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乏裨益才

出自:明代·韩雍《乡友张汝明陆宗海宗湜宗博皆良契也别久而思申友道以告之盖寓内交之义云耳》

拼音:[kuàng][fá][bì,pí][yì][cái]

平仄:仄平平仄平

伐木诗久废,友道益以缺。
纷纷市井徒,权货日交接。
权门势方盛,炙手时可热。
一朝势或倾,掉臂随断绝。
货室利可资,相亲竞谀悦。
有时利或尽,反面肆欺蔑。
翟公曾书门,冯驩亦喻说。
斯乃理自然,古人言至切。
我尝处乡邦,所友多俊杰。
一张与三陆,门第皆阀阅。
四人与我游,情好罔优劣。
彼非因势趋,我非因利结。
有义恒相规,有过恒相讦。
胶漆意永固,芝兰味无别。
暌违甫二载,远怀不能歇。
嗟我门第衰,一弟更单孑。
西山日薄时,有力不能竭。
定省无归期,中肠自呜咽。
况乏裨益才,所至嗤政拙。
深惭立堪舆,亏此忠孝节。
所赖惟同心,旦暮一扶挈。
我爱晏平仲,交久敬不辍。
又爱朱晖贤,妻子托能惬。
作诗寄殷勤,此心誓如铁。
相勉永弗谖,期以效前哲。

查看原文

注释

【裨益】〈书〉1.益处:学习先进经验,对于改进工作,大有~。 2.使受益:植树造林是~当代、造福子孙的大事。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况】

况【子集下】【冫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5画

《玉篇》俗況字。○按況本从水,亦从二作况。今从冫,當卽況、况二字之譌。况从二从兄。《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虛放切,音貺。發語辭。《詩·小雅》况也永歎。从二从兄,與況字少異。

借作祝。《漢·魯相謁孔廟音貺。《說文》寒水也。

矧也,譬也。《莊子·知北遊》每下愈況。

益也。《晉語》衆況厚之。

兹也。《詩·小雅》況也永歎。《箋》來兹對之,長歎而已。

滋也。《詩·大雅》亂況斯削。

賜也。與貺通。《前漢·武帝紀》遭天地況施,著見景象。

臨訪曰來況。《司馬相如·子虛賦》足下不遠千里,來況齊國。

《廣韻》修況,琴名。

姓。《蜀志》有況長寧。◎按佩觿集,况况況虛訪翻,况發語之端,况寒冰也,況形況,今多通用況字。

《集韻》或作湟。

古與兄通。

【乏】

乏【子集上】【丿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音伐。無也。《孟子》空乏其身。《禮·月令》季春,命有司振乏絕。《註》暫無日乏。

匱也。《左傳·成二年》韓厥曰:敢告不敏,攝官承乏。《註》猶代匱也。

廢也。《莊子·天地篇》子往矣,無乏吾事。《戰國策》不敢以乏國事。

射者所蔽。《周禮·春官》車僕大射共三乏。《註》一名容,用皮爲之,王大射張三侯,每侯有乏,使持旌告獲者,藉以蔽矢也。《儀禮·鄕射禮》乏參侯道。《疏》三分侯道。《左傳·宣十五年》文反正爲乏。《說文》反止爲之,反正爲。《徐鉉曰》尙書,惟正之供,反正不供,故曰乏。《通志》正乃射侯,正以受矢,乏乏以藏矢,是相反也。

【裨】

裨【申集下】【衣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府移切《集韻》《韻會》賔彌切,。《說文》接益也。《徐曰》若衣之接益也。

《韻會》與也,附也。

《廣韻》補也。《晉語》所以紀綱齊國,裨輔先君而成霸者也。

《廣韻》符支切《集韻》頻彌切,也。

裨襦。《博雅》作襦,謂之裨襦。

輔也。《前漢·項籍傳》梁爲會稽將,籍爲裨將。《註》裨,相輔助也。

小也。《史記·衞靑傳》得右賢裨王十餘人。《註》裨王,小王也。

《孟子·荀卿列傳》於是有裨海環之。《註》裨海,小海也。

邑名。《左傳·文十六年》裨鯈魚人實逐之。《註》裨,庸邑。

姓。《通志·氏族略》鄭大夫裨諶、裨竈。

《姓苑》今宣州有裨氏。

【益】

益【午集中】【皿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益我。《左傳·昭七年》三命茲益共。《禮·曲禮》請益則起。《論語》益者與。《註》疑童子學有進益也。《春秋·繁露》有益者謂之公,無益者謂之私。

多也。《史記·酷吏傳》上問張湯曰:吾所謂,賈人輒先知之,益居其物。

盈溢也。《莊子·列禦》有貌愿而益。

易卦名。《釋文》益,增長之名。

以弘裕爲義。

《金史·國語解》益都,次第之通稱。

《六書正譌》二十四兩爲益,假借別作鎰溢。

草名。《詩·王風疏》蓷卽茺蔚。一名益母。

《爾雅·釋草疏》蛇牀,一名思益。

果名。《博雅》益智,龍眼也。

州名。古蜀國,漢武帝置益州。《釋名》益,阨也。所在之地險阨也。

姓。《印藪》漢有益强,益壽。宋有益暢,紹興進士。《六書正譌》益,器滿也。故从水从皿。會意。

【才】

才【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昨哉切《集韻》《韻會》《正韻》牆來切,音裁。《說文》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貫一,將生枝葉。一,地也。《徐曰》上一,初生岐枝。下一,地也。《六書正譌》才,木質也。在地爲木,旣伐爲才,象其枝根斬伐之餘。从木省。別作材,非。

天地人爲三才。《易·繫辭》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一曰能也。《禮·文王世子》必取賢斂才焉。《論語》才難,不其然乎。《前漢·武帝紀》其令州縣舉茂才異等。《唐書·百官志》擇人以四才。《邵堯夫曰》臨大事然後見才之難。才者,天之良質也,學者所以成其才也。

質也,力也。《詩·魯頌》思無期,思馬斯才。《傳》多材也。《孟子》非天之降才爾殊也。《近思錄》性出於天,才出於氣,氣淸則才淸,氣濁則才濁。

姓。明尙書才寬。

《集韻》通作材。《說文》材,水挺也。从木,才聲。《徐曰》木勁直可用,故曰入山掄可爲材者。人之有才,義出於此。

《正韻》與纔通。古用才爲纔始字。《晉書·謝混傳》才小冨貴,便豫人家事。

與裁通。《戰國策》惟王才之。

與財通。《前漢·揚雄傳》財足以奉宗廟。

《集韻》將來切,與哉同。亦始也。《爾雅·釋詁疏》哉,古文作才。以聲近,借爲哉始之哉。

作代切,音再。義同。

叶卽由切,音遒。《焦氏·易林》季子多才,使我不憂。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