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共知音辨鱼鲁

出自:明代·王汝玉《古砖篆文歌》

拼音:[qǐng][gòng,gōng][zhī,zhì][yīn][biàn][yú][lǔ]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

范阳卢君好奇古,罗网前闻用心苦。
荒岩穷泽遍探求,断画残钩总裒聚。
昔过僧宇见陶甓,上隐遗书可瞻睹。
斑痕不假琢石磨,缺角宁烦炼金补。
剥苔剜藓试研寻,浣土涤尘细摩拊。
未知纤悉无舛讹,已觉纵横合规矩。
疑从盆缶窥禹鼎,似向萑蒲获荆楛。
世远那能究源委,纹完尚可推编部。
诡形转摺龙盘拿,逸态飞腾凤骞舞。
整如康衢驾列驷,踞若高冈蹲怒虎。
气吞鄢郢练三千,价陋咸阳城十五。
蛇奔虺走莫徒誇,剑拔弩张安足数。
范模既不类臣斯,体骨未应同诅楚。
恍驾孔壁得科斗,真讶岐阳逢石鼓。
吁嗟篆法多变化,惆怅简书趋莽卤。
不知此字谁挥洒,欲与籀史争参伍。
缅想东吴称霸强,曾闻季札听韶濩。
一时文物岂无传,千古字书当有祖。
后人自合重千金,故物不宜充百堵。
拟令仆夫遂携挟,无奈主僧犹吝予。
中心往来累暮朝,缠次周流更子午。
我昨重来经旧地,卢君已殁归荒土。
壁倾僧去物幸存,水濯雨淋文不窳。
巴夷那识贵阳春,瓯骆由来贱章甫。
世无博雅同赏鉴,独发长吁为收取。
终然雄剑起丰城,毕竟明珠还合浦。
可怜卢君难复生,赖有阮咸能嗣武。
尝临沧海眺三韩,曾入青徐吊梁父。
箧里富储金石录,胸中宏辟图书府。
愿言持送归宝藏,请共知音辨鱼鲁

查看原文

注释

【知音】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以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知己朋友:你真是我的知音。
【鱼鲁】谓将鱼误写成鲁。泛指文字错讹。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请】

請【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七井切《集韻》《韻會》此靜切《正韻》七靜切,淸上聲。《說文》謁也。《廣雅》求也。《玉篇》乞也,問也。《增韻》祈也,扣也。《書·湯誥》以與爾有衆請命。《左傳·僖十年》余得請於帝矣。《禮·曲禮》請業則起,請益則起。

《王制》墓地不請。《儀禮·士昏禮》者出,請事入告。《前漢·張湯傳》造請諸公,不避寒暑。《師古註》請,謁問也。

《爾雅·釋詁》告也。《禮·昏義》納徵請期。《註》請昏姻之期日也。

《韻會》漢請室,請罪之室也。《前漢·賈誼傳》造請室而請罪耳。

《集韻》親盈切《正韻》七情切,音淸。亦謁也,祈也。

受也。

《類篇》《前漢·賈誼傳》請室,亦讀平聲。

《廣韻》疾政切《集韻》《韻會》《正韻》疾正切,情去聲。《說文》義同。

《廣韻》延請。

《正韻》漢制,春曰朝,秋曰請,如古諸侯聘禮也。《史記·吳王濞傳》使人爲秋請。《前漢·宣帝紀》時會朝請。

《韻會》朝請,漢官名。張禹首爲之。《唐書·百官志》從五品上曰朝請大夫,正七品上曰朝請郞。

《廣韻》疾盈切《集韻》慈盈切,音情。《類篇》受言也。

《韻會》禮昏義請期,徐音情。《周禮·秋官·條狼氏註》大夫受命以出,餘事莫不復請。劉音情。

《轉注古音》《史記》《禮書》請文俱盡。《註》徐廣云:古情字多假借作請,諸子中多有。《荀子·成相篇》聽之經,明其請。《註》請當爲情。聽獄之經,在明其情。

【共】

共【子集下】【八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渠用切,蛩去聲。《說文》同也。从廿卄。《徐曰》廿音入,二十共也,會意。《玉篇》同也,衆也。《廣韻》皆也。《增韻》合也,公也。《禮·王制》爵人于朝,與士共之。《史記·張釋之傳》法者,所與天下共也。

