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塘三峡相与侔

出自:明代·祁顺《建水纪行》

拼音:[qú,jù][táng][sān][xiá][xiāng,xiàng][yǔ,yù,yú][móu]

平仄:平平平平平平平

八闽疆界居南陬,峰峦崒嵂江悠悠。
渊源发自高山头,一泻千里无停休。
建宁剑浦控上游,旁通邵武连汀州。
谁遣乱石欺中流,巉岩突兀妨行舟。
纵横列笋簴,锋锐排戈矛。
形势万状难穷搜,雷霆怒吼风雨愁。
张滩菡萏险之尤,瞿塘三峡相与侔
篙师一失手,便有沉溺忧,终古似与行人雠。
我欲役河伯,呼阳侯,力移此石归山丘。
要使江水平如沟,舟行无患千万秋。

查看原文

注释

【瞿塘】见"瞿唐峡"。
【三峡】1.四川﹑湖北两省境内,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 2.广东省北江自英德至清远间的中宿峡﹑大庙峡﹑浈阳峡的合称。见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三峡》。
【相与】1.偕同;一起:卒相与欢|疑义相与析。 2.相互:相与悖谬|相与恐惧讹言。 3.相处;交往:相与甚厚。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瞿】

瞿【午集中】【目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3画

《唐韻》九遇切《集韻》《韻會》俱遇切,音句。《說文》鷹隼之視也。《徐曰》驚視貌,會意。

《禽經》雀以猜瞿視也。《埤雅》雀俯而啄,仰而四顧,所謂瞿也。

《廣韻》視貌。《集韻》心驚貌。《禮·檀弓》曾子聞之瞿然。

《雜記》見似目瞿,聞名心瞿。《註》瞿然驚變也。

瞿瞿,驚遽不審貌。《禮·玉藻》視容瞿瞿。

瞪視貌。《荀子·非十二子篇》學者之嵬瞿瞿然。

無守貌。《詩·齊風》狂夫瞿瞿。《註》謂精神不立,志無所守。

《爾雅·釋訓》儉也。《詩·唐風》良士瞿瞿。《疏》李巡曰:良士顧禮節之儉也。

《唐韻》其俱切《集韻》《韻會》權俱切,音衢。義同。

騤瞿,走貌。《張衡·西京賦》百禽㥄遽,騤瞿奔觸。

句瞿,斗也。《山海經》陽山有獸,其頸如斗也。

鳥名。《山海經》禱過山,鳥名瞿,如其鳴自號也。

山名。《山海經》瞿父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灘名。《寰宇記》瞿塘在州東一里,古西陵峽也。

人名。《竹書紀年》殷武乙,名瞿。

姓。漢有漢南太守瞿茂。

複姓。《前漢·儒林傳》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註》商瞿,姓也。《遼史·禮志》西域淨梵王子姓瞿曇氏。

與戵通。《書·顧命》一人冕執瞿。《註》戟屬。

與衢通。《韓詩外傳》直曰車前,瞿曰芣苢,蓋生於兩旁謂之瞿。《丹鉛錄》楚辭天問,靡萍九衢。衢,本作瞿。

與蘧通。《爾雅·釋草》大菊,蘧麥。《註》卽瞿麥,藥草也。《集韻》亦作。

《集韻》衢遇切《正韻》忌遇切,衢去聲。與懼通。恐也。《禮·檀弓》瞿然失席。《註》瞿,本又作懼。《前漢·東方朔傳》吳王懼然易容。

《集韻》訖力切,音亟。瞿瞿,居喪視不審貌。《禮·檀弓》瞿瞿如有求而弗得。徐邈讀。

【塘】

塘【丑集中】【土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也。築土遏水曰塘。《吳越春秋》夫差姑蘇臺東,丹湖萬頃,內有金銀塘。

