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纶等伊吕

出自:宋代·释道潜《东坡先生挽词 其一》

拼音:[jīng][lún,guān][děng][yī][lǚ]

平仄:平平仄平仄

造物周千载,真材得豫章。
经纶等伊吕,辞学过班杨。
德厚倾蛮貊,名高震虏羌。
数奇终不偶,难与问苍苍。

查看原文

注释

【经纶】〈书〉整理过的蚕丝。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大展~ㄧ满腹~。
【伊吕】商伊尹辅商汤,西周吕尚佐周武王,皆有大功,后因并称伊吕泛指辅弼重臣。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经】

經【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音涇。《說文》織也。《玉篇》經緯,以成繒帛也。《易·屯卦》君子以經綸。《疏》經,謂經緯。

《易·頤卦》拂經於丘。《註》經猶義也。

《書·酒誥》經德秉哲。《傳》能常德持智。《左傳·昭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註》經者,道之常。

《詩·大雅》經之營之。《傳》經,度之也。

《周禮·天官·冢宰》體國經野。《註》經,謂爲之里。《疏》南北之道謂之經,東西之道謂之緯。

《周禮·天官·大宰》以經邦國。《註》經,法也。王謂之禮經常所秉以治天下者也。

《禮·月令》毋失經紀。《註》謂天文進退度數。

《禮·經解疏》經解者,以其記六藝政敎之得失也。

《左傳·昭二十五年》爲夫婦外內,以經二物。《註》夫治外,婦治內,各治其物。

《論語》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何晏註》經,經死於溝瀆之中。《晉語》雉經於新城廟。《釋名》屈頸閉氣曰雉經,如雉之爲也。

《廣韻》古定切,音徑。經緯也。

織也。

《離騷·王逸註》經,徑也。《釋名》經,徑也。如徑路無所不通,可常用也。

《韻補》叶居良切。《韓愈·此日足可惜詩》閉門讀書史,淸風窗戸涼。日念子來遊,子豈知我情。別離未爲久,辛苦多所經。情音翔。《五經文字》作者,訛。

【纶】

綸【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力迍切《集韻》《韻會》龍春切,音倫。《說文》靑絲綬也。《後漢·輿服志》百石靑紺綸,一采宛轉繆織,長丈二尺。

《廣韻》絲綸。《釋名》綸,倫也,作之有倫理也。《易·屯卦》君子以經綸。《疏》綸謂綱也,以織綜經緯。《禮·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疏》綸麤於絲。《後漢·章帝紀》吹綸絮。《註》綸似絮而細。

《易·繫辭》故能彌綸天地之道。《釋文》京房云:綸,知也。王肅云:綸,纏裹也。荀云:綸,迹也。

《詩·小雅》之子于釣,言綸之繩。《傳》綸,釣繳也。

《莊子·齊物篇》而其子又以文之綸終。《音義》綸,琴瑟絃也。

草名。《爾雅·釋草》綸似綸,組似組。東海有之。《博物志》綸似宛轉繩。

姓。《魏志》孫文懿臣綸直。

地名。《左傳·哀元年》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註》綸,虞邑。

《集韻》盧昆切,音論。義同。

《廣韻》古頑切《集韻》姑頑切,音鰥。靑絲綬。《北堂書鈔》晉紀云:王敦欲伐甘卓,遣使送白綸巾與卓,卓不取。

謝萬著白綸巾。《正字通》綸巾,巾名。世傳孔明軍中嘗服之。俗作。

《韻補》叶閭員切。《道藏·元始歌》黃庭戊巳無流源,徹通五藏十二綸。

【等】

等【未集上】【竹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正韻》多肯切《集韻》《韻會》得肯切《海篇》登上聲。類也,比也,輩也。《易·繫辭》爻有等,故曰物。《禮·曲禮》見同等不起。

齊也。《左傳疏》春秋分而晝夜等,謂之日中。

等級也。《禮·樂記》則貴賤等矣。《周禮·春官》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左傳·隱五年》明貴賤,辨等列。

稱量輕重也。《孟子》等百世之王。《史記·夏本紀》四岳曰:等之未有賢於鯀者。

《篇海》等,待也。

《說文》齊也。从竹从寺。寺,官曹之等平也。

《字彙補》發等沐樹也。《王褒·僮約》焚槎發等。

佛書有方等經。

《廣韻》多改切《集韻》打亥切。齊也。

叶補里切。《韓愈·許國公神道銘》養安蒲坂,萬邦作等。與宰字叶。宰,獎里切。

【伊】

伊【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音蛜。彼也。《詩·秦風》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發語辭。《詩·邶風》伊余來墍。

《小雅》伊誰云從。

維也。《儀禮·士冠禮》嘉薦伊脯。《揚雄·河東賦》伊年暮春,將瘞后土,禮靈祇。《註》師古曰:伊,是也。

鬰伊,不舒貌。《後漢·崔寔傳》智士鬰伊於下。與噫通。

吾伊,讀書聲。《黃庭堅詩》北窻讀書聲吾伊。俗作吚。

伊威,委黍也。《詩·豳風》伊威在室。《陸璣疏》伊威一名委黍,一名鼠婦,在壁根下甕底土中生,如白魚者是也。

姓。

州名。本伊吾盧,地在燉煌大磧外,唐初內附,置伊州。

木名。《山海經》熊耳之山,伊水出焉,南入于洛。與洢同。

《周禮·秋官》伊耆氏。《註》伊耆,古王者號。後王識伊耆氏之舊德,而以名官。今姓有伊耆氏。

【吕】

呂【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力舉切《集韻》《韻會》《正韻》兩舉切,》惟呂命。《傳》言呂侯見命爲卿。《鄭語》南有荆蠻申呂。《註》申呂,姜姓。《後漢·郡國志》汝南郡新蔡有大呂亭。《註》故呂侯國。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周呂侯,以呂后兄初起,以客從入漢爲侯。《註》周及呂皆國名。濟隂有呂都縣。見《前漢·地理志》。

縣名,屬楚國。亦見《前漢·地理志》。

姓。《廣韻》太嶽封呂侯,後因爲氏。

六呂,隂律也。《周禮·春官·大司樂》奏黃鐘,歌大呂,奏姑洗,歌南呂,奏夷則,歌小呂。《註》小呂一名中呂。

《大師》隂聲,大呂應鐘,南呂函鐘,小呂夾鐘。《前漢·律歷志》隂六爲呂,呂以旅陽宣氣。

大呂,旅也,言隂大旅助黃鐘宣氣,而牙物也。

鐘名。《戰國策》大呂于元英,故鼎反乎磨室。《註》大呂,齊鐘名。《晏子·諫篇》景公泰呂成。《史記·平原君傳》使趙重于九鼎大呂。《註》正義曰:大呂,周廟大鐘。

《揚子·方言》矤呂,長也,東齊曰矤,宋魯曰呂。

《逸周書》擊之以輕呂。《註》劒名。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