钱家鼎甲坊。
胜地茶花当武源,吟诗想像到梅村。
梦楼去后无人问,惟我来寻拙政园。
倪迂遗迹北城隈,巷近潘家路几回。
狮子林中太湖石,玲珑无数玉峰颓。
两岸人家夹绮罗,湔裙碧水市门过。
下塘街畔桃花舫,更比山塘画桨多。

查看原文

注释

【遗迹】1.亦作"遗迹"。亦作"遗迹"。 2.指留下的脚印。 3.指古代或旧时代的人和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4.犹遗墨。 5.谓行人遗弃脚印,毫不在意。比喻极端鄙视。 6.谓忘乎形迹。
【城隈】城角;城内偏僻处。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倪】

倪【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8画

《集韻》《韻會》硏奚切,音霓。《說文》俾益也。

弱小之稱。《孟子》反其旄倪。

分也,際也,極際之謂也。《莊子·齊物論》和之以天倪。

《秋水篇》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內。惡至而倪貴賤,惡至而倪小大。

端也。《韓愈·南海廟》乾端坤倪,軒豁呈露。

姓。漢倪寬。《史記》作兒寬。兒倪古通用。

《集韻》《韻會》宜加切,音崖。水滸也。《莊子·大宗師》反覆終始,不知端倪。《註》端,山巓。倪,水滸。

《集韻》與睨同。《莊子·馬蹄篇》加之以衡軶,齊之以月題,而馬知介倪。馬之知而能至盜者,伯樂之罪也。《註》介音戛介,倪猶睥睨。俾倪,僻倪同。

《爾雅·釋魚》龜左倪不類,右倪不若。《疏》倪,庳也,不發聲也。左倪不類者,謂行時頭左邊庳下者名類,周禮,西龜曰靁屬是也。右倪不若者,謂行時頭右邊庳下者名若,周禮,北龜曰若屬是也。賈公彥說,周禮以倪爲睥睨,則左倪右倪是左顧右顧也。互見前俾字註。

《集韻》與臲同。《易·困卦》困于臲卼。《古文易》作倪㐳。

【迂】

迂【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3画

《廣韻》羽俱切《集韻》《韻會》雲俱切,音于。《玉篇》遠也。《史記·孟軻傳》迂遠而闊于事情。《後漢·王暢傳》其言若迂,其效甚近。

曲也。《書·盤庚》恐人倚乃身,迂乃心。《註》恐浮言之人迂汝心,使邪僻也。《管子·君臣篇》民迂則流之,民大流則迂之。《註》迂,曲不行,則通之使行。流,蕩不返,則屈之使止也。

迂久,良久也。《後漢·劉寬傳》迂久大醉而還。

《說文》避也。

《玉篇》廣大也。

《唐韻》憶俱切,音紆。義同。本作迃。通作于。

【遗】

遺【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2画

〔古文〕音夷。《說文》亡也。《易·泰卦》不遐遺。《註》用心弘大,無所遺棄也。《詩·小雅》棄予如遺。《註》言忘去不復存省也。《周禮·秋官·司刺》三曰遺忘。

《正韻》失也。《前漢·賈誼傳》功不遺矣。《後漢·桓榮傳》慮無遺計。

《集韻》餘也。《禮·樂記》有遺音者矣。《註》有不盡之音。《屈原·離騷》依彭咸之遺則。《註》遺,餘也。

留也。《書·大誥》寧王遺我大寶龜。《左傳·昭十九年》古之遺愛也。

《字彙補》便旋也。《前漢·東方朔傳》小遺殿上。《南史·謝幾卿傳》小遺沾令史。《註》卽俗言小便也。

《正字通》遺遺,與委蛇通。《戰國策》出遺遺之門。《註》言其路逶迤也。《管子·樞言篇》遺遺乎若有從治。

姓。魯費宰南遺之後。

《廣韻》《集韻》《韻會》以醉切,遺去聲。投贈也,餽也。《周禮·地官·遺人註》以物有所餽遺也。《左傳·隱元年》請以遺之。

《玉篇》余恚切《正韻》于位切,。

《集韻》徐醉切,音遂。盈之切,音怡。愈水切,音唯。義同。

《集韻》《韻會》旬爲切《等韻》似爲切。與隨同。謙以下人也。《詩·小雅》莫肯下遺。《註》遺,音隨。

【迹】

迹【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資昔切,音積。《說文》步處也。《廣韻》足跡也。《左傳·宣十二年》遷大國之迹于鄭。《前漢·揚雄傳》擬足而投迹。《淮南子·說山訓》足蹍地而爲迹。