《錢塘志》曹華信立防海塘,募致土石一斛與錢一千,來者如雲。乃曰:不復需土。皆棄而去。塘成,因名錢塘。

瞿塘,在夔州東。《方輿勝覽》瞿塘,古西陵峽,乃三峽之門。《杜甫詩》衆水會培萬,瞿塘第一門。通作唐。

【三】

三【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

《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

《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

《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

《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

姓。明三成志。

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

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三思而後行。

本作參。《博雅》參,三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參分其股圍。《前漢·與三同。

《韻補》叶疏簪切,音森。《詩·召南》摽有梅,其實三兮。下叶今。叁。

【峡】

峽【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7画

《廣韻》侯夾切《集韻》《韻會》轄夾切《正韻》胡夾切,音洽。《廣韻》巫峽,山名。蜀楚之交,山有三峽。《左思·蜀都賦》經三峽之崢嶸。《註》三峽在巴東永安縣,謂西陵峽,歸鄕峽,巫峽也。《盛弘之荆州記》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無斷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非亭午不見日月。

州名。秦將白起攻楚,燒夷陵,卽其地。魏武於此置臨江郡。後魏爲拓州,取開拓之義。周以其居三峽之口,因曰峽州。

山峭夾水,亦曰峽。見前岬字註。《集韻》本作陜。或作陿。

【相】

相【午集中】【目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正韻》息良切《集韻》《韻會》思將切,音襄。《說文》省視也。

《廣韻》共也。《正韻》交相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公羊傳·桓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註》胥,相也。相與胥音別義通。

質也。《詩·大雅》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相思,木名。《左思·吳都賦》相思之樹。《註》大樹也。東冶有之。

《唐韻》《正韻》息亮切,襄去聲。《爾雅·釋詁》視也。《左傳·隱十一年》相時而動。

《集韻》助也。《易·泰卦》輔相天地之宜。《書·立政》用勱相我國家。

《爾雅·釋詁》導也。

勴也。《註》謂贊勉。《疏》鄉飲酒云:相者,一人敎導,卽贊勉也。

《增韻》。

《廣韻》扶也。《禮·禮器》樂有相步。《註》扶工也。

《小爾雅》治也。《左傳·昭九年》水屬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註》楚之先祝融,主治火事。

選擇也。《周禮·春官·簭人》上春相簭。《註》謂更選擇其蓍也。

送杵聲。《禮·曲禮》鄰有喪,舂不相。《註》相者,聲以相助,歌以助舂,猶引重者呼邪許也。

相術。《左傳·文元年》內史叔服能相人。

月名。《爾雅·釋天》七月爲相。

官名。《呂覽》相者,百官之長也。《古三墳》伏犧氏上相共工,下相皇桓。《前漢·百官公卿表》相國,丞相,皆秦官。

計相。《史記·張丞相傳》張蒼遷爲計相。《註》專主計籍。

內相。《唐書·陸贄傳》贄爲翰林時,號內相。

家相。《禮·曲禮》士不名家相。《註》主知家務者。

《周禮·春官》有馮相氏。《夏官》有方相氏。

樂器。《禮·樂記》治亂以相。《註》相卽拊也。亦以節樂,以韋爲表,裝之以穅。穅,一名相,因以名焉。

星名。《石申星經》相星在北極斗南。

江神,名奇相。見《博雅》。

太史祥風,以占吉凶。《古今注》作伺風鳥,夏禹所作也。

藥名。《本草綱目》相,麻黃別名。相鳥,馬蘭別名。

地名。《商書序》河稟甲居相。《註》在河北。令魏郡有相縣。

州名。後魏置相州,唐曰鄴都。

姓。《後漢·南蠻傳》武落鐘離山出四姓,一曰相氏。《後秦》相雲。《北齊》相願。

相里,務相,空相,熊相,倚相,京相,沂相,俱複姓。

《字彙補》音禳。《禮·祭法》相近於坎壇,祭寒暑也。《註》相近當爲禳祈,王肅又作祖迎。

叶思必切,音悉。《杜甫·漫興絕句》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陸游詩話》白樂天用相字,多作思必切,如爲問長安月,如何不相離是也。此詩相欺,亦當讀入聲。《說文》易緯文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故从目从木。《正字通》相,俗作爲二,非。