《唐韻》九容切《集韻》《韻會》居容切,音恭。《前漢·王褒傳》共惟秋法,五始之要。《註》服虔曰:共,敬也。師古曰:共,讀曰恭。

姓。《氏族略》以國爲氏。

地名。《詩·大雅》侵阮徂共。《韻會》阮國之地,在河內共城。

《集韻》古勇切《正韻》居竦切,恭上聲。《前漢·百官公卿表》垂作共工,利器用。《註》應劭曰:垂,臣名也。爲共工,理百工之事。共讀曰龔。

向也。《論語》居其所而衆星共之。

姓。《前漢·匈奴傳》太守共友。《註》師古曰:共友,太守姓名也。共讀曰龔。

《集韻》《正韻》居用切,恭去聲。《左傳·僖四年》敢不共給。《前漢·成帝紀》無共張繇役之勞。《註》師古曰:共音居用反,謂共具張設。

《律歷志》共養三德爲善。◎按,共給,共養,有平、去二音,音別義同,故《正韻》東、送二韻共供兩存之。

《正韻》忌遇切,音具。《周禮·天官·內饔》掌共羞修膴胖骨鱐,以待共膳。《註》掌共,共當爲具。

《集韻》胡公切,音洪。共池,地名。《字彙》本作卄,象兩手合持之形。今作共。

【知】

知【午集中】【矢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智平聲。《說文》詞也。从口从矢。《徐曰》知理之速,如矢之疾也。

《玉篇》識也,覺也。《增韻》喩也。《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書·臯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

漢有見知法。《史記·酷吏傳》趙禹與張湯論定諸律令,作見知法。《註》吏見知不舉劾爲故縱。

相交曰知。《左傳·昭四年》公孫明知叔孫于齊。《註》相親知也。

《昭二十八年》魏子曰:昔叔向適鄭,鬷蔑一言而善,執手遂如故知。《楚辭·九歌》樂莫樂兮新相知。

《爾雅·釋詁》匹也。《詩·檜風》樂子之無知。《註》匹也。

《廣韻》欲也。《禮·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

猶記憶也。《論語》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猶主也。《易·繫辭》乾知大始。《左傳·襄二十六年》公孫揮曰:子產其將知政矣。《魏了翁·讀書雜抄》後世官制上知字始此。

《揚子·方言》愈也。南楚病愈者,或謂之知。《黃帝素問》二刺則知。《註》上古以小便利腹中和爲知。

藥名。《日華志》預知子,取綴衣領上,遇有蠱毒,則聞其有聲。

地名。《左傳·昭二十七年》公徒敗于且知。

《集韻》《韻會》知義切。《正韻》知意切。與智同。《易·臨卦》知臨大君之宜。《荀子·修身篇》是是非非謂之知。

姓。《左傳》晉有知季,卽荀首也。別食知邑,又爲知氏。

《諡法》官人應實曰知。

【音】

音【戌集中】【音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今切,音隂。《說文》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書·舜典》八音克諧。《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疏》方謂文章,聲旣變轉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謂之音。音則今之歌曲也。《周禮·春官·大師》以六律爲之音。《疏》以大師吹律爲聲,又使其人作聲而合之,聽人聲與律呂之聲合,謂之爲音。《詩序》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疏》此言聲成文謂之音,則聲與音別。樂記註:雜比曰音,單出曰聲。記又曰: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則聲音樂三者不同,以聲變乃成音,音和乃成樂,故別爲三名。對文則別,散則可以通。季札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公羊傳曰:十一而稅頌聲作,聲卽音也。下云治世之音,音卽樂也。是聲與音樂各得相通也。

