睍睆度好音

出自:清代·许传霈《二十五日由湖回杭,钝斋主人置梅酒舟中,越宿花放,喜赋柬主人》

拼音:[xiàn][huǎn][dù,duó][hǎo,hào][yīn]

平仄:仄仄平仄平

昔日金华去,梅花护我车。
车行苦辘轳,花枝冷不花。
今作吴兴游,梅花共一舟。
舟行不数里,花气盎罗浮。
初见蕊如茧,再见破如剪。
层出胜蕉抽,盘旋殊蓬转。
舵尾笼鸣禽,睍睆度好音
驿路泄春意,花鸟驱客心。
何为前度梅,芳信分迟速。
造化别无因,位置良难独。
仙骨终清奇,遭逢不可知。
荏苒当春华,名山證素期。
春色连吴越,灵气蕴同室。
我新乐聚欢,身不识离别。
花兮作解人,斯时特地亲。
孤屿林处士,招隐西湖滨。
主人何郑重,佐他酒两瓮。
花香杂酒香,苕霅水风送。
送我夜不眠,起坐觉衣单。
推篷际清晓,还看雪漫天。

查看原文

注释

【睍睆】形容鸟色美好或鸟声清和圆转貌。
【好音】1.悦耳的声音。 2.也特指乐声。 3.犹言好消息。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睍】

睍【午集中】【目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胡典切,賢上聲。《說文》出目也。

小視也。《唐書·韓愈傳》低首下心,伈伈睍睍。《註》伈伈,恐貌。睍睍,視貌。或作俔。

睍睆,好貌。詳睆字註。

人名。李睍上表求立陸襄。見《梁書》。

李睍,夏國主。見《宋史》。

《集韻》形甸切,賢去聲。目小也。

【睆】

睆【午集中】【目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7画

《說文》同睅。

實貌。《詩·小雅》有杕之杜,有睆其實。

明星貌。《詩·小雅》睆彼牽牛。

美好貌。《禮·檀弓》華而睆,大夫之簀與。《疏》刮削木之節目,使其睆睆然好也。徐邈又音刮。

《六書故》睆,目圜轉也。《詩·邶風》睍睆黃鳥。《傳》睍睆,好貌。《朱註》其音淸和圜轉也。

睆睆,窮視貌。《莊子·天地篇》睆睆然在纆繳之中,而自以爲得。《正韻》音緩。《集韻》又音湲。

人名。與睆。見《宋史·宗室表》。

《字彙補》古侯國少昊之後也。《路史·國名記》舒之懷寧有睆故城。睆與皖通。

《集韻》鄔管切,音盌。小嫵媚也。或作睕。

【度】

度【寅集下】【广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省聲。《徐曰》又,手也。布指知尺,舒肱知尋,故从手。《書·舜典》同律度量衡。《傳》度,丈尺也。《前漢·律歷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本起於黃鐘之長,以子穀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鐘之長,一爲一分,十分爲寸,十寸爲尺,十尺爲丈,十丈爲引,而五度審矣。

躔度。《書·堯典疏》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禮·樂記》百度得數而有常。《註》百度,百刻也。言日月晝夜不失正也。

殳也。《周禮·地官·司市》胥執鞭度。《註》度,殳也。《疏》因刻丈尺,則爲度。

法度。《易·節卦》節以制度。《禮·仲尼燕居》制度在禮。

度量。《前漢·高帝紀》常有大度。

風度。《唐書·張九齡傳》風度能若九齡乎。

初度。《屈原·離騷》皇覽揆予於初度。《註》初生年時也。

姓。《廣韻》出後漢荆州刺史度尚。

縣度,山名。《前漢·西域傳》縣度,石山也。谿谷不通,以繩相引而度。

古度,樹名。《左思·吳都賦》松梓古度。

《玉篇》與渡通。過也。《前漢·賈誼傳》猶度江河亡維楫。

《廣韻》徒落切,音鐸。《爾雅·釋詁》謀也。《詩·小雅》周爰咨度。《左傳·襄四年》咨親爲詢,咨禮爲度。

《諡法》心能制義曰度。

投土於版也。《詩·大雅》度之薨薨。《箋》度,猶投也。

度支,官名。《唐書·百官志》度支掌天下租賦物產豐約之宜,水陸道途之利,歲計所出,而支調之。

【好】

好【丑集下】【女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蒿上聲。美也,善也。《詩·鄭風》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相善也。《詩·衞風》永以爲好也。

好會也。《周禮·春官》琬圭以結好。《左傳·文十二年》藉寡君之命,結二國之好。

人名。張好好,年十三,姣麗善歌,杜牧置樂籍中。見《唐書·杜牧傳》。

曲名。武夷君于山頂會鄕族,仙樂競奏,唱人閒好。見《武夷山志》。

《廣韻》呼到切《集韻》《韻會》《正韻》虛到切,音耗。《說文》愛而不釋也。女子之性柔而滯,有所好,則愛而不釋,故於文,女子爲好。《詩·唐風》中心好之。

孔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璧羨尺好,三寸以爲度。《註》羨,徑也。璧羨,以起度也。好,璧孔也。

姓。見《纂文》。

叶呼厚切,音吼。《王褒·講德論》毛嬙西施,善毀者不能蔽其好。嫫母倭傀,善譽者不能揜其醜。

叶滂佩切,音配。《楚辭·九章》自前世之嫉賢兮,謂蕙若其不可佩。妒佳冶之芬芳兮,母姣而自好。

叶呼切,音詬。《詩·唐風》豈無他人,維子之好。叶上究。

【音】

音【戌集中】【音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今切,音隂。《說文》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書·舜典》八音克諧。《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疏》方謂文章,聲旣變轉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謂之音。音則今之歌曲也。《周禮·春官·大師》以六律爲之音。《疏》以大師吹律爲聲,又使其人作聲而合之,聽人聲與律呂之聲合,謂之爲音。《詩序》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疏》此言聲成文謂之音,則聲與音別。樂記註:雜比曰音,單出曰聲。記又曰: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則聲音樂三者不同,以聲變乃成音,音和乃成樂,故別爲三名。對文則別,散則可以通。季札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公羊傳曰:十一而稅頌聲作,聲卽音也。下云治世之音,音卽樂也。是聲與音樂各得相通也。

《易·中孚》翰音登于天。《禮·曲禮》雞曰翰音。

姓。見《姓苑》。

《正韻》於禁切。與䕃通。《左傳·文十七年》鹿死不擇音。《杜預註》音,所茠䕃之處。古字借用。○按註借用,是古字聲同,皆相假借,且釋文作於鳴反,不作去聲讀,正韻非。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