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般滋味

出自:清代·陈方恪《满江红 戏题小影》

拼音:[zhū][bān][zī][wèi]

平仄:平平平仄

袅袅青衫,问今日、寄愁何地。
敢分是、今想无福,他生修慧。
宝玉红楼难比洁,痴珠秋月徒空瘁。
祗亦花、宝鉴一春航,差堪拟。
多情种,平交谊。
忧幽病,相思泪。
算酒边人外,诸般滋味
五噫行歌志到隐,七年淹席惟思睡。
待安极、穿冢傍要醒,吾其已。

查看原文

注释

【诸般】各种﹔各方面。
【滋味】1.美味。 2.味道。 3.引申指苦乐感受。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诸】

諸【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渚平聲。《說文》辯也。《徐曰》別異之辭。《爾雅·釋訓》諸諸,便便,辯也。《註》皆言辭辯給也。

《玉篇》非一也。皆言也。《正韻》凡衆也。《書·舜典》歷試諸艱。《詩·邶風》孌彼諸姬。《史記·賈誼傳》紛亂諸事。

《廣雅》之也,於也。《穀梁傳·莊二十四年》迎者行見諸,舍見諸。《註》諸,之也。《禮·射義》射求正諸己。《註》諸,猶於也。

《韻會》語助辭。《詩·邶風》日居月諸。《疏》居,諸,語助也。《公羊傳·桓六年》其諸以病桓與。《註》其諸,辭也。

《韻會》有諸,疑辭。《孟子》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諸。

于諸,寘也。《公羊傳·哀六年》乞使人迎陽生,于諸其家。《註》齊人語也。

諸侯,國君也。《易·比卦》先王以建萬國,親諸侯。

官名。《周禮·夏官》諸子。《註》主公卿大夫士之子者。或曰庶子。

神名。《淮南子·地形訓》諸稽攝提條風之所生也。

諸比,凉風之所生也。《註》皆天神名。

因諸,齊獄名。《公羊傳·昭二十一年》宋南里者何若。曰:因諸者然。《註》因諸者,齊故人之地。

諸于,衣名。《前漢·元后傳》政君獨衣絳緣諸于。《師古註》諸于,大掖衣,卽袿衣之類也。

偏諸,衣緣也。《賈誼傳》爲之繡衣絲履偏諸緣。《師古註》若今織成,以爲要襻及褾領者。

《韻會》方諸,鑑名。以取明水於月。

《釋名》諸,儲也。藏以爲儲,待給冬月用之也。《禮·內則》桃諸、梅諸。《疏》王肅云:諸,菹也。謂桃菹、梅菹,卽今之藏桃、藏梅也。

《周禮·天官·六飮疏》紀莒之閒名諸爲濫。

草木名。《爾雅·釋木》諸慮,山櫐。《註》今江東呼櫐爲藤,似葛而麤大。《嵆含·南方草木狀》諸蔗一曰甘蔗,交阯所生者。

獸名。《山海經》單張山有獸,狀如豹,長尾,人首牛耳一目,名曰諸犍。

敖岸山有獸,狀如白鹿,四角,名曰夫諸。

蟲名。《爾雅·釋魚》蟾諸。《註》似蝦蟆,居陸地,淮南謂之去蚥。一作詹諸,互詳詹字註。

山水名。《山海經》諸餘之山,諸餘之水出焉。

邑名。《春秋·莊二十九年》城諸及防。《註》諸、防,皆魯邑。《前漢·地理志》琅琊郡有諸縣。《註》春秋城諸及鄆者。

澤名。《爾雅·釋地》宋有孟諸。《疏》一曰望諸。一曰孟豬。互詳豕部豬字註。

姓。《說苑》越大夫諸發。《唐書》兵部侍郞諸道。

複姓。《漢書》有諸葛豐。《三國志》有諸葛亮。

《廣韻》正奢切《集韻》之奢切,音遮。亦姓也。《風俗通》漢有洛陽令諸於。《何氏姓苑》吳人。

《南唐書·妖賊傳》諸祐,蘄州獨木人。《註》諸音查。《正字通》六麻有諸姓,音查。按本作字註。

《字彙》常如切,音稌。詹諸,蝦蟆也。《六書正譌》別作蟾蜍,非。

【般】

般【未集下】【舟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說文》辟也。象舟之旋,从舟从殳。殳,所以旋也。

