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听寒岩溜决渠

出自:明代·刘祖满《春日翠坳漫成》

拼音:[zuò][tīng][hán][yán][liū,liù][jué][qú,jù]

平仄:仄平平平平平平

不及窥园两月馀,石顽当户未经锄。
风摇竹粉拖人面,昼永花泥落燕庐。
渚芷乘春随意绿,鹤翎因两任情梳。
虚堂寂历心逾静,坐听寒岩溜决渠

查看原文

注释

【寒岩】1.高寒的山崖。 2.山岩名。在浙江省天台县西南七十里。因寒山子而得名。参见"寒山"。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坐】

坐【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㘸《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徂臥切,音座。行之對也。《禮·曲禮》坐如尸。《又》虛坐盡後,食坐盡前。

便坐,別坐之處。《前漢·文翁傳》在便坐受事。

《後漢·宣秉傳》秉修高節,光武特拜御史中丞,詔與司隸校尉中書令同專席而坐,京師謂之三獨坐。

猶守也。《左傳·桓十二年》楚伐絞,軍其南門。絞人爭出,驅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大敗之。

古者謂跪爲坐。《禮·曲禮》先生琴瑟書策在前,坐而遷之。《註》坐,跪也。

《律》有罪坐。《前漢·文帝紀》除收帑相坐律令。

罪人對理曰坐。《左傳·僖二十八年》鍼莊子爲坐。

釋氏大坐曰跏趺。《蓮華經》結跏趺坐。

與座通。《前漢·梅福傳》當戸牖之法坐。《註》正座也。

姓。見《姓苑》。

《集韻》徂果切,音睉。義同。○按坐有上去二音,字韻諸書訓註皆同,惟《轉註古音》坐註引《史記》高帝紀,遂坐上坐。《正義》云:前坐字,在果反,後坐字,在臥反。《字彙》行坐之坐讀上聲,非。《正字通》謂坐字在上聲者,叶音也,亦非。本作。《說文》从土,从畱省,土所止也。隷作坐。

【听】

听【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宜引切《集韻》擬引切,音齗。《說文》笑貌。《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亾是公听然而笑。《楊愼曰》听,古哂字。

《廣韻》口大貌。《集韻》大口謂之听。

《廣韻》牛謹切《集韻》語近切,。亦笑貌。

《集韻》口謹切,音赾。

魚斤切,音㹞。

逆乙切,音聉。義同。

魚其切,音疑。听嗞,口開貌。

魚衣切,音沂。與嗞,媿貌。

《正字通》俗借爲聽字省文。(聽)〔古文〕他定切,音侹。《說文》聆也。《釋名》聽,靜也。靜,然後所聞審也。《書·太甲》聽德惟聰。《儀禮·士昏禮》命之曰:敬恭聽,宗爾父母之言。

《廣韻》待也。

受也。《左傳·成十一年》鄭伯如晉聽成。《註》聽,猶受也。

從也。《易·艮卦》不拯其隨未退聽也。《疏》聽,從也。《左傳·昭二十六年》姑慈婦聽。

斷也。《禮·王制》司寇正法志》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

任也。《前漢·景帝紀》其議民欲徙寬大地者,聽之。

之。

《唐韻》他丁切《集韻》《韻會》湯丁切《正韻》他經切,音㕔。《集韻》聆也,聽受也。中庭曰聽事,言受事察訟於是。俗作㕔。毛氏曰:漢晉皆作聽,六朝以來始加厂。

《韻補》叶儻陽切,音堂。《蘇轍·讀道藏詩》昔者惠子死,莊子笑自傷。微言不復知,言之使誰聽。

【寒】

寒【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从人在宀下,从茻薦覆之,下有仌。仌,水也。隸省作寒。《釋名》寒,捍也。捍,格也。《玉篇》冬時也。《易·繫辭》日月運行,一寒一暑。《書·洪範》庶徴曰燠,曰寒。《傳》煥以長物,寒以成物。

司寒,水神。《左傳·昭四年》黑牡秬黍,以享司寒。《註》司寒,元冥,水神也。

《周語》火見而淸風戒寒。《荀悅·申鑒》下有寒民,則上不具服。

窮窘也。《史記·范睢傳》范叔一寒至此哉。《宋史·同甫傳》畸人寒士皆賴之。

國名,在北海,平壽縣東寒亭。《史記·夏本紀》伯明氏之讒子寒浞封國。

姓。漢博士寒朗。

叶胡田切,音賢。《楚辭·天問》何所冬暖,何所夏寒。焉有石林,何獸能言。

叶側鄰切,音眞。《歐陽修·答韓子華詩》俊乂沈下位,惡去善乃伸。家至與戸到,飽饑而衣寒。

【岩】

岩【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正字通》俗嵒字。巖俗省作岩。(巖)《唐韻》五銜切《集韻》魚銜切《韻會》疑銜切《正韻》魚咸切,音嵒。《說文》岸也。从山嚴聲。《增韻》石窟曰巖,深通曰洞。一曰險也。《左傳·隱元年》制巖邑也。《公羊傳·僖三十三年》殽之嶔巖,文王所避風雨也。

