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米颠只拜石

出自:近现代·冯其庸《黄山歌》

拼音:[yì][xī][mǐ][diān][zhī,zhǐ][bài][shí,dàn]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我梦黄山五十年,黄山梦我亦当然。
画图几识春风面,文字曾参笔底禅。
我昔曾见梅瞿山,遗貌取神弃俗眼。
嶙峋突兀清到骨,秀出天外两峰间。
古松蟠屈如卧龙,欲待云雨飞上天。
此老精神元不死,妙笔长留后人参。
又有山僧名石涛,元气淋漓笔如椽。
纵横捭阖不可挡,变幻莫测如云烟。
我昔见其山水幛,悬之壁间气森然。
此画至今不能忘,闭目如对山人颜。
又复见其汤池图,吟诗欲上莲峰巅。
此翁一去五百载,巨名长令后人怜。
近代画黄欲数谁,举世皆知黄黄山。
宾老用笔如锥沙,瘦硬干枯透纸背。
墨色黝然深且秀,此境得之晨夕间。
世人看山取皮毛,欲赏黄画难更难。
岂知山灵现神处,正在雨后夕照清风明月间。
虹叟看山九十载,得此真意诚难哉。
可惜世人都不识,令人千载发浩叹。
当今画黄谁第一,毗陵老人刘海粟。
九上黄山气如虹,巨笔扫出天都峰。
泼墨泼彩皆随意,笔墨已同造化工。
最难风雨雷电日,此老竟在最高峰。
铺纸挥毫和雨点,烟云飞入画图中。
忽见虬龙欲腾去,却是海老走笔泼墨所画之古松。
我对此老钦且佩,纵横今古无与对。
千年育秀谁之功,自是黄山七十二奇峰。
我今游黄第五回,冒雨直上鲫鱼背。
天公怜我痴且顽,顿开笑颜扫阴霾。
莲峰露出半面妆,耕耘、玉屏肃相待。
四顾茫茫皆云海,忽然身在飘渺间。
次日复登莲花峰,极目欲尽东海东。
苍山万重皆锦绣,青天削出瘦芙蓉。
游山归过桃源亭,忽逢海翁作烟云。
清风故人不期遇,相视而笑莫逆心。
海翁命我题新图,挥毫我亦胆气粗。
题罢掷笔仰天笑,世间痴人翁与我。
千载此会难再得,惟恐天风海雨吹去无踪迹。
归来濡墨不暇思,走笔吟此黄山诗。
忆昔米颠只拜石,我与海老却拜山。
愿乞海翁如椽笔,画取双痴拜山图,留此惊世骇俗之奇迹。

查看原文

注释

【米颠】北宋书画家米芾的别号。米芾字元章,以其行止违世脱俗,倜傥不羁,人称"米颠"。
【拜石】1.拜受俸禄。 2.宋米芾擅书画,知无为军时,州治有巨石甚奇。芾见之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遂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世称"米颠拜石"。事见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参阅宋费衮《梁溪漫志.米元章拜石》﹑《宋史.文苑传六.米芾》。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忆】

憶【卯集上】【心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3画

《廣韻》於力切《集韻》《韻會》乙力切《正韻》伊昔切,音抑。念也,思也,記也。《古詩》下有長相憶。《增韻》古作意,誤。

【昔】

昔【辰集上】【日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思積切,音惜。《說文》作㫺。乾肉也。从殘肉,日以晞之。與俎同意。《類篇》隷作昔。《五經文字》後人以爲古昔字。《易•說卦》昔者,聖人之作《易》也。《疏》據今而稱上世,謂之昔者也。《詩•商頌》自古在昔,先民有作。《禮•曲禮》必則古昔稱先王。

《詩•陳風》誰昔然矣。《傳》昔,久也。《疏》昔是久遠之事。

《禮•檀弓》予疇昔之夜。《註》猶前也。

《博雅》昔,夜也。《左傳•哀四年》爲一昔之期。《莊子•天運篇》則通昔不寐矣。

姓。《廣韻》漢有烏傷令昔登。

《集韻》倉各切,音錯。觕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老牛之角紾而昔。《註》昔讀爲交錯之錯,謂牛角觕理錯也。

《韻補》叶息約切。《左思•詠史詩》當其未遇時,憂在塡溝壑。英雄有迍邅,由來自古昔。

【米】

米【未集上】【米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0画

《廣韻》《正韻》莫禮切《集韻》《韻會》母禮切,八,侍御七。《周禮·地官》舍人掌米粟之出入。《註》九穀六米。《疏》九穀六米者,九穀之中,黍、稷、稻、粱、苽、大豆六者皆有米,麻與小豆、小麥三者無米,故云九穀六米。

姓。唐有米嘉榮。

學名。《禮·明堂位》米廩,有虞氏之庠也。

《本草》蛇牀,一名蛇米。《廣東新語》薏苡,一名米,亦曰薏珠子。

《日本土風記》倭國十二支之巳曰米。

【颠】

顛【戌集下】【頁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0画

《正字通》俗顚字。

【只】

只【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2画

《唐韻》《正韻》諸氏切《集韻》《韻會》掌氏切,音紙。《說文》語已詞也。《詩·鄘風》母也天只,不諒人只。《左傳·襄二十七年》諸侯歸晉之德只。

《詩·王風》其樂只且。《箋》言其自樂此而已。

《小雅》樂只君子。《箋》只之言是也。

姓。《正字通》明有只好仁。

《廣韻》《集韻》章移切《韻會》支移切,音支。《廣韻》專辭。

《五音集韻》之日切,音質。本之爾切,無質音,今讀若質,俗音新增。

《韻會小補》章忍切,音軫,引集韻云:只通作軹,莊子大宗師,而奚來爲軹。○按《集韻》軹註,無只通作軹之明文,雖字義相同,實非一字,《韻會》小補非。

《楊氏轉註古音》引《楚辭》大招,白日昭只。只讀作馨,語餘聲。本作。

【拜】

拜【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不再拜也。八,褒拜,謂答拜也。九,肅拜,謂直身肅容而微下手,如今婦人拜也。