【与】

与【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廣韻》《集韻》《正韻》音予。《說文》黨與也。《戰國策》是君以合齊與强楚。《註》與,黨與也。《管子·八觀篇》請謁得于上,則黨與成于下。

《廣韻》善也。《禮·禮運》諸侯以禮相與。

《增韻》及也。《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許也,從也。《論語》吾與點也。《管子·形勢解》鬼神助之,天地與之。

待也。《論語》歲不我與。

《博雅》如也。《前漢·韓信傳》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註》師古曰:與,如也。《司馬相如·子虛賦》楚王之獵,孰與寡人。

施予也。《禮·曲禮》與人者,不問其所欲。《周禮·春官·大卜》以邦事作龜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與。《註》與,謂予人物也。

助也。《戰國策》吾將深入吳軍,若扑一人,若捽一人,以與大心者也。《註》與,猶助也。

類也。《周語》夫禮之立,成者爲飫,昭明大節而已,少曲與焉。《註》與,類也,威儀少比類也。

以也。《詩·召南》之子歸,不我與。《朱註》與,猶以也,以謂挾己而偕行也。

和也。《戰國策》內猶亂,與猶和也。

用也。《詩·唐風》人之爲言,苟亦無與。《傳》無與,弗用也。

數也。《禮·曲禮》生與來日。《註》與,猶數也。

語辭。《禮·表記》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

容與,閑適貌。《莊子·人閒世》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註》以求從容自放,而遂其侈心也。《史記·司馬相如傳》楚王乃弭節,裴回翱翔容與。《註》索隱曰:言自得。

《正字通》大與,官名,主爵祿之官。

不與,國名。《山海經》有不與之國,烈姓黍食。

姓。

《廣韻》羊洳切《集韻》《韻會》《正韻》羊茹切,音豫。參與也。《正韻》干也。《中庸》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周禮·冬官考工記》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

縣名。《史記·曹相國世家》參以中涓從,將擊胡陵方與。《註》索隱曰:地理志,二縣皆屬山陽。正義曰:與,音預。

《正字通》疑慮未決也。通作豫。《前漢·昌邑王傳》楊敞猶與無決。

《陳湯傳》士卒猶與。通作豫。

《集韻》《韻會》羊諸切《正韻》雲俱切,音余。語辭。《論語》其爲仁之本與。《禮·檀弓》曾子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疏》微,無也。與,語助。

《詩·小雅》我黍與與,我稷翼翼。《箋》與與,翼翼,蕃廡貌。

《論語》與與如也。《註》威儀中適貌。

舒也。《前漢·禮樂志》朱明盛長,旉與萬物。《註》師古曰:敷與,言開舒也。與,弋於反。

人名。《書·舜典》垂拜稽首,讓于殳斨暨伯與。《傳》殳斨,伯與,二臣名。《釋文》與,音餘。

山名。同輿。《山海經》敦與之山。《註》按名勝志作敦輿山。《又》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註》與或作輿。

《集韻》倚亥切,音欸。与也。◎按說文与訓賜予也,一勺爲与。與訓黨與也。今俗與字通作与。

【侔】

侔【子集中】【人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莫浮切《集韻》《韻會》迷浮切《正韻》莫侯切,音謀。《說文》齊等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疏數必侔。《註》侔猶均也。《又》凡爲輪,行澤者欲杼,行山者欲侔。《註》侔,上下等也。

《莊子·大宗師》畸於人而侔於天。

《揚子·方言》侔,莫强也。北燕之外郊言努力謂之侔莫。

與蟊蛑》又叶蒙晡切,音模。《權德輿幾銘》冲用爲工,方寸爲鑪。周行不殆,造物不侔。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