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路飞沙没马黄

出自:金朝·王寂《题返照庵北轩三首 其一》

拼音:[sāi,sài,sè][lù][fēi][shā,shà][méi,mò][mǎ][huáng]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塞路飞沙没马黄,解鞍投宿赞公房。
主人何事归来晚,满院落花春草长。

查看原文

注释

【塞路】充塞道路。言其多。
【马黄】见"马蟥"。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塞】

塞【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蘇則切《集韻》《韻會》《正韻》悉則切,音㥶。塡也,隔也。《禮·月令》孟冬,天地不通,閉塞成冬。《又》謹關梁,塞徯徑,季春開通道路,無有障塞。

充也,滿也。《書·舜典》溫恭允塞。《詩·鄘風》秉心塞淵。

國之阨險曰塞。《史記·蘇秦傳》秦四塞之國,披山帶渭。《後漢·杜篤傳》城池百尺,扼塞要害。

月在辛曰塞,見《爾雅·釋天》。

塞塞,不安貌,見《博雅》。

伊蒲塞,卽優婆塞。《後漢·楚王英傳》以助伊蒲塞桑門之饌。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先代切,音賽。邊界也。《禮·月令》孟冬備邊境,完要塞。

九塞。《淮南子·地形訓》九塞,太汾,澠阨荆阮方城,殽阪,井陘,令疵,句注,居庸。《註》太汾在晉,澠阨殽阪皆在弘農郡,荆阮方城皆在楚,井陘在常山,令疵在遼西,句注在鴈門隂館,居庸在上谷阻陽之東。

紫塞。《古今注》秦築長城,土色皆紫,因名。

博塞,戲具也。《莊子·騈拇篇》問穀何事,則博塞以遊。

姓。

與賽同。《前漢·郊祀志》冬塞禱祈。本作。

【路】

路【酉集中】【足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洛故切《集韻》《韻會》《正韻》魯故切,音賂。《說文》道也。《註》徐鉉曰:道路,人各有適也。《釋名》路,露也。人所踐蹈而露見也。《周禮·夏官·合方氏》掌達天下之道路。《爾雅·釋宮》路,旅途也。《註》途卽道也。《又》一達謂之道路。《註》長道。

《爾雅·釋詁》路,大也。《詩·大雅》厥聲載路。《箋》是時聲音則已大矣。

車也。《詩·魏風》殊異乎公路。《傳》路,車也。《周禮·春官·巾車》王之五路。《註》王在焉曰路。《左傳·桓二年》大路越席。《註》大路,玉路,祀天車也。《疏》路訓大也。君之所在,以大爲號,門曰路門,寢曰路寢,車曰路車。

鼓也。《周禮·地官·鼓人》以路鼓鼓鬼享。《註》路鼓,四面鼓也。

弓也。《史記·孝武紀》路弓乗失。

傾貌。《荀子·富國篇》田疇穢,都邑路。《註》路謂無城郭牆垣也。

與輅同。《禮·月令》乗鸞路。《釋文》路本又作輅。

姓。《急就篇註》路,水名也。

因爲縣,在涿郡,居者氏焉。漢有大夫路溫舒。

《集韻》歷各切,音洛。《前漢·揚雄傳》爾廼虎路三嵏以爲司馬。《註》晉灼曰:路音落。服虔曰:以竹虎落此山也。師古曰:落,纍也。以繩周遶之也。

【飞】

飛【戌集下】【飛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非。《玉篇》鳥翥。《廣韻》飛翔。《易·乾卦》飛龍在天。《詩·邶風》燕燕于飛。

官名。《前漢·宣帝紀》西羌反,應募佽飛射士。

《釋名》船上重室曰飛廬。在上,故曰飛也。

六飛,馬名。《前漢·袁盎傳》騁六飛,馳不測山。《註》六馬之疾若飛也。別作騛。

桑飛,鷦鷯別名。

飛廉,神禽名。《三輔黃圖》能致風,身似鹿,頭似雀,有角,蛇尾,文似豹。《郭璞云》飛廉,龍雀也。世因以飛廉爲風伯之名,其實則禽也。

《本草》漏蘆一名飛廉。

《廣韻》古通作蜚。《史記·秦紀》蜚廉善走。

借作非。《漢·長蔡君頌》飛陶唐其孰能若是。《說文徐註》上旁飞者,象鳥頸。

【沙】

沙【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所加切《集韻》《韻會》《正韻》師加切,音紗。《說文》水散石也。从水从少,水少沙見。楚東有沙水。《水經注》逢澤陂東北流爲新溝,又東北注梁爲沙水。

