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见万松山月堕

出自:明代·王汝玉《题凤山书屋》

拼音:[pín,bīn][jiàn,xiàn][wàn,mò][sōng][shān][yuè][duò,huī]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吴山往事浮云去,山势犹传凤栖处。
东风不锁玉楼春,花落当时后庭树。
美人家住凤山坳,雪卷横江万顷潮。
云气阴连三岛近,海门晴拔两峰高。
疏帘展卷清朝坐,曲几篝灯宵未卧。
凤飞千仞不归来,频见万松山月堕
九苞览德今朝天,美人追随青云边。
黄旗紫盖葱茏起,彩章五色同翩翩。
置身阿阁依霄汉,珠树璚花互辉焕。
亲听箫韶奏九成,嗈嗈声在瑶台畔。
应思高卧凤山云,水影林光几度新。
野鸟独怜山寂寞,一声啼断翠华春。
别来书舍浑如旧,芳草间花自增秀。
已闻名誉重穿杨,未许思家问垂柳。
风流白晰方青年,骏马金羁被锦鞯。
丹凤城中朝谒下,何人不羡玉堂仙。
况尝远作乘轺使,西北山川归揽辔。
未誇天上泛灵槎,尽入胸中作奇气。
忆余少觅钱塘游,月中折桂西风秋。
可怜与子未相识,不向凤山寻少留。
老来遇子芙蓉阙,屈指流光十馀阅。
琐闱应制午阴移,紫禁候朝清漏彻。
同侍銮舆幸辟雍,千官珂佩如云从。
退归一望春无限,满袖天香紫陌风。
讲筵初设绅缨列,延阁编书萃才杰。
就中我最知子深,楚楚真雏产丹穴。
西蜀徒称庞士元,河东不用推三绝。
丝绳玉缸春酒香,几回共醉黄金觞。
华筵错落罗绮食,星河银烛交荧煌。
后予簪笔承华侍,子录勋绩书旂常。
玉墀同簉鹓鹭序,东阁西清严禁籞。
此际终朝迹稍疏,每逢休暇多相与。
我今为子歌凤山,兴落书窗绿萝雨。
剑花出匣秋莲开,看子爽迈非凡才。
育成羽仪备炳蔚,当年本自岐山来。
明堂大启临泰阶,圣人端拱万国怀。
衔书呈祥将属谁,凤山旧舍何有哉。

查看原文

字义

【频】

頻【戌集下】【頁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音顰。《玉篇》急也。《廣雅》比也。《詩·大雅》國步斯頻。《傳》頻,急也。《箋》頻猶比也。國家之政,行此禍害比比然。

姓。《風俗通》漢有酒泉太守頻暢。

《說文》水厓。《徐鉉曰》今俗別作水濵,非是。《詩·大雅》池之竭矣,不云自頻。《傳》頻,厓也。《箋》頻,當作濵。

與顰同。《易·復卦》頻復厲无咎。《註》謂頻蹙之貌。

果名。《前漢·司馬相如·上林賦》仁頻,幷閭。《註》仁頻,賔榔也。頻或作賔。

【见】

見【酉集上】【見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廣韻》古甸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經電切,堅去聲。《說文》視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疏》德被天下,爲萬物所瞻覩。《書·立政》灼見三有俊心。《禮·王制》問百年者就見之。《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註》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爲義。《史記·五帝紀》舜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前漢·東方朔傳》未得省見。《註》言不爲所拔識也。

《通鑑》漢武帝元光五年,張湯、趙禹定律令,務在深文,作見知法。詳矢部知字註。

姓。出《姓苑》。

《唐韻》胡甸切《集韻》《韻會》《正韻》形甸切,于尊曰見,敵而曰見,謙敬之辭也。《史記·淮隂侯傳》情見勢屈。《師古曰》見,顯露也。

薦達也。《左傳·昭二十年》齊豹見宗魯於公孟。《註》見,薦達也。謂爲之紹介,猶論語云:從者見之也。

見在也。《史記·項羽紀》軍無見糧。《註》無見在之糧。《前漢·高五王傳》文帝封悼惠王子列侯見在者六人爲王。《集韻》俗作現。

《集韻》日朝也。《詩·小雅》見睍曰消。《箋》韓詩作曣,云:見,日出也。

《集韻》居莧切,音襇。棺衣也。《禮·雜記》實見閒,而後折入。《疏》一解云:鄭合見閒二字共爲覸,苦辯反。《集韻》或作梘。

雜也。《禮·祭義》建設朝事,燔燎羶薌,見以蕭光。《註》見當爲覸,音閒厠之閒。孔穎達云:覵,謂雜也。

【万】

万【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2画

《廣韻》《集韻》《韻會》同萬。

三字姓。西魏有柱國万紐于謹。

《廣韻》莫北切《集韻》密北切。万俟,複姓。俟音其,今讀木其。北齊特進万俟普。(萬)〔古文〕㸘《唐韻》無販切,音蔓。《說文》蟲也。《埤雅》蜂一名萬。蓋蜂類衆多,動以萬計。

數名。《易·乾象》萬國咸寧。《前漢·律歷志》紀于一,協于十,長于百,大于千,衍于萬。

舞名。《詩·邶風》方將萬舞。《疏》萬者,舞之總名。《大戴禮·夏小正》萬也者,干戚舞也。《韻會》湯武以萬人得天下,故干舞稱萬舞。

州名。《寰宇記》漢巴東郡,後唐貞觀曰萬州。

姓。《通志·氏族略》萬氏,孟子門人萬章。

《韻補》入銑韻。《白居易·寄元九詩》憐君爲謫吏,窮薄家貧褊。三寄衣食資,數盈二十萬。《六書正譌》或省作万,非。

【松】

松【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㮤梥庺《唐韻》詳容切《集韻》思恭切《正韻》息中切,音淞。木也。《字說》松,百木之長,猶公,故字从公。《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史記·龜筴傳》千歲之松,上有兔絲,下有茯苓。《摭遺》吳鄧夫人傷臉,以琥珀屑滅痕。《註》琥珀,松脂入地千年所化。

