瞥见玉钗垂艾虎

出自:清代·樊增祥《金缕曲 其三 端午书感》

拼音:[piē][jiàn,xiàn][yù][chāi][chuí][ài,yì][hǔ]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雅不时宜合。
鹿床边、冠梁倒戴,袜绫翻著。
襱襶衣裳无味客,刘尹门前谢却。
歌一曲、竹枝盐角。
莫作司空贫相语,道侬家、自有麒麟阁。
风雅事,漫依托。
南风五月薰帘箔。
遍长安、生衫小扇,又更蕉葛。
瞥见玉钗垂艾虎,点衬红榴一萼。
笑菰黍、同时解缚。
风味旧京浑不似,便新冰、脆果都非昨。
菖歜酒,试斟酌。

查看原文

注释

【瞥见】看到;一眼看见。
【玉钗】1.玉制的钗。由两股合成,燕形。 2.指美女。
【艾虎】艾虎1哺乳动物,背部棕黄色或淡黄色。昼伏夜出,捕食小动物,毛皮可制衣物。也叫地狗。 艾虎2 [àihǔ]用艾做成的像老虎的东西,旧俗端午节给儿童戴在头上,认为可以驱邪。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瞥】

瞥【午集中】【目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普蔑切《集韻》《韻會》《正韻》匹蔑切,無耳,而目不可以瞥,精於明也。《註》瞥之則見也。

《說文》目翳也。

《廣韻》普滅切,篇入聲。

《集韻》必列切,音。

普吠切,坏去聲。義同。

《集韻》必袂切,音蔽。瞖也。

叶匹昧切,音配。《馬融·廣成頌》投殳狂擊,頭陷顱碎,獸不得猭,禽不得瞥。《說文》本作瞥。《集韻》亦作覕。

【见】

見【酉集上】【見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廣韻》古甸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經電切,堅去聲。《說文》視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疏》德被天下,爲萬物所瞻覩。《書·立政》灼見三有俊心。《禮·王制》問百年者就見之。《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註》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爲義。《史記·五帝紀》舜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前漢·東方朔傳》未得省見。《註》言不爲所拔識也。

《通鑑》漢武帝元光五年,張湯、趙禹定律令,務在深文,作見知法。詳矢部知字註。

姓。出《姓苑》。

《唐韻》胡甸切《集韻》《韻會》《正韻》形甸切,于尊曰見,敵而曰見,謙敬之辭也。《史記·淮隂侯傳》情見勢屈。《師古曰》見,顯露也。

薦達也。《左傳·昭二十年》齊豹見宗魯於公孟。《註》見,薦達也。謂爲之紹介,猶論語云:從者見之也。

見在也。《史記·項羽紀》軍無見糧。《註》無見在之糧。《前漢·高五王傳》文帝封悼惠王子列侯見在者六人爲王。《集韻》俗作現。

《集韻》日朝也。《詩·小雅》見睍曰消。《箋》韓詩作曣,云:見,日出也。

《集韻》居莧切,音襇。棺衣也。《禮·雜記》實見閒,而後折入。《疏》一解云:鄭合見閒二字共爲覸,苦辯反。《集韻》或作梘。

雜也。《禮·祭義》建設朝事,燔燎羶薌,見以蕭光。《註》見當爲覸,音閒厠之閒。孔穎達云:覵,謂雜也。

【玉】

玉【午集上】【玉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獄。《說文》石之美者。玉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楊,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五音集韻》烈火燒之不熱者,眞玉也。《易·鼎卦》鼎玉鉉。《疏》正義曰:玉者,堅剛而有潤者也。

《說卦》乾爲玉爲金。《疏》爲玉爲金,取其剛之淸明也。《詩·大雅》金玉其相。《禮·聘義》君子比德於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淸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管子·侈靡篇》玉者,隂之隂也。《白虎通》玉者,象君子之德,燥不輕,溫不重,是以君子寶之。