《山海經》盧其之山,無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水。

潁水之別名。《爾雅·釋水》潁爲沙。《註》謂大水溢出別爲小水之名。

疏土也。《易·需卦》需于沙。《正義》沙,水旁之地。《詩·大雅》鳧鷖在沙。

州名,在西徼外,取沙角山爲名,卽三秦記鳴沙山也。《廣輿記》沙州鳴沙山,峰勢危峻,沙如乾糖。天氣淸朗則沙鳴,聞數里外。

流沙,西境極遠之地。《書·禹貢》西被于流沙。

丘名。《爾雅·釋丘》邐迤曰沙丘。《疏》謂丘形斜行,連接而長者。

長沙,郡名,屬楚。《廣輿記》今湖廣長沙府有長沙縣。

長沙,星名。在軫旁,主壽命。見《史記·天官書》。

水中有沙者曰沙衍。《天子傳》天子乃遂東征,南絕沙衍。

沙汰,詳汰字註。

《謝察微·算經》十塵爲沙,十沙爲纖。

木名。《范成大·桂海草木記》沙木與杉同類,尤高大,葉尖成叢,穗少與杉異。

豆名。《崔豹·古今注》貍豆,一名貍沙,一名獵沙。虎豆,一名虎沙。馬豆,一名馬沙。

吹沙,魚名。《爾雅·釋魚》鯊鮀。《郭璞註》今吹沙也。《陸璣註》魚狹而小,常張口吹沙,故曰吹沙。

小而甘美之稱。《韓彥直·橘錄》沙橘取其細而甘美,或曰種之沙州之上,故其味特珍。然邦人稱物之小而甘美者必曰沙,如沙瓜,沙蜜,沙糖之類,特方言耳。

沙門,謂勤行也。《佛說四十二章經》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名曰沙門。

姓。宋勇將有沙世堅。

借爲紗縠字。《周禮·天官》內司服素沙。《註》素沙,今之白縳也。以白縳爲裏,使之章顯。今世有紗縠者,名出于此。

《集韻》蘇和切《正韻》桑何切,音蓑。亭名,在元城。《春秋·定七年》齊侯衞侯盟于沙。《註》今陽平元城縣東南有沙亭。

與犧通。《詩·魯頌》犧尊將將。《鄭註》素何反。《毛傳》有沙飾也。

酒名。《儀禮·大射儀兩壷獻酒註》獻讀爲沙。沙酒濁,特泲之,必摩沙者也。

《集韻》山宜切,音釃。亦水傍也。

《廣韻》《集韻》《韻會》所稼切,音嗄。聲嘶也。《周禮·天官》內饔鳥皫色而沙鳴貍。《註》沙音所嫁反,或蘇他反。《疏》沙,嘶也。○按沙本有蘇何、山宜二切,不必又入歌支叶韻。今刪去。

【没】

沒【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歿歾莫勃切,音歿。《說文》沈也。

盡也。《詩·小雅》曷其沒矣。《傳》沒,盡也。《疏》言不可盡服也。

過也。《禮·坊記》君子不以美沒禮。《疏》沒,過也。不可以財物豐多,華美其事,沒過於禮。

貪也。《晉語》不沒爲後。

乾沒。《史記·酷吏傳》張湯始爲小吏乾沒。《註》如淳曰:得利爲乾,失利爲沒。正義曰:乾沒,謂無潤澤而取他人也。

曰:陽浮慕爲乾,心內不合爲沒。

水名。《山海經》太水東南流,注于沒水。《水經注》作役水。

《孫雞林類事》高麗方言,謂水曰沒,井曰烏沒,熟水曰泥根沒,冷水曰時根沒。

《集韻》莫佩切,音妹。亦沈也。

母果切,音麼。不知而問曰拾沒。

《韻補》叶明祕切,音寐。《曹植·七啓》翔爾鴻翥,濈然鳧沒。縱輕體以迅赴,景追形而不逮。逮音遞。《說文》本作。

【马】

馬【亥集上】【馬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麻上聲。《說文》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玉篇》黃帝臣相乗馬。馬,武獸也,怒也。《正韻》乗畜。生於午,稟火氣。火不能生木,故馬有肝無膽。膽,木之精氣也。木臓不足,故食其肝者死。《易·說卦傳》乾爲馬。《疏》乾象天,天行健,故爲馬。《春秋·說題辭》地精爲馬。《春秋·考异記》地生月精爲馬。月數十二,故馬十二月而生。《周禮·夏官·馬質》掌質馬,馬量三物,一曰戎馬二曰田馬三曰駑馬,皆有物賈。

《校人》掌王馬,辨六馬之屬。凡大祭祀,朝觐,會同,毛馬而頒之。凡軍事,物馬而頒之。註:毛馬齊其色。物馬齊其力。

《趣馬》掌贊正良馬。

《巫馬》掌養疾馬而乗治之,相醫而藥攻馬疾。

《廋人》掌十二閑之政敎以阜馬。《圉人》掌芻牧以役圉師。

司馬,官名。《周禮·夏官·大司馬註》謂總武事也。

《淸夜錄》漢制,卿駟馬右騑。《前漢·東方朔傳》太守,駟馬駕車,一馬行春。《衞宏·輿服志》諸侯四馬,駙以一馬。《南史·柳元策傳》兄弟五人,爲太守。時人語曰:柳氏門庭,五馬逶迤。《正字通》故今太守稱五馬大夫。

田野浮氣曰野馬。《莊子·逍遙遊》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註》日光也。一曰遊絲水氣。

