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阜晴连庾岭长

出自:明代·钟芳《送崖州王上舍叙之》

拼音:[zhōng][fù][qíng][lián][yǔ][lǐng,líng][cháng,zhǎng]

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

开遍蔷薇春已归,客子欲去还迟迟。
抠衣缓步过予别,共谈故旧频嗟咨。
我昔居潜未得志,子方丱角来亲比。
青灯劘切同苦辛,沈酣艺苑浑忘味。
圣奥时窥见一班,周情孔思羹墙间。
自从宦海泛寥阔,故园游屐闲溪山。
迩来二十有四载,相逢尽笑朱颜改。
钟阜晴连庾岭长,万里音书隔沧海。
海上高人系所思,凭君摛辞一问之。
分睽不作儿女态,便当跨鹤淩空飞。

查看原文

注释

【钟阜】1.指神话传说中地处极北﹑气候苦寒的钟山。 2.指紫金山。
【庾岭】山名。即大庾岭。为五岭之一。在江西省大庾县南。岭上多植梅树,故又名梅岭。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钟】

鐘【戌集上】【金部】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職容切《集韻》《韻會》諸容切,音鍾。《說文》樂鐘也。《廣韻》世本曰:垂作鐘。《釋名》鐘,空也。內空受氣多,故聲大也。《詩·周南》鐘鼓樂之。

《韻會》律名,黃鐘十一月,夾鐘二月,林鐘六月,應鐘十月。◎按《周》《禮》皆作鍾,古字通用。互詳前鍾字註。

地名。《春秋·桓十一年》公會宋公于夫鐘。《註》夫鐘,郕地。

山名。《廣輿記》鐘山屬金陵。《集韻》或作銿。

【阜】

阜【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音䘀。《爾雅·釋地》大陸曰阜。《說文》山無石者。《釋名》土山曰阜,言高厚也。《詩·小雅》如山如阜。

大也。《書·周官》阜成兆民。《註》大成兆民之性命。

《玉篇》肥也。《詩·秦風》駟驖孔阜。《疏》馬甚肥大也。

盛也。《詩·鄭風》火烈具阜。《傳》阜,盛也。

多也。《詩·小雅》爾殽旣阜。《傳》阜,猶多也。

長也。《魯語》助生阜也。

山名。《左傳·文十六年》楚大饑,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

地名。《禮·明堂位》封周公于曲阜。

《左傳·文十五年》置諸堂阜。

阜城,屬渤海郡,阜陵,屬九江郡。見《前漢·地理志》。

阜螽,蟲名。《詩·召南》趯趯阜螽。《傳》阜螽,蠜也。

《韻會》佛寺曰香界,亦曰香阜。

叶敷救切,音覆。《梁鴻詩》惟季春兮華阜,麥含英兮方秀。哀茂時兮逾邁,愍芳香兮日臭。《第·詩古音考》阜字,可上可去。

叶房詭切。《劉邵·趙都賦》羣后紛其旣醉,遠人仡以宴喜。悅皇風之舄奕,羨我邦之殷阜。

叶符遇切,音附。《裴秀大蜡詩》告成伊何,年豐物阜。禮孝祀,介兹萬祜。◎按唐韻正,四十四有之半,古與篠小巧皓四韻通爲一韻。詩鄭風,叔于田,乗乗鴇,兩服齊首,兩驂如手,叔在藪,火烈具阜。小雅,田車旣好,四牡孔阜,東有甫草,駕言行狩。

吉日維戊,旣伯旣禱,田車旣好,四牡孔阜,易林,倬然遠咎,辟害高阜,田獲三狐,巨貝爲寶。桓驎七說,超絕壑,踰懸阜。馳猛禽,射勁鳥。王粲瑪瑙勒賦,總衆材而課美,信莫臧於瑪瑙,被文采之華飾,雜朱綠於蒼阜。左思魏都賦,矞雲翔龍,澤馬於阜,山圖其石,川形其寶。韻會小補,於紙韻遇韻俱云叶音,非。《說文》本作。《集韻》同峊。

【晴】

晴【辰集上】【日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疾盈切《集韻》《韻會》慈盈切,音情。夝或作晴暒。《玉篇》雨止也,晴明也,無雲也。《史記·天官書》天晴而見景星。

《韻補》叶慈良切。《張籍·祭韓愈詩》公因同歸還,居處各一方。中秋十六夜,魄圓天差晴。

《說文》夝,雨而夜除星見也。《註》今俗作晴,非。

【连】

連【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力延切《集韻》《韻會》陵延切《正韻》靈年切,音漣。《說文》員連也。《玉篇》合也,及也。《廣韻》續也,還也。《集韻》屬也。《正韻》接也。《詩·大雅》執訊連連。《朱傳》屬續貌。《禮·王制》十國爲連,連有帥。《齊語》四里爲連,十連爲鄕。《後漢·韓康傳》連徵不至。

姻親爲連。《史記·尉佗傳》及蒼梧秦王有連。《註》有連者,連姻也。

黏鳥曰連。《淮南子·覽㝠訓》連鳥于百仞之上。

連尹、連敖,皆楚官名。《左傳·襄十五年》屈蕩爲連尹。《史記·淮隂侯傳連敖註》楚司馬官也。

連山,易名。《周禮·春官·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註》其卦以純艮爲首,山上山下,是名連山。

