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我好音

出自:明代·霍韬《琴山十章》

拼音:[tóu][wǒ][hǎo,hào][yīn]

平仄:平仄仄平

于昭上帝,毓灵下土。
衷极储精,太和流布。
衷和流布,区宇瀰濩,区宇瀰濩。
山岳上凝,江河下注。
衷和氤氲,物各备具。
物具衷和,人得其粹。
五性出矣,七情生生。
不愆以忒,乃全厥原。
全复厥原,为人之门。
厥复如何,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近取如何,我身备有。
手足发肤,耳目鼻口。
形宫而乖,五性是谬。
形官而理,五性顺受。
君子有要,天君中寂,性情弗忒。
性情如何,远取诸物。
取之如何,性情是适。
定性闲情,率由中宅。
虽曰中宅,亦赖外域。
域之孔固,中乃弗忒,是作性则。
取物如何,维我宜之。
我宅我里,琴山维之。
维此琴山,实我仪之。
煦日流矣,和风披矣。
登山歌以谣矣,乐以忘归矣。
于戏,韶石奚为,以慰我思。
我思琴山,千里而遥。
昔我植竹,于山之腰。
山侧水流,昔我洗瓢。
鱼游水渚,鹤企松标。
松风萧萧,竹风翛翛,依稀虞韶。
虞韶千古,寄我琴山。
山石凤跂,山花锦囊。
天风为弦,得趣忘弹。
爰我良朋,于山之间。
尊酒颐颜,性怡情闲,和乐且耽。
耽乐君子,既和乃心,乃和乃身。
身心和矣,暨厥家人。
家人和矣,暨阙万民。
万民和矣,奏泰和音。
泰和奏矣,谁瑟谁琴。
谁琴谁瑟,高山流水。
知音伊谁,韶石之子。
匪伊子之知,天风洗耳。
岂曰洗耳,亦洗心髓。
心灵耳通,泰和之音是俟,泰和之音是俟。
泰和远矣,得见其像。
像托伊何,琴山之上。
琴山之水,琴山之云。
望望水云,悠悠我心。
旧盟猿鹤,投我好音
岂曰耽乐,猿鹤遗之音。

查看原文

注释

【好音】1.悦耳的声音。 2.也特指乐声。 3.犹言好消息。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投】

投【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音頭。《說文》擿也。○按擿,卽擲也。《廣韻》棄也。《禮·曲禮》無投與狗骨。《疏》投,致也。棄其骨與犬也。

贈也。《詩·衞風》投我以木瓜。

《增韻》納也。《禮·樂記》投殷之後於宋。《註》舉徙之詞也。

適也,託也。《後漢·張儉傳》儉得亡命,望門投止。

掩也。《詩·小雅》相彼投兔,尚或先之。《箋》視彼人將掩兔,尚有先驅走之者。

姓。周郇伯之後。桓王伐鄭,投先驅以策。其後氏焉。漢有光祿投調。

《集韻》《韻會》《正韻》大透切,音豆。句讀之讀通作投。《馬融·長笛賦》聆曲引者,觀法於節奏,察度於句投。

與逗同。止也。

物相逗合也。《杜甫詩》遠投錦江波。

酒再釀曰酘。亦通作投。《字林》重醞也。《梁元帝·樂府》宜城投酒今行熟。

【我】

我【卯集中】【戈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俄上聲。《說文》施身自謂也。《廣韻》已稱也。

稱父母國曰我,親之之詞。《春秋·隱八年》我人祊。

姓。古賢人,著書名我子。

《說文》或說我,頃頓也。○按頃頓,義與俄同。然字書從無作俄音者,存考。

《韻補》叶與之切,音台。《揚子·太經》出我入我,吉凶之魁。《註》我音如台小子之台。

叶阮古切,音五。《張衡·鮑德誄》業業學徒,童蒙求我。濟濟京河,實爲西魯。,篆文我。

【好】

好【丑集下】【女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蒿上聲。美也,善也。《詩·鄭風》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相善也。《詩·衞風》永以爲好也。

好會也。《周禮·春官》琬圭以結好。《左傳·文十二年》藉寡君之命,結二國之好。

人名。張好好,年十三,姣麗善歌,杜牧置樂籍中。見《唐書·杜牧傳》。

曲名。武夷君于山頂會鄕族,仙樂競奏,唱人閒好。見《武夷山志》。

《廣韻》呼到切《集韻》《韻會》《正韻》虛到切,音耗。《說文》愛而不釋也。女子之性柔而滯,有所好,則愛而不釋,故於文,女子爲好。《詩·唐風》中心好之。

孔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璧羨尺好,三寸以爲度。《註》羨,徑也。璧羨,以起度也。好,璧孔也。

姓。見《纂文》。

叶呼厚切,音吼。《王褒·講德論》毛嬙西施,善毀者不能蔽其好。嫫母倭傀,善譽者不能揜其醜。

叶滂佩切,音配。《楚辭·九章》自前世之嫉賢兮,謂蕙若其不可佩。妒佳冶之芬芳兮,母姣而自好。

叶呼切,音詬。《詩·唐風》豈無他人,維子之好。叶上究。

【音】

音【戌集中】【音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今切,音隂。《說文》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書·舜典》八音克諧。《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疏》方謂文章,聲旣變轉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謂之音。音則今之歌曲也。《周禮·春官·大師》以六律爲之音。《疏》以大師吹律爲聲,又使其人作聲而合之,聽人聲與律呂之聲合,謂之爲音。《詩序》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疏》此言聲成文謂之音,則聲與音別。樂記註:雜比曰音,單出曰聲。記又曰: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則聲音樂三者不同,以聲變乃成音,音和乃成樂,故別爲三名。對文則別,散則可以通。季札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公羊傳曰:十一而稅頌聲作,聲卽音也。下云治世之音,音卽樂也。是聲與音樂各得相通也。

《易·中孚》翰音登于天。《禮·曲禮》雞曰翰音。

姓。見《姓苑》。

《正韻》於禁切。與䕃通。《左傳·文十七年》鹿死不擇音。《杜預註》音,所茠䕃之處。古字借用。○按註借用,是古字聲同,皆相假借,且釋文作於鳴反,不作去聲讀,正韻非。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