凡功業可見者曰迹。《書·武成》太王肇基王迹。《前漢·王褒傳》索人求士者,必樹霸迹。

凡前人所遺留者曰迹。《莊子·天運篇》《六經》先王之迹也。

凡有所遵循亦曰迹。《書·蔡仲之命》爾乃邁迹自身。《註》仲無所因,故曰邁迹。《前漢·平當傳》深迹其道,而務修其本。《註》謂求其踪迹。

凡有形可見者皆曰迹。《淮南子·說山訓》循迹者,非能生迹者也。《唐書·魏徵傳》豈有君臣同心事形迹者。

循實而考之亦曰迹。《前漢·功臣表》迹漢功臣。

《杜欽傳》將以求天心,迹得失也。

風迹,風化之迹也。《後漢·朱浮傳》頗欲厲風迹。

迹射,尋迹而射也。《前漢·王尊傳》將迹射士千人。

迹人,官名。《周禮·地官·迹人註》迹之言跡。知禽獸處也。

與跡同。《文中子·問易篇》心跡之判久矣。

與蹟通。《詩·小雅》念彼不蹟。《註》謂不循故道也。

叶卽略切,音爵。《陸機·演連珠》火壯則煙微,性充則情約。是以殷墟有感物之悲,周京無佇立之迹。《集韻》或作。

【北】

北【子集下】【匕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綳入聲。《說文》乖也。从二人相背。《徐曰》乖者,相背違也。《史記·魯仲連傳》士無反北之心。《玉篇》方名。《史記·天官書》北方水,太隂之精,主冬,曰壬癸。《前漢·律歷志》太隂者北方。北,伏也。陽氣伏于下,于時爲冬。

《廣韻》奔也。《史記·管仲傳》吾三戰三北。

《集韻》補妹切《韻會》蒲妹切,音背。《集韻》違也。《正韻》分異也。《書·舜典》分北三苗。《註》分其頑梗,使背離也。

【城】

城【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是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音成。內曰城,外曰郭。《釋名》城,成也。一成而不可毀也。《古今注》盛也,盛受國都也。《淮南子·原道訓》夏鯀作三仞之城。一曰黃帝始立城邑以居。《白虎通》天子曰崇城。《史記·始皇本紀》帝築萬里長城。《前漢·元帝紀》帝初築長安城。城南爲南斗形,城北爲北斗形,因名斗城。

諸侯僭侈,建城踰制,謂之產城,若生子長大之義。《司馬法曰》攻城者,攻其所產。

《唐·李肇·國史補》元日冬至,大朝會,百官已集,宰相後至,列燭多至數百炬,謂之火城。《王禹偁·待漏院記》北闕向曙,東方未明。相君啓行,煌煌火城。

層城。《淮南子·地形訓》掘崑崙墟以下地,中有層城九重。《孫綽·天台賦》苟台嶺之可攀,亦何羨于層城。

官名。《左傳·文十六年》公子蕩爲司城。《註》宋桓公,以武公諱,司空攺司城。

宮名。《前漢·班倢伃傳》倢伃居增城舍。

山名。析城,在河東濩縣西。《書·禹貢》底柱析城。

赤城山,在會稽東南。《孫綽·天台賦》赤城霞起以建標。

墓地曰佳城。《博物志》夏侯嬰死,送葬至東都門外,馬踣地悲鳴,掘之,得石槨,銘曰:佳城鬱鬱,三千年見白日。吁嗟滕公,居此室。

姓。城渾。

司城,複姓。

叶辰羊切,音常。《韓愈·贈張籍詩》我友東來說,我家免禍殃。乗船下汴水,東去趨彭城。

【隈】

隈【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烏恢切《集韻》《韻會》烏回切《正韻》烏魁切,音煨。《說文》水曲也。《爾雅·釋地》隩隈。《疏》隩一名隈也。隈卽厓內深隩之處也。《又》厓內爲隩,外爲隈。《疏》厓內近水爲隩,其外爲輷。隈,當作輷,傳寫誤也。《左傳·僖二十五年》秦人過析隈。《註》析,楚邑。隈,隱藪之處。《管子·形勢篇》大山之隈,奚有於深。《楚辭·天問》隅隈多有,誰知其數。《淮南子·原道訓》舜釣於河濵朞年,而漁者爭處湍瀨,以曲隈深潭相予。

《正字通》弓之曲處曰隈。《儀禮·大射儀》大射正執弓,以袂順左右隈。《註》隈,弓淵也。

《廣韻》《集韻》。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