膜拜,舉兩手伏地而拜也。《天子傳》膜拜而受。

《荀子·大略篇》平衡曰拜。《註》謂磬折,頭與腰平。

朝廷授官曰拜。《史記·淮隂侯傳》至拜大將,乃信也。《後漢·左雄傳》拜除如流,缺動百數。

屈也。《詩·召南》蔽芾甘棠,勿翦勿拜。《詩詁》攀下其枝,如人之拜也。

草名。《爾雅·釋草》拜蔏藋。《註》疑卽商陸。本作。

【石】

石【午集下】【石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碩。《增韻》山骨也。《釋名》山體曰石。《易·說卦傳》艮爲山,爲小石。《楊泉物理論》土精爲石,石氣之核也。氣之生石,猶人筋絡之生爪牙也。《春秋·說題詞》石,隂中之陽,陽中之隂,隂精補陽,故山含石。

樂器,八音之一。《書·益稷》擊石拊石。《註》石,磬也。

樂聲不發揚亦曰石。《周禮·春官·典同》厚聲石。《註》鐘太厚則如石,叩之無聲。

堅也。《前漢·揚雄傳》石畫之臣。《師古註》言堅固如石。亦作碩。

星亦稱石。《左傳·僖十六年》隕石于宋五,隕星也。

量名。十斗曰石。《前漢·食貨志》夫治田百畮,歲收畮一石半,爲粟百五十石。

官祿秩數稱石。《師古曰》漢制,三公號稱萬石,以下遞減至百石。

粗布皮革之數亦稱爲石。《唐書·張弘靖傳》汝輩挽兩石弓,不如識一丁字。

水亦稱石。《水經注》河水濁,淸澄一石水六斗泥。

酒亦稱石。《史記·滑稽傳》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衡名。百二十斤爲石。《書·五子之歌》關石和鈞。《註》三十斤爲鈞,四鈞爲石。《禮·月令》仲春鈞衡石。《前漢·律歷志》石者,大也,權之大者。

州名。《廣韻》秦伐趙取離石,周因邑以名州。

姓。《左傳》衞大夫石碏。

複姓。孔子弟子有石作蜀。

叶常義切,音嗜。《宋玉·高唐賦》勢薄岸而相擊兮,隘交引而却會。崪中怒而特高兮,若浮海而望碣石。

叶石若切,音杓。《楚辭·惜誓》方世俗之幽昬兮,眩白黑之美惡。放山淵之龜玉兮,相與貴夫礫石。

《招魂》長人千仞,惟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礫石些。

叶七各切,音錯。《郭璞·爾雅贊》鰒似蛤,有鱗無殻。一面附石,細孔雜雜,或七或八。

相关诗句
留此惊世骇俗之奇迹 画取双痴拜山图 愿乞海翁如椽笔 我与海老却拜山 忆昔米颠只拜石 走笔吟此黄山诗 归来濡墨不暇思 惟恐天风海雨吹去无踪迹 千载此会难再得 世间痴人翁与我 题罢掷笔仰天笑 挥毫我亦胆气粗 海翁命我题新图 相视而笑莫逆心 清风故人不期遇 忽逢海翁作烟云 游山归过桃源亭 青天削出瘦芙蓉 苍山万重皆锦绣 极目欲尽东海东 次日复登莲花峰 忽然身在飘渺间 四顾茫茫皆云海 耕耘、玉屏肃相待 莲峰露出半面妆 顿开笑颜扫阴霾 天公怜我痴且顽 冒雨直上鲫鱼背 我今游黄第五回 自是黄山七十二奇峰 千年育秀谁之功 纵横今古无与对 我对此老钦且佩 却是海老走笔泼墨所画之古松 忽见虬龙欲腾去 烟云飞入画图中 铺纸挥毫和雨点 此老竟在最高峰 最难风雨雷电日 笔墨已同造化工 泼墨泼彩皆随意 巨笔扫出天都峰 九上黄山气如虹 毗陵老人刘海粟 当今画黄谁第一 令人千载发浩叹 可惜世人都不识 得此真意诚难哉 虹叟看山九十载 正在雨后夕照清风明月间 岂知山灵现神处 欲赏黄画难更难 世人看山取皮毛 此境得之晨夕间 墨色黝然深且秀 瘦硬干枯透纸背 宾老用笔如锥沙 举世皆知黄黄山 近代画黄欲数谁 巨名长令后人怜 此翁一去五百载 吟诗欲上莲峰巅 又复见其汤池图 闭目如对山人颜 此画至今不能忘 悬之壁间气森然 我昔见其山水幛 变幻莫测如云烟 纵横捭阖不可挡 元气淋漓笔如椽 又有山僧名石涛 妙笔长留后人参 此老精神元不死 欲待云雨飞上天 古松蟠屈如卧龙 秀出天外两峰间 嶙峋突兀清到骨 遗貌取神弃俗眼 我昔曾见梅瞿山 文字曾参笔底禅 画图几识春风面 黄山梦我亦当然 我梦黄山五十年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