水玉,水精也。《史記·司馬相如傳》水玉磊砢。《註》水玉,水精也。

美貌也。《公羊傳·宣十二年》是以使寡人得見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疏》言玉面者,亦美言之也。《史記·丞相世家》如冠玉耳。

珍食曰玉食。《書·洪範》惟辟玉食。《釋文》漢書云:玉食,珍食也。

時和曰玉燭。《爾雅·釋天》四時和謂之玉燭。《疏》言四時和氣,溫潤明照,故曰玉燭。

地名。《左傳·哀十二年》宋鄭之閒有地焉,曰:彌作,頃丘,玉暢,嵒,戈,鍚。《註》凡六邑。

河名。《正字通》後晉天福中,鴻臚卿張匡鄴使于闐,著行程記。言玉河在于闐城外,其源出昆山,西流一千三百里,至于闐界,疏爲三河,一白玉河,二綠玉河,三黑玉河。五六月水漲,玉隨流而至,多寡視水小大。七八月水退可取,彼人謂之撈玉。

關名。《前漢·張騫傳》酒泉列亭鄣至玉門矣。《註》玉門關在龍勒界。

星名。《後漢·郞顗傳》從西方天苑趨,左足入玉井。《註》參星下四小星爲玉井。

木名。《山海經》開明北有文玉樹。《註》五釆玉樹。

草名。《爾雅·釋草》蒙,玉女。《註》女蘿別名。

《正字通》寒玉,竹別名。亦曰綠玉。

鳥名。《前漢·司馬相如傳》鴐鵞屬玉。《郭註》屬玉似鴨而大,長頸,赤目,紫紺色。

觀名。《前漢·宣帝紀》行幸萯陽宮屬玉觀。《註》晉灼曰:屬玉,水鳥,以名觀也。又蚌名。《爾雅·釋魚·蜃小者珧註》珧,玉珧,卽小蚌。

姓。《史記·封禪書》濟南人公玉帶。《註》公玉,姓。帶,名。《風俗通》齊濬王臣有公玉冉。

愛也,成也。《詩·大雅》王欲玉女,是作大諫。《註》玉,寶愛之意。《張載·西銘》貧賤憂戚,庸玉女于成也。

《廣韻》息逐切。《集韻》息六切,音肅。《廣韻》朽玉。

琢玉工。《集韻》或作璛。

姓。《史記·封禪書公玉帶註》索隱曰:玉又音肅。《後漢·光武紀》留太守玉况爲大司徒。《註》玉,音肅,京兆人。

《廣韻》相玉切《集韻》須玉切,音粟。西戎國名。亦姓。

《五音集韻》許救切,音齅。篆玉工也。

《韻補》叶音域。《漢費鳳》體履柔和,溫其如玉,修孝友于閨門,執忠謇于王室。《易林》鈆刀攻玉,堅不可得。盡我筋力,胝繭爲疾。

叶音龠。《易林》桑華腐蠹,衣敝如絡。女工不成,絲帛爲玉。

叶音迂。《洞頌》韞產寶玉,叶含耀明珠。《說文》王象三王之連,丨其貫也。《註》徐曰:王中畫近上,王三畫均。李陽冰曰:三畫正均,如貫王也。《類篇》隸始加點,以別帝王字。《六書精蘊》帝王之王,一貫三爲義。三者,天,地,人也。中畫近上,王者法天也。珠王之王,三畫相均,象連貫形。俗書不知帝王字中畫近上之義,加點于旁以別之。

【钗】

釵【戌集上】【金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楚佳切《集韻》《韻會》初佳切,音叉。《說文》筓屬。本只作叉,此字後人所加。《玉篇》婦人岐筓也。《司馬相如·美人賦》玉釵挂臣冠。《秦嘉·與婦徐淑書》今致寶釵一雙,可耀首。《曹植·美女篇》頭上金爵釵。