《廣韻》般運。《集韻》移也。

《集韻》數別之名。

《廣韻》布還切《集韻》《韻會》《正韻》逋還切。與班同。《爾雅·釋言》般,還也。《疏》般,還反也。《前漢·趙充國傳》明主般師罷兵。《註》鄧展曰:般,音班。班,還也。

《賈誼傳》般紛紛其離此鄕兮。《註》般,音班。般,反也。

分也,賜也。《揚子·太經》建侯開國,渙爵般秩。

布也。《前漢·郊祀歌》先以雨般裔裔。《註》般與班同。布也。

人名。《前漢·古今人表》公輸般。《張衡·西京賦》命般爾之巧匠。《註》般,魯般。魯哀公時巧人。

與班同。《禮·內則》馬黑脊而般臂漏。《註》般臂,前脛般般然也。《周禮·天官·內饔註》般臂,臂毛有文。

獸名。《揚雄·羽獵賦》屨般首。《註》屨,謂以足蹈之也。

《史記·司馬相如傳》般般之獸,樂我君囿。《註》謂騶虞也。

《廣韻》薄官切《集韻》《韻會》《正韻》蒲官切,音盤。《玉篇》大船也。

與盤同。盤庚。《周語》作般庚。

《博雅》般桓,不進也。

般還。《禮·投壷》主人般還曰辟。《疏》主人見賓之拜,乃般曲折還,謂賓曰:今辟而不敢受。亦作般旋。《抱朴子·廣譬卷》般旋之儀,見憎於祼踞之鄕。

《爾雅·釋詁》般,樂也。《疏》般者,遊樂也。《揚子·太賦》惟般逸之無斁兮。

《博雅》般,行也。《又》任也。

與槃同。《莊子·田子方》公使人視之,則解衣般礴。《註》般,字又作槃。般礴,謂其坐也。

《詩·周頌》篇名。

地名。《前漢·地理志》濟南郡般陽縣。

水名。《山海經》沂山,般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與鞶同。《穀梁傳·桓三年》諸母般申之曰:謹愼從爾父母之言。《註》般,囊也。所以盛朝夕所須,以備舅姑之用。《疏》男子般革,婦人般絲,所以盛帨巾之屬,爲謹敬也。

與磐同。《前漢·郊祀志》乾稱飛龍,鴻斬于般。《註》孟康曰:般,水涯堆也。師古曰:般,山石之安者。

《集韻》《韻會》補滿切,音粄。漢縣名。今在齊州地。《前漢·地理志》平原般縣。《註》韋音逋坦反。師古曰:爾雅,九河一曰鉤般。郭璞云:水曲如鉤,流般桓也。然今其土俗如韋音。

《集韻》一曰面平貌。

《正字通》音缽。梵言般若,華言智慧。若,音惹。

蒲先切,音駢。《張衡·西京賦》蚩尤秉鉞,奮鬣被般。禁禦不若,以知神姦。魑魅罔兩,莫能逢旃。

【滋】

滋【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古文〕音兹。水名。《說文》水出牛飮山白陘谷。

霸水之別名。《水經注》霸陵縣霸水,古曰滋水。

蒔也,長也,益也。《書·泰誓》樹德務滋。

液也。《禮·檀弓》必有草木之滋焉。

多也,蕃也。《左傳·僖十五年》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

滋味也。《禮·月令》薄滋味,無致和。

濁也。《左傳·哀八年》武城人拘鄫人之漚菅者曰:何故使我水滋。

與孳孜通。

通作兹。《前漢·五行志》賦斂兹重。

《廣韻》疾之切,音慈。水名,出高麗山。《山海經》高是之山,滋水出焉。

【味】

味【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無沸切,音未。《說文》滋味也。《玉篇》五味,金辛木酸水鹹火苦土甘。《禮·王制》五味異和。

《老子·道德經》味無味。《列子·天瑞篇》有味者,有味味者。《後漢·郞顗傳》含味經籍。

五味,藥名。《抱朴子·僊藥篇》移門子服五味子十六年,色如玉女。《本草綱目》作菋。

《集韻》莫拜切,音。飮食之味。

莫珮切,音妹。器光澤也。

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味縣。《註》孟康曰:味音昧。

《釋文》亡曷反,音沫。《禮·檀弓》瓦不成味。《註》味當作沫。沫靧也。○按《集韻》《類篇》引《禮·檀弓》瓦不成味,作莫佩切,而《釋文》則止亡曷反一音,今兩存之。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