甘松,香草名。《廣志》細葉,蔓生,可合諸香。

長松。《本草》一名仙茆,能治風。

州名。《韻會》本河關之西南羌也,唐置松州。

江名。松江,《禹貢》三江之一。或作淞。

【山】

山【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起之形。《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書·禹貢》奠高山大川。《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

《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靑州齊魯之地也。見《讀山海經語》。

連山,古易名。《周禮·春官》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註》似山之出內氣也。

姓。古烈山氏之後。

公山,複姓。

《集韻》《韻會》所旃切,音仙《詩·小雅》幽幽南山。叶上干,干音堅。

《孔子·丘陵歌》喟然迴慮,題彼泰山。鬱確其高,梁甫迴連。○按山在刪韻,古轉聲寒刪先通,則非止叶音矣。

叶疏臻切,音甡。《班固·東都賦》吐燄生風,欱野歕山。叶下振。《正字通》本部與土阜石三部通者,互見。

【月】

月【辰集上】【月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魚厥切,音軏。《說文》闕也。太隂之精。《釋名》月,缺也,滿則缺也。《易·繫辭》隂陽之義配日月。《禮·祭義》月生於西。《公羊傳·莊二十五年註》月者,土地之精。《史記·天官書註》月者,隂精之宗。《淮南子·天文訓》水氣之精者爲月。

《書·堯典》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傳》一歲十二月,月三十日,三歲則置閏焉。

《洪範》二曰月。《傳》所以紀一月。《疏》從朔至晦,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禮·禮運》月以爲量。《註》天之運行,每三十日爲一月。

姓。金月彥明首建孔子廟,明洪武中有月輝、月文憲。

外國名。《前漢·霍去病傳》遂臻小月氏。

《韻補》叶危睡切。《曹植·七啓》世有聖宰,翼帝霸世。同量乾坤,等曜日月。

叶魚橘切。《黃庭經》洞房靈象斗日月,父曰泥丸母雌一,三光煥照入子室。《類篇》唐武后作囝。《正字通》肉字偏旁之文本作肉。石經改作月,中二畫連左右,與日月之月異。今俗作月以別之。月中从冫,不从二作。

【堕】

墮【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12画

《廣韻》徒果切《集韻》《韻會》《正韻》吐火切。。毀也。《說文》作隓。敗城旣曰隓。亦作隓。《春秋》墮郈,墮郕,墮費。《賈誼·過秦論》墮名城。《史記·高祖紀》士卒墮指。

釋氏團墮,言食墮在缽中也。梵言儐茶波。一曰濵茶夜。華言團,團者食團,謂行乞食也。

與惰通。《禮·月令》季秋行春令,民氣解墮。《韓非子·五蠹篇》侈而墮者貧。《史記·司馬相如傳》不敢怠墮。《註》墮,同惰。

《廣韻》許規切《集韻》《韻會》翾規切,音孈。義同。

《廣韻》他果切,音垛。倭墮,髻也。

叶丑呂切,音楮。《韓愈·元和聖德詩》衆樂驚作,轟豗融冶。紫燄噓呵,高靈下墮。冶音與。

,同隓。同墮。《史記·高祖紀》漢王急推墮二子。《賈誼傳》梁王墮馬。墮字原从阜,不从隋作。

相关诗句
凤山旧舍何有哉 衔书呈祥将属谁 圣人端拱万国怀 明堂大启临泰阶 当年本自岐山来 育成羽仪备炳蔚 看子爽迈非凡才 剑花出匣秋莲开 兴落书窗绿萝雨 我今为子歌凤山 每逢休暇多相与 此际终朝迹稍疏 东阁西清严禁籞 玉墀同簉鹓鹭序 子录勋绩书旂常 后予簪笔承华侍 星河银烛交荧煌 华筵错落罗绮食 几回共醉黄金觞 丝绳玉缸春酒香 河东不用推三绝 西蜀徒称庞士元 楚楚真雏产丹穴 就中我最知子深 延阁编书萃才杰 讲筵初设绅缨列 满袖天香紫陌风 退归一望春无限 千官珂佩如云从 同侍銮舆幸辟雍 紫禁候朝清漏彻 琐闱应制午阴移 屈指流光十馀阅 老来遇子芙蓉阙 不向凤山寻少留 可怜与子未相识 月中折桂西风秋 忆余少觅钱塘游 尽入胸中作奇气 未誇天上泛灵槎 西北山川归揽辔 况尝远作乘轺使 何人不羡玉堂仙 丹凤城中朝谒下 骏马金羁被锦鞯 风流白晰方青年 未许思家问垂柳 已闻名誉重穿杨 芳草间花自增秀 别来书舍浑如旧 一声啼断翠华春 野鸟独怜山寂寞 水影林光几度新 应思高卧凤山云 嗈嗈声在瑶台畔 亲听箫韶奏九成 珠树璚花互辉焕 置身阿阁依霄汉 彩章五色同翩翩 黄旗紫盖葱茏起 美人追随青云边 九苞览德今朝天 频见万松山月堕 凤飞千仞不归来 曲几篝灯宵未卧 疏帘展卷清朝坐 海门晴拔两峰高 云气阴连三岛近 雪卷横江万顷潮 美人家住凤山坳 花落当时后庭树 东风不锁玉楼春 山势犹传凤栖处 吴山往事浮云去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