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察汶汶身自主

出自:近现代·苏渊雷《贺新凉 其四》

拼音:[chá][chá][wèn,mén][wèn,mén][shēn][zì][zhǔ]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旷望迷天野。
试凭高、川原荣悴,奔来足下。
风鸟云樯千里外,多少桃殇杏嫁。
又绿遍、桑麻入画。
赤伏黄图天步改,惜生郊未放华山马。
忧悄悄、为倾泻。
来鸿去燕随公社。
共熙攘、尝新馈岁,昔犹今也。
莫数唐愁并汉恨,付与长亭曲榭。
况度尽、神州残夜。
察察汶汶身自主,问世人皆醉谁醒者。
云水阔,且销夏。

查看原文

注释

【察察】清白;高洁: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汶汶】汶汶(ménmén) : 蒙受垢辱: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身自】犹亲自。
【自主】自己作主﹐不受别人支配。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察】

察【寅集上】【宀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1画

《唐韻》初八切《集韻》《韻會》《正韻》初戛切,音刹。《說文》覆審也。从宀祭聲。《徐鉉曰》祭祀必質明。明,察也。故从祭。《廣韻》諦也,知也。《李陵·答蘇武書》功大罪小,不蒙明察。

《增韻》考也,廉視也。《周禮·秋官·士師註》士,察也,義取察理獄訟之事也。

《唐書·百官志》監察御史,掌司六察。一察官人善惡,二察賦役不均,三察農桑不勤,倉廩耗減,四察妖猾盜賊,五察茂才異等,六察黠吏豪宗,兼幷縱暴。

昭著也。《中庸》言其上下察也。

察察,潔淸貌。《史記·屈原傳》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苛察也。《老子·道德經》其政察察,其民。

《晉書·謝安傳》弘以大綱,不存小察。

《正字通》偏見曰察。《莊子·天下篇》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

姓。吳將軍察戰,明正德中朝城知縣察童。

讀作祭。《尙書大傳》祭之爲言察也。察者,至也,人事至然後祭。

叶直列切,音徹。《前漢·郊祀歌》景星顯見,信星彪列。象載昭庭,日親以察。《古詩》置我懷袖中,三歲字不滅。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

叶子例切,音穧。《班固·幽通賦》攬葛藟而授余兮,眷峻谷曰勿墜。昒昕寤而仰思兮,心蒙蒙猶未察。《集韻》或作詧。

【汶】

汶【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渂《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文運切,音問。水名。《書·禹貢》浮于汶,達于濟。

濟東北會于汶。《前漢·地理志》泰山郡萊蕪縣原山汶水出,西南入泲。《水經》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西南,過壽張縣,至安民亭入于濟。《註》汶出牟縣故城西南阜下,俗謂之胡盧堆。牟縣,古牟國,故俗謂是水爲牟汶。汶水又右合北汶水,水出太山天門下谷東流,西南逕汶陽縣,又西南逕桃鄕縣,自桃鄕四分,當其派別之處,謂之四汶口。左二水雙流至無鹽郈鄕平陸故城,合爲茂都澱。次一汶至壽張故城東,遂爲澤渚。右一汶逕壽張縣西南,注長直溝,西流入泲。《淮南子·地形訓》汶出弗其。《高誘註》弗其,山名,在朱虛縣東。◎按誘說乃東汶,非經所謂入濟者也。

《前漢·地理志》琅邪郡朱虛縣東泰山,汶水所出,東至安丘入維。《說文》維作濰。《水經》汶水出朱虛縣泰山。《酈道元注》伏琛晏謨言,水出縣東西峿山,山在小泰山東。地理風俗記曰:朱虛縣東四十里有峿城,亭故縣也。汶水逕峿城北,又北過淳於縣西。濰水過縣東,其城東北則兩川交會也。