鉛之未鍊者曰連。《史記·貨殖傳》長沙出連錫。

祈連,山名。《前漢·霍去病傳》出北地,至祈連山。《註》卽天山也。

《韻會》州名。漢屬桂陽郡,隋置連州。

姓。《左傳·莊八年》齊有連稱。

《集韻》《韻會》《正韻》力展切,音斂。難也。《易·蹇卦》往蹇來連。《註》連,亦難也。

遲久之意。

《集韻》連彥切,音摙。《禮·玉藻》連用湯。《註》連,猶釋也。以湯洗足垢,乾潔其體也。

《集韻》郞旰切,音爛。連石,山名。《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連石。

叶離珍切,音鄰。《陸雲·夏府君誄》祈祈縉紳,泣涕留連。故作斯誄,著之不泯。泯音民。

【庾】

庾【寅集下】【广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以主切《集韻》《韻會》勇主切,音窳。《說文》水槽倉也。一曰倉無屋者。《釋名》庾,裕也。言盈裕也,露積之言也,盈裕不可稱受,所以露積之也。《詩·小雅》曾孫之庾。《傳》露積曰庾。《周語》野有庾積。《史記·文帝紀》發倉庾。《註》在邑曰倉,在野曰庾。

星名。《隋書·天文志》天倉西南四星曰天庾,積儲粟之所也。

量名。與斞通。《周禮·冬官·陶人》庾實二觳,厚半寸,脣寸。《左傳·昭二十六年》粟五千庾。《註》庾十六斗。

《韻會》大庾,嶺名。五嶺之東者。亦曰東嶠。

姓。《廣韻》出潁川新野二望,本自堯時爲庾大夫,因氏焉。

弓名。與臾通。《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往體多,來體寡,謂之夾臾之屬。《釋文》音庾。註作庾。云夾庾之弓,合五而成規。

與或省作庾。

【岭】

岭【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集韻》郎丁切,音零岭巆,山深貌。

山名。《唐·元結·閔岭中樂府》入岭中而登玉峰。(嶺)〔古文〕阾《唐韻》良郢切《集韻》《正韻》里郢切《韻會》里整切,音領。《說文》山道也。《廣韻》山坡也。《正字通》山之肩領,可通道路者。《裴潛廣州記》大庾,始安,臨賀,桂陽,揭陽,爲五嶺。《鄧德明·南康記》大庾,桂陽,騎田,九眞,都龎,臨賀,萌渚,始安,越城,爲九嶺。《沈約詩》置嶺白雲閒。

通作領。《前漢·嚴助傳》輿轎而踰領。

叶離珍切,音陵。《王褒·九懷》駕元螭兮北征,曏吾路兮蔥嶺。連五宿兮建旄,揚氛氣兮爲旌。

【长】

長【戌集上】【長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镸音場。《增韻》短之對也。《孟子》今交九尺四寸以長。《前漢·田橫傳》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久也。《詩·商頌》濬哲維商,長發其祥。《箋》長,猶久也。《老子·道德經》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遠也。《詩·魯頌》順彼長道,屈此羣醜。《箋》長,遠也。《古詩》道路阻且長。

常也。《陶潛·歸去來辭》門雖設而長關。《李商隱詩》風雲長爲護儲胥。

大也。《世說新語補》願乗長風,破萬里浪。

善也。《晉書·樂廣傳》論人必先稱其所長。《唐書·韓琬傳》文藝優長。

《博雅》長,挾也。

《吳語》孤敢不順從君命,長弟許諾。《註》長弟,猶云先後也。

星名。《博雅》太白謂之長庚。《詩·小雅》東有啓明,西有長庚。《傳》日旦出,謂明星爲啓明。日旣入,謂明星爲長庚。

宮名。《班固·西都賦》北彌明光而亙長樂。《謝朓·怨情詩》掖庭聘絕國,長門失歡宴。《註》長門,漢皇后所居。

地名。《玉海》長安,本關中地,西漢建都于此,後因謂天子所都爲長安。

山名。《說林》公見東陽長山,曰:何其坦迤。《金史·禮志》有司言,長白山在興王之地,禮合尊崇。

國名。《山海經》有鹽長之國。

獸名。《山海經》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

草名。《爾雅·釋草》長楚,銚芅。《疏》長楚,一名銚芅。

姓。《左傳·僖二十八年》甯子先長牂守門。《註》長牂,衞大夫。

仲長,複姓。

長乗,神名。《山海經·郭璞贊》九德之氣,是生長乗。人狀犳尾,其神則凝。妙物自潛,世無得稱。

《韻會》《正韻》展兩切,音掌。孟也。《易·乾卦》元者,善之長也。《疏》元爲施生之宗,故言元者善之長也。《戰國策》君長齊奚以薛爲。《註》長,雄長之長。

齒高也。《書·伊訓》立愛惟親,立敬惟長。《禮·曲禮》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

位高也。《書·益稷》外薄四海,咸建五長。《傳》言至海諸侯五國,立賢者一人爲方伯,謂之五長,以相統治。《釋文》五長,衆官之長。

《周禮·天官·大宰》乃施則于都鄙,而建其長。《註》長謂公卿大夫,王子弟之食采邑者。

進也。《易·泰卦》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生長也。《孟子》苟得其養,無物不長。

長養之也。《前漢·董仲舒傳》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爲事。

《詩·大雅》克明克類,克長克君。《箋》敎誨不倦曰長。

官名。《左傳·襄十一年》秦庶長鮑庶長武帥師伐晉,以救鄭。《註》庶長,秦爵也。

縣名。《左傳·襄十八年》夏,晉人執衞行人石買于長子。《註》長子縣,屬上黨郡。

《集韻》《韻會》《正韻》直亮切,音仗。《集韻》度長短曰長。

《集韻》餘也。《正韻》多也,宂也,剩也。《論語》長一身有半。《世說新語》平生無長物。《陸機·文賦》故無取乎宂長。

《正韻》知亮切,音障。增盛也。《韓愈詩》得時方長王。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