金釵股,藥名。《本草綱目》李時珍曰:石斛,狀似金釵,故名。

忍冬藤,解毒。亦號金釵股。

《韻補》叶稱支切,音鴟。《繁欽·定情詩》何以慰別離,耳後玳瑁釵。

叶千古切,音楚。《毛詩·註疏》欲買赭,不謂竈下有黃土。欲買釵,不謂山中自有楛。

【垂】

垂【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是爲切,音甀。自上縋下。《易·大傳》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詩·小雅》垂帶而厲。

布也。《後漢·鄧禹傳》垂功名於竹帛。

同陲。堂之盡處近階者。《書·顧命》一人冕執戣,立于東垂。一人冕執瞿,立于西垂。《史記·袁盎傳》臣閒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邊垂。《左傳·成十三年》虔劉我邊垂。《前漢·谷永傳》方今四垂宴然。

地名。《春秋·隱八年》宋公衞侯遇于垂。《註》垂,衞地,濟隂句陽縣東北有垂亭。《宣八年》仲遂卒于垂。《註》齊地。

《集韻》馳僞切,音縋。鄉名。在縣。

《集韻》樹僞切《正韻》殊僞切,音瑞。《書·舜典》垂共工。陸德明讀。

將及也。杜甫有垂老別詩。

【艾】

艾【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五蓋切《集韻》《韻會》《正韻》牛蓋切,音礙。《玉篇》蕭也。《詩·王風》彼采艾兮。《傳》艾,所以療疾。《急就篇註》艾,一名冰臺,一名醫草。《博物志》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得火,故號冰臺。《本草註》醫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

《博雅》老也。《禮·曲禮》五十曰艾,服官政。《疏》髮蒼白,色如艾也。《揚子·方言》東齊、魯、衞之閒,凡尊老謂之艾人。《爾雅·釋詁》艾,歷也。《註》長者多更歷。

《爾雅·釋詁》艾,相也。《疏》謂相視也。

美好也。《孟子》知好色則慕少艾。

養也。《詩·小雅》保艾爾後。

止也。《左傳·哀二年》憂未艾也。《註》未絕也。

報也。《周語》樹于有禮,艾人必豐。

《史記·歷書》橫艾淹茂。《索隱》橫艾,壬也。

山名。《春秋·隱六年》公會齊侯,盟于艾。《註》泰山牟縣東南有艾山。

亭名。《水經注》甘陵故淸河直東二十里有艾亭。

姓。《通志·氏族略》春秋大夫艾孔之後。

《正韻》倪制切,音刈。芟也。《詩·周頌》奄觀銍艾。《穀梁傳·莊二十八年》一年不艾而百姓飢。《註》艾,穫也。

與乂通,治也。《前漢·郊祀志》天下艾安。

《張衡·東京賦》齊騰驤而沛艾。《註》沛艾,作姿容貌也。《五經文字》从义,訛。《集韻》或作㘷。㘷字原从。

【虎】

虎【申集中】【虍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音滸。《玉篇》惡獸也。《說文》山獸之君,从虍从儿,虎足象人也。《徐鉉註》象形。《易·乾卦》風從虎。《詩·小雅》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大戴禮》三九二十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述異記》虎千年,則牙蛻而角生。

姓。《廣韻》漢有合浦太守虎旗,其先八元伯虎之後。

州名,唐有虎州,後避太祖諱攺武州。

灘名。《水經注》夷水又東逕虎灘。

山名。《吳越春秋》吳王葬閶門外,金玉精上浮爲白虎,名虎丘。

便器名。《西京雜記》漢朝以玉爲虎子,以爲便器。

與琥通。《吳志·裴松之註》虞翻曰:僕聞虎魄不取腐芥。《六書正譌》象虎踞而回顧之形。《篇海》儿rén,古人字,虎足象人,故从人。从几,誤。《干祿字書》通作。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