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书对藜藿

出自:宋代·王庭圭《送刘熙载赴省试》

拼音:[shī][shū][duì][lí][huò]

平仄:平平仄平仄

江南山欲穷,地与荆楚错。
君生于其间,秀气郁磅礴。
文章变骫骳,声名久渹硞。
至于吐言谈,风味亦不恶。
如何生寒窘,诗书对藜藿
天网罗英材,搜猎遍丛薄。
君材万人敌,百鸟避一鹗。
忽从布袖中,盈编出新作。
奇怪惊我前,雷电杂风雹。
行当试殿陛,宏文要追琢。
同游三数公,词艺俱赡博。
上方集多士,谋欲取京洛。
径须陈治安,端不谈冗龊。
致身青云上,去天才一握。
早寄山中人,庶以慰寂寞。

查看原文

注释

【诗书】1.《诗经》和《尚书》。 2.泛指书籍。 3.诗作和书法。 4.诗作和书信。
【藜藿】〈书〉藜和藿,指粗劣的饭菜。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诗】

詩【酉集上】【言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始平聲。《說文》志也。《釋名》之也,志之所之也。《書·舜典》詩言志。《傳》心之所之謂之志。心有所之,必形于言,故曰詩言志。《詩·國風·關雎序》在心爲志,發言爲詩。《前漢·藝文志》誦其言,謂之詩。《舊唐書·經籍志》詩以紀興衰誦歡。

六詩。《周禮·春官·大師》敎六詩。《疏》按詩上下惟有風雅頌是詩之名也。三者之中有比賦興,故總謂之六詩。《鄭康成·六藝論》詩,絃歌諷諭之聲也。朱子曰:風雅頌,聲樂部分之名。賦比興,則所以制作風雅頌之體也。

樂章也。《荀子·勸學篇》詩者,中聲之所止也。《註》詩謂樂章,所以節聲音,至乎中而止,不使流淫也。

《類篇》承也,持也。《禮·內則》國君世子生三日,卜士負之,吉者宿齊,朝服寢門外,詩負之。《註》詩之言承也。《疏》《詩含神霧》云:詩者,持也。以手維持,則承奉之義,謂以手承下而抱負之。

姓。《後漢·南蠻傳》詩索,交阯朱䳒人。

《字彙補》讀作誅。《荀子·王制篇》修憲令,審詩商。《註》詩商,當爲誅賞。《樂論篇》作審誅賞。

【书】

書【辰集上】【曰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傷魚切《集韻》《韻會》《正韻》商居切,,著也。从聿从者。隷省作書。《易·繫辭》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註》書契,所以決斷萬事也。《周禮·地官·大司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註》書,六書之品。

《地官·保氏》乃敎之六藝,五曰六書。《註》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許愼·說文序》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

書有六體。《前漢·藝文志》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隷書、繆篆、蟲書。

《說文》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隷書。

《尙書序疏》諸經史因物立名,物有本形,形從事著,聖賢闡敎,事顯於言,言愜羣心,書而示法,旣書有法,因號曰書。故百氏六經總曰書也。《史記·禮書註》書者,五經六籍總名也。《釋名》書,庶也。紀庶物也。

《詩·小雅》畏此書。

《周禮·天官·司書註》主計會之簿書。

《左傳·昭六年》鄭人鑄書於鼎。

《左傳·昭六年》叔向使詒子產書。○按卽書牘也。

《前漢·董仲舒傳》對亡應書者。《註》書,謂詔書也。

官名。《前漢·成帝紀》初置尙書,員五人。

《百官公卿表》中書謁者。

【对】

對【寅集上】【寸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1画

《唐韻》都隊切《集韻》《韻會》《正韻》都內切,。《爾雅·釋言》對,遂也。《疏》遂者,因事之辭。《廣韻》答也。《增韻》揚也。《詩·大雅》以對于天下。《註》答天下仰望之心也。《書·說命》敢對揚天子之休命。

《禮·曲禮》侍坐於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又》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註》離席對也。

次對,轉對。《王球貽謀錄》唐百官入閤,有待制次對官。後唐天成中,廢待制次對官,五日一次,內殿百官轉對。

當也,配也。《詩·大雅》帝作邦作對。《註》言擇其可當此國者而君之也。

對簿。《史記·李將軍傳》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

敵也。《吳陸遜曰》劉備今在境界,此疆對也。

凡物峙曰對。《杜甫·萬丈潭詩》山危一徑盡,岸絕兩壁對。

【藜】

藜【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21画部外筆画:15画

《唐韻》郞奚切,音犂。蒿類。《禮·月令》藜莠蓬蒿興。《前漢·司馬遷傳》墨者,糲粱之食,藜藿之羹。《註》藜草似蓬。《爾雅翼》藜,莖葉似王芻,兗州蒸爲茹,又可爲杖。《晉書·山濤傳》文帝以濤母老,贈藜杖一枝。

《揚雄·甘泉賦》配藜四施。《註》配藜,披離也。

懸藜,玉名。《史記·范睢傳》梁有懸藜。

【藿】

藿【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22画部外筆画:16画

《唐韻》虛郭切,音霍。《說文》作,尗之少也。《詩·小雅》皎皎白駒,食我場藿。《儀禮·公食大夫禮》牛藿。《註》藿,豆葉。

《爾雅·釋草》蔨,鹿藿。《註》今鹿豆也。

香草。《左思·吳都賦》草則藿蒳豆蔻。《註》異物志曰:藿香,交阯有之。

《洞冥記》釣影山,去昭河三萬里,丹藿生於影中,葉浮水上。

《集韻》選委切,音髓。草木花敷貌。通作靃。《楚辭·招隱》靑莎雜樹兮,薠草霍靡。亦作靡。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