嶃巖,高峻貌。《司馬相如·上林賦》嶄巖嵾嵳。

巖廊,殿廡也。《漢武帝·策賢良制》虞舜之時,遊於巖廊之上。

地名。《書·說命》說築傅巖之野。《傳》傅巖,在虞虢之閒。

《集韻》魚杴切《韻會》疑杴切,音嚴。巖巖,高貌。《詩·魯頌》泰山巖巖,魯邦所詹。

《正字通》本作嚴。亦作巖。通作礹嵒碞。○按巖與嵒同。《說文》嵒,五咸切,山巖也。巖,五緘切,岸也。同字分訓巖,專訓岸,作。(巖)

【溜】

溜【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力救切,音霤。水名。《說文》水在鬱林郡。《後漢·郡國志》鬱林郡有中溜縣。

《水經注》漢水於槃頭郡南與溜水合。

水溜下也。《孫綽·遊天台山賦》醴泉涌溜于隂渠。

《馬觀瀛涯勝覽》弱水三千,舟行遇風,一失入溜,則水弱而沒溺。

發也。《管子·宙合篇》減溜大成。《註》減,盡也。溜,發也。言徧環畢莫不備得,故曰減溜大成。

與霤同。《左傳·宣三年》三進及溜。《正義》溜,謂簷下水滴之處。

《集韻》力求切,音留。義同。

與留同。《戰國策》成皋石溜之地。《註》古作石留。

與流通。《靈樞經》所溜爲滎。《註》溜,流同。

【决】

决【子集下】【冫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4画

《玉篇》俗決字。(決)《廣韻》《集韻》《韻會》古穴切,音玦。水名。《水經》決水,出廬江雩婁縣南大別山。《注》俗名爲檀山峴,蓋大別之異名也。其水歷山委注而絡其縣,西北流逕蓼縣故城,灌水注之,故地理志曰:決水北注蓼入灌,灌水於蓼亦入決。

決決,北方水名。《山海經》龍侯之山,決決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行流也。《管子·君臣下篇》決之則行,塞之則止。《左傳·襄三十一年》不如小決使道。

斷也,判也。《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

分爭辨訟,非禮不決。

以齒斷物亦曰決。《禮·曲禮》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銳喙決吻。《疏》鳥乃喙長,決物食之時,以其近喙本決,故云決吻。決如字。

烏穴反。

開也。《儀禮·鄕射禮》袒決遂。《註》決猶闓也。以象骨爲之,著右大擘指,以鈎絃闓體也。闓音開。《詩·小雅》決拾旣佽。

絕也,與訣同。《前漢·蘇武傳》李陵與蘇武決去。《註》決,別也。

決曹,官名。主罪法者。《後漢·黃昌傳》習文法,仕郡爲決曹。

《廣韻》《集韻》《正韻》。

《集韻》苦穴切,音闋。與缺同。或从血作也。

涓惠切,音桂。疾貌。《莊子·齊物論》麋鹿見之而決驟。《註》決,徐邈讀古惠反。

【渠】

渠【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彊魚切《集韻》《韻會》《正韻》求於切,音蕖。《說文》水所居也。《禮·曲禮》溝渠必步。

水名。《前漢·地理志》渠水首受江,北至射陽入湖。

渠渠,勤也。《詩·秦風》夏屋渠渠。《箋》渠渠,猶勤勤也。《註》深廣貌。

大也。《史記·司馬相如傳》誅其渠帥。

樂章名。《魯語》金奏肆夏樊遏渠。《註》納夏一名渠。

漸也。《淮南子·汜論訓》渠幨以守。《註》渠,漸也。

軒渠,笑貌。《後漢·方技傳》軒渠笑自若。

俗謂他人爲渠儂。

水名。《水經注》水出鄭縣南巴嶺,流逕宕渠縣。謂之宕渠水。

《周禮·冬官考工記》謂車輞爲渠。《山海經》韓流麟身渠股。《註》渠,車輞,言跰腳也。

犀渠,甲名。

楯也。《吳語》文犀之渠十行。

芋渠。《馬融·廣成頌》蘘荷芋渠。

夫渠,荷名。別作蕖。

姓。《史記·年表》漢渠復縈。

《集韻》其據切,音遽。與詎同。《字林》未知詞也。《史記·張儀傳》且蘇君在儀,寧渠能乎。

與遽通。《史記·陸賈傳》使我居中國,何渠不若漢。

《正韻》臼許切,音巨。義同。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