《水經注》㟬崮水有二源雙會,東導一川,俗謂之汶水,東經蒙隂縣,注桑泉水,又東北流入於沂。

汶上,縣名。《廣輿記》本漢平陸,今屬兗州府。

《集韻》武粉切,音吻。義同。

《廣韻》《集韻》無分切,音文。黏唾也。

遼東有汶城。《盛輔之云》卽孤竹國也。音文。

《廣韻》武巾切《集韻》眉貧切《正韻》彌鄰切,音珉。與岷通。汶江也。《書·禹貢》岷嶓旣藝。《又》岷山導江。《史記》皆作汶。《山海經》大江出汶山。《輿地廣記》汶山在茂州汶山縣西北,俗謂之鐵豹嶺。禹之導江,發跡於此。

汶山,郡名。汶川,縣名。《蜀王本紀》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生於石紐。廣柔隋攺曰汶川。《廣輿記》今屬成都府。

《集韻》謨奔切《韻會》謨昆切,音門。汶濛,玷辱也。《楚辭·漁父》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正字通》汶水,今一統志列爲三,曰塹汶,徐汶,靑汶。章本淸曰:入濟之汶,見禹貢,論語。汶上,書傳謂之北汶,卽今大淸河入濰之汶,見漢書。入沂之汶,見水經。齊有三汶,淸河爲大。述征記:泰山郡水皆名汶,有北汶、嬴汶、柴汶、牟汶,皆源別流同,又在三汶之外。

【身】

身【酉集中】【身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失人切《集韻》《韻會》《正韻》升人切,音申。《說文》躬也,象人之身。《爾雅·釋詁》我也。《疏》身,自謂也。《釋名》身,伸也。可屈伸也。《廣韻》親也。《九經韻覽》軀也。總括百骸曰身。《易·艮卦》艮其身。

《繫辭》近取諸身。《書·伊訓》檢身若不及。《孝經·開宗明義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詩·大雅》大任有身。《傳》身,重也。《箋》重爲懷孕也。《疏》以身中復有一身,故言重。

告身。《唐書·選舉志》擬奏受皆給以符,謂之告身。

《史記·西南夷傳》身毒國。《註》索隱曰:身音捐。

《韻補》叶尸連切。《楊方·合歡詩》我情與子合,亦如影追身。寢共織成被,絮用同功綿。

【自】

自【未集下】【自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疾二切,音字。《玉篇》由也。《集韻》從也。《易·需卦》自我致寇,敬愼不敗也。《疏》自,由也。《書·湯誥》王歸自克夏,至于亳。《詩·召南》退食自公,委蛇委蛇。《傳》自,從也。

《玉篇》率也。

《廣韻》用也。《書·臯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傳》自,用也。《詩·周頌》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傳》自彼成康,用彼成安之道也。《古義》自彼者,近數昔日之辭。

自然,無勉强也。《世說新語》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漸近自然。

《集韻》己也。《正韻》躬親也。《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

《五音集韻》古文鼻字。註詳部首。◎按說文作鼻本字。

【主】

主【子集上】【丶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丶宔《唐韻》之庾切《集韻》《韻會》《正韻》腫庾切,音麈。君也。《董仲舒·賢良策》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愛民而好士,可謂誼主矣。《呂氏春秋》朝臣多賢,左右多忠,如此者,國日安,主日尊,天下日服,此所謂吉主也。

大夫之臣,稱其大夫曰主。《左傳·昭二十八年》成鱄對魏舒曰:主之舉也,近文德矣。

天子女曰公主。周制,天子嫁女,諸侯不自主婚,使諸侯同姓者主之,故謂之公主。

賔之對也。《禮·檀弓》賔爲賔焉,主爲主焉。

《左傳·僖三十年》燭之武見秦伯曰: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註》鄭在秦之東也。

宰也,守也,宗也。《易·繫辭》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神主,宗廟立以棲神,用栗木爲之。《春秋傳》虞主用桑,練主用栗。

匰主。《周禮·春官》司巫,掌羣巫之政令,祭祀則供匰主。《註》主神所依也。匰,盛主之器。

《禮·曲禮》居不主奧。《疏》主,猶坐也。

《晉語》陽子剛而主能。《註》上也。

姓。隋主胄,明主問禮。

主父,複姓。

《正韻》陟慮切。同注。《荀子·宥坐篇》主量必平似法。《註》主,同註。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