《易·中孚》翰音登于天。《禮·曲禮》雞曰翰音。

姓。見《姓苑》。

《正韻》於禁切。與䕃通。《左傳·文十七年》鹿死不擇音。《杜預註》音,所茠䕃之處。古字借用。○按註借用,是古字聲同,皆相假借,且釋文作於鳴反,不作去聲讀,正韻非。

【辨】

辨【酉集下】【辛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9画

《集韻》《韻會》皮莧切《正韻》備莧切,音辯。《說文》判也。《廣韻》別也。《易·乾卦》問以辨之。《禮·學記》離經辨志。《註》辨,謂考問得其定也。《周禮·天官》弊羣吏之治,六曰廉辨。《註》辨,謂辨然于事分明,無有疑惑也。

《韻會》牀䏶足笫閒也。《易·剝卦》剝牀以辨。《疏》牀足之上,牀身之下,分辨處也。《程傳》牀之幹也。

變也。《楚辭·九辨註》辨者,變也。謂道德以變說君也。

井地之數也。《禮·王制·註》京陵之地,九夫爲辨,九辨而當一井。

姓。

《集韻》見切,音徧。與徧通。帀也。《史記·禮書》萬民和喜,瑞應辨至。《註》同徧。

《廣韻》苻蹇切《集韻》《韻會》平免切《正韻》婢免切,辯上聲。義同。

《集韻》邦免切,鞭上聲。義同。

與貶通。《禮·玉藻》立容辨降,不傾側柔媚也。

《廣韻》普麪切《集韻》《正韻》匹見切,音片。革中斷也。《爾雅·釋器》革中絕謂之辨,革中辨謂之韏。《註》革中斷之名辨,復中分其辨名韏。《集韻》作㸤。

【鱼】

魚【亥集中】【魚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註》魚無足翼。《史記·周本紀》白魚躍入王舟中。《註》馬融曰:魚者介鱗之物,兵象也。

蠹魚,亦名衣魚,本草生,久藏衣帛及書紙中。

《詩·小雅》象弭魚服。《傳》魚服,魚皮。《陸璣疏》魚服,魚獸之皮也。似猪,東海有之。一名魚貍,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純靑,今以爲弓鞬步叉者也。

《唐書·車服志》初罷龜袋,復給以魚。《遼史·興宗記》試進士於廷,賜馮立等緋衣銀魚。《金史·輿服志》親王佩玉魚,一品至四品佩金魚,以下佩銀魚。

《左傳·閔二年》歸夫人魚軒。《註》以魚皮爲飾。

馬名。《爾雅·釋畜》二目白,魚。《註》似魚目也。《詩·魯頌》有驔有魚。

地名。《左傳·僖二年》齊寺人貂漏師于多魚。

《文十六年》惟裨儵魚,人實逐之。《註》魚,魚復縣,今巴東永安縣。

《晉語》夷鼓,彤魚氏之甥也。《註》彤魚,國名。

姓。《左傳·成十五年》魚石爲左師。《史記·秦本紀》秦之先爲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爲姓,有修魚氏。

與吾同。《列子·黃帝篇》姬,魚語女。《註》姬讀居,魚讀吾。

叶魚羈切,音宜。《徐幹·七喩》大宛之犧,三江之魚。雲鶬水鵠,禽蹯豹胎。胎音怡。

叶語鳩切,音牛。《庾闡詩》煉形去人俗,飄忽乗雲遊。暫憩扶桑隂,忽見東岳魚。

【鲁】

魯【亥集中】【魚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音虜。《說文》鈍詞也。《論語》參也魯。《何晏註》魯,鈍也。曾子性遲鈍。

國名。《詩·魯頌譜》魯者,少昊摯之墟也。《前漢·地理志》周興,以少昊之虛曲阜封周公子伯禽爲魯侯,以爲周公主。《釋名》魯,魯鈍也。國多山水,民性樸魯也。

姓。《廣韻》伯禽之後,以國爲姓,出扶風。

複姓有魯步氏。

《集韻》旅,古作魯。註詳方部六畫。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