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道之迩

出自:清代·林旭《拔可将以三月归闽赠之》

拼音:[jiàn,jiān][jiàn,jiān][dào][zhī][ěr]

平仄:平平仄平仄

李子少于我,其才殊清美。
云何遭天酷,心事如暮齿。
嗟我亦鲜民,羡子乃有恃。
子言忧实深,门户方子倚。
有妹需择郎,有弟仅断奶。
全家待衣食,远道谋甘旨。
孤生怆闻此,不如子多矣。
作客得所依,万事如家里。
所欠体俱弱,长者忧弗喜。
子有晨昏事,归路见桃李。
得归归亦悲,我诚不如子。
哀情展复收,惟学语可纪。
自我始见子,回顾已千里。
天子苟有馀,学问宁无底。
昔我有所为,微睨不谓尔。
子实工为文,彬戫世莫比。
又复善书翰,得第即太史。
天下艺固多,安用穷人技。
我时喻其意,渐渐道之迩
翩反颇多姿,幡然忽自改。
年辈但相若,下文曾不耻。
自叹日皇皇,与子共愤悱。
江西与西昆,分别知避取。
古人虽去遥,发箧一一在。
吾乡今陈郑,有作亦模楷。
当思膏与根,韩公岂妄耳。
自得乃变化,万象奔俶诡。
字句得失间,固可助壤累。
我言日渐狂,子色常甚韪。
即今所有者,如林见蓓蕾。
吁吾忧道孤,赖子能不怠。
作诗述区区,惟以永相矢。
如或传示人,嘻啧必棼起。
高识幸不摇,陋体任成痏。
子如谓我非,焚灰掷流水。

查看原文

注释

【渐渐】副词,表示程度或数量的逐步增减:过了清明,天气~暖起来了ㄧ十点钟以后,马路上的行人~少了ㄧ站台上的人群向~远去的火车招着手。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渐】

漸【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1画

《唐韻》慈冉切《集韻》《韻會》疾染切《正韻》秦冉切,上聲。水名。《說文》水出丹陽黟南蠻中,東入海。

漸次也,進也,稍也,事之端先覩之始也。《易·漸卦正義》漸者,不速之名。凡物有變移,徐而不速,謂之漸。

通作蔪。《書·禹貢》草木漸包。《釋文》如字,本又作蔪。《字林》才冉反,草之相包裹也。

《集韻》鋤銜切,音鑱。與巉通。高也。或作嶄。《詩·小雅》漸漸之石,維其高矣。

側銜切,音。流貌。《楚辭·九章》涕漸漸兮。

《廣韻》子廉切《集韻》《韻會》《正韻》將廉切,音尖。流入也。《書·禹貢》東漸于海。

漬也,濕也。《詩·衞風》漸車帷裳。

浸也,染也。《前漢·董仲舒傳》漸民以仁。

臺名。《水經注》太液池中有漸臺,三十丈。

星名。《甘氏星經》漸臺四星,屬織女東足。

《集韻》子艷切,音。漸洳,溼貌也。

之列切,音折。同浙。江名。

《類篇》慈鹽切,音潛。涉水也。與潛通。《書·洪範》沉潛剛克。《左傳》《史記》皆作沉漸。

【道】

道【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古文〕陶上聲。《說文》所行道也。《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詩·小雅》周道如砥。《前漢·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

《廣韻》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又》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書·大禹謨》道心惟微。

順也。《書·禹貢》九河旣道。《註》順其道也。

國名。《左傳·僖五年》江黃道柏。《註》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

《韻會》州名。漢屬零陵郡,唐營州,攺道州。

當道,草名。《博雅》當道,馬舄也。

《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陶去聲。《正韻》言也。《孝經》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大學》如切如磋者,道學也。

由也。《禮·禮器》苟無忠信之人,則理不虛道。《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

治也。與導同。《論語》道千乗之國。《史記·文帝紀》道民之略,在于務本。

引也。《左傳·隱五年》請君釋憾于宋,敝邑爲道。

從也。《前漢·淮南王傳》諸使者道長安來。《山海經》風道北來。《註》道,從也。

《字彙補》動五切,音覩。《易林》冬藪枯腐,當風于道。蒙蔽塵埃,左氏勞苦。

叶徒厚切,頭上聲。《詩·衞風》牆有茨,不可道也。叶下醜。

【之】

之【子集上】【丿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㞢《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氣,則無不之也。

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

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

變也。《易傳》辭也者,各指其所之。《孫奕示兒編》之字訓變,左傳,遇觀之否。言觀變爲否也。

至也。《詩·鄘風》之死矢靡他。

遺也。《揚子·法言》或問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則載而惡乎之。曰:之後世君子。《註》言行道者貴乎及身,乃載以遺後世。

姓。出《姓苑》。

《郝敬讀書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屬,地有所往,連屬之辭也。通作旃。《詩·唐風》舍旃舍旃。

《魏風》上愼旃哉。與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義互通。

《韻補》叶職流切,音周。《楚辭·九章》呂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飯牛。不逢堯舜與桓繆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氣,焉本鳶,後人借爲助語,助語之用旣多,反爲所奪,又制字以別之,乃有芝字吁字鳶字。

【迩】

迩【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5画

同邇,俗省。(邇)〔古文〕、蔡之密邇於楚。

通作爾。《詩·大雅》莫遠具爾。《註》爾,近也。《儀禮·燕禮》君南鄕爾卿,卿西面北上爾大夫。《註》揖而移之近之也。《說文》別作字从臸作。(邇)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