陽馬。《何晏·景福殿賦》承以陽馬,接以圓方。《註》陽馬,屋四角引出承短椽者,連接或圓或方也。

投壺勝算曰馬。《禮·投壺》爲勝者立馬,一馬從二馬,三馬旣立,請慶多馬。《註》立馬者,取算以爲馬,表其勝之數也。謂算爲馬者,馬爲威武之用,投壺及射,皆以習武也。

《字彙補》打馬,彈碁類也。朱李易安有打馬圖。

地名。馬陘,齊邑。馬陵,鄭地。見《左傳》。

天馬,獸名。有翼能飛。

竈馬,蟲名。《酉陽雜俎》狀似促織,好穴竈旁。今俗呼竈雞。

馬勃,草名。《正字通》生濕地腐木上,一名馬疕。韓愈所云牛溲馬勃,兼收蓄是也。

海馬,魚名。牙骨堅瑩,文理細如絲,可制爲器。

姓。《姓苑》本伯益之後,趙奢封馬服君,遂氏焉。

司馬、巫馬、乗馬,皆複姓。《前漢·溝洫志》諫大夫乗馬延年。《孟康曰》乗馬,姓也。

《風俗通》有白馬氏。

馬流。《兪益期曰》馬援立銅柱,岸北有遺兵,居壽冷岸,南對銅柱,悉姓馬,號曰馬流。《方隅勝略》謂馬人散處南海,謂之馬流。《韓愈詩》衙時龍戸集,上日馬人來。《註》卽馬流也。一作馬留。

門名。《前漢·項籍傳註》宮垣內兵衞所在,四面皆有司馬,以主事,故總稱司馬門。

《公孫弘傳註》武帝時,相馬者東門京作銅馬法,立於魯般門外,更名金馬門。

亭名。謝靈運爲永嘉太守,以五馬自隨,立五馬亭。

《集韻》滿補切,音姥。義同。《前漢·石慶傳》馬字與尾當五。《師古曰》馬字,下曲者尾,幷四點爲足,凡五。

【黄】

黃【亥集下】【黃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皇。《說文》地之色也。《玉篇》中央色也。《易·坤卦》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文言》君子黃中通理。

《史記·天官書》日月五星所行之道曰黃道。

山名。《前漢·東方朔傳》北至池陽,西至黃山。

黃河。《爾雅·釋水》河出崑崙虛,色白,所渠幷千七百,一川色黃。

地名。《春秋·哀十四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註》陳留封丘縣南有黃亭。

國名。《左傳·桓八年》楚子合諸侯于沈鹿,黃隨不會。《註》黃國,今弋陽縣。

州名。古邾國,漢西陵縣,隋黃州。

縣名。《前漢·地理志》黃縣屬東萊郡,內黃屬魏郡,外黃屬留郡。《註》縣有黃溝澤,故名。師古曰:惠公敗宋師于黃,杜預以爲外黃縣東有黃城,卽此地。

中黃,天子內藏。《後漢·桓帝紀》建和元年,芝生於黃藏府。

官名。《杜氏通典》乗黃令,晉官,主乗輿金根車。《又》晉以后,給事黃門侍郞,散騎常侍,俱屬門下省,稱曰黃散。

老人曰黃髮。《禮·曲禮》君子式黃髮。《疏》人初老則髮白,太老則髮黃。《爾雅·釋詁》黃髮齯齒鮐背耈老,壽也。《疏》壽考之通稱。

小兒曰黃口。《淮南子·汜論訓》古之伐國,不殺黃口。《高誘註》黃口,幼也。《唐開元志》凡男女始生爲黃,四歲爲小,十六爲丁,六十爲老。每歲一造計帖,三年一造戸籍,卽今之黃冊也。

翠黃,飛黃,馬名。《淮南子·覽冥訓》靑龍進駕,飛黃伏皁。《詩·魯頌》有驪有黃。《註》黃騂曰黃。

鵹黃,鳥名。《爾雅·釋鳥倉庚註》卽鵹黃也。

黃目,卣罍類。《禮·郊特牲》黃目,鬱氣之上尊也。黃者,中也。目者,氣之淸明者也。

大黃,弩名。《太公·六韜》陷堅敗强敵,用大黃連弩。《史記·李廣傳》以大黃射其裨將。

大黃,地黃,硫黃,雄黃,雌黃,藥名。

流黃,綵也。《古詩》少婦織流黃。《廣雅》作留黃。

會稽竹簟供御,亦號流黃。《唐詩》珍簟冷流黃。

《正字通》貼黃,卽古引黃。唐制,詔勑有更改,以紙貼黃,其表章略舉事目,見於前封皮者,謂之引黃。后世卽以引黃爲貼黃,不用黃紙。

倉黃,急遽失措貌。《風土記》大雪被南越,犬皆倉黃吠噬。

《玉篇》馬病色也。《爾雅·釋詁》虺隤,黃病也。《註》皆人病之通名,而說者便以爲馬病。《詩·周南》我馬虺隤。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