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绎骡驼

出自:清代·陈祖绶《忆旧游 其二 和深中韵》

拼音:[luò,lào][yì][luó][tuó]

平仄:仄仄平平

叹朝堂水火,猿鹤虫沙,蓦起风波。
堕入红尘劫,化青磷碧血,白骨填河。
一杯一杯沈醉,天阙远如何。
恨赤手空拳,安能有剑,十万横磨。
行歌。
到今日,没酒劝燕姬,板按秦娥。
蒿目荒凉地,走羌奴满道,络绎骡驼
但听数声凄楚,征雁向南过。
底信断金门,垂杨挂丝离绪多。

查看原文

注释

【络绎】也作“骆驿”。往来不断,前后相接:络绎不绝|络绎而至。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络】

絡【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盧各切《集韻》《正韻》歷各切,音洛。《說文》絮也。一曰麻未漚也。《急就篇註》絡卽今之生䌤也。一曰今之綿紬是也。

《史記·扁鵲傳》中經維絡。《註》十二經脈,十二絡脈。

《前漢·揚雄傳》緜絡天地。《註》謂包絡之也。

《楚辭·招䰟》鄭綿絡些。《註》絡,縛也。

《班固·西都賦》籠山絡野。《註》絡,繞也。

《班固·東都賦》衍地絡。《註》絡,網也。

《揚子·方言》繘或謂之絡。

《揚子·方言》絡謂之格。《註》所以轉篗車也。《廣韻》又姓。

《集韻》克各切,音恪。義同。

《韻補》叶魯故切。《楚辭·招䰟》秦篝齊纓,鄭綿絡些。

【绎】

繹【未集中】【糸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3画

《廣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音亦。《說文》抽絲也。《揚子·方言》繹,理也。絲曰繹之。《註》言解繹也。

《爾雅·釋詁》繹,陳也。《書·君陳》庶言同則繹。《傳》衆言同,則陳而布之。《詩·小雅》會同有繹。《傳》陳也。《禮·射義》射之爲言繹也。或曰舍也,繹者,各繹已之志也。《疏》繹,陳也。

《詩·魯頌》以車繹繹。《傳》善走也。

山名。《詩·魯頌》保有鳧繹。《傳》繹,山也。

龜名。《周禮·春官》龜人掌六龜之屬,地龜曰繹屬。《疏》仰者繹。

祭名。《左傳·宣八年》壬午猶繹。《註》繹,又祭,陳昨日之禮,所以賔尸。《公羊傳》繹者何,祭之明日也。

邑名。《左傳·文十三年》邾文公卜遷于繹。《註》邾邑。

紬繹。《前漢·谷永傳》燕見紬繹。《註》紬繹者,引其端緒也。

《揚子·方言》繹,長也。

《博雅》繹,窮也,終也,充也。

《玉篇》繹,大也。

與驛同。《詩·大雅》徐方繹騷。《箋》繹,當作驛。《爾雅·釋訓》繹繹,生也。《疏》載芟云:驛驛其達。繹與驛音義同。

《集韻》施只切,音釋。釋,或作繹。解也。

《韻補》叶弋灼切。《楚辭·九辯》悲愁窮慼兮獨處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繹。

【骡】

騾【亥集上】【馬部】康熙筆画:21画部外筆画:11画

《廣韻》落戈切《集韻》《韻會》盧戈切,子殺所愛白騾,取肝與之。《神仙別傳》李少君死,後有人見之,在河東蒲阪,乗靑騾。帝聞之,發棺,皆無所有矣。《李賀詩》少君騎海上,人見是靑騾。

【驼】

駝【亥集上】【馬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徒何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何切,音陀。《玉篇》駱駝也。一作馲駝。《前漢·西域傳》鄯善國多馲駝。《註》師古曰:脊上肉鞍,隆高若封上,俗呼封牛。或曰駝狀似馬,頭似羊,長項,垂耳,有蒼褐黃紫數色,性耐寒惡熱,夏至退毛至盡。人欲載,輒屈足受之。自燉煌往外國,流沙千餘里,無水,有伏流,駝遇其處,停不進,以足跑地,掘之,常得水。

靑海北,夏有風,傷行旅,風將至,駝先引頸鳴,以鼻口匿沙中,人見之,則以氊擁蔽口面,避其患,其臥腹不帖地,屈足,糞煙直上如狼煙。亦名橐駝。《古諺》少所見,多所怪,見橐駝,以爲馬腫背。

《唐制》驛置有明駝使,非邊塞軍機,不得擅發。俗本改明作鳴,非。

通作它。《揚雄·長楊賦》敺橐它。

背僂也。《柳宗元·郭橐駝種樹傳註》人背駝不能仰也。或作他。《莊子·德充符》衞有惡人哀駘它。《註》它與駝同,言背僂也。

凡以畜負物曰駝。或作佗。《前漢·趙充國傳》以一馬自佗負。別作駞。《李白詩》吳姬十五細馬駞。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