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牧唱岩阿

出自:清代·金朝觐《锦州道上》

拼音:[qiáo][mù][chàng][yán][ā,ē]

平仄:平仄仄平平

夙志壮山河,皇舆万象罗。
露华融旭日,海气羃虹螺。
树锁村烟密,花迎鸟语和。
农桑通岛屿,樵牧唱岩阿
怅别三秋远,愁吟一字多。
殷勤前路去,消息竟如何。

查看原文

注释

【樵牧】1.打柴放牧。 2.樵夫与牧童。也泛指乡野之人。
【岩阿】山的曲折处。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樵】

樵【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2画

《唐韻》昨焦切《集韻》《韻會》慈焦切《正韻》慈消切,音譙。《說文》散木也。《左傳·桓十二年》請無扞采樵者以誘之。

采薪曰樵。《詩·小雅》樵彼桑薪,卬烘于煁。故采薪者謂之樵夫。《史記·孟嘗君傳》樵夫牧豎。

焚也。《公羊傳·桓七年》焚之者何,樵之也。

與譙通。《前漢·趙充國傳》爲壍壘木樵。《師古註》謂爲高樓以望敵也。《集韻》或作藮,又作。

,同樵。

【牧】

牧【巳集下】【牛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廣韻》《集韻》《韻會》,養牛人也。从攴牛。《玉篇》畜養也。《廣韻》放也,食也。《揚子·方言》牧,飤也。《註》謂放飤牛馬也。《書·禹貢》萊夷作牧。《傳》萊夷,地名,可以放牧。《詩·小雅》爾牧來思。《周禮·地官·牧人》掌牧六牲而阜蕃其物,以供祭祀之牲牷。

《夏官·校人》夏祭先牧。《註》始養馬者。

牧師掌牧地。《左傳·僖二十八年》不有行者,誰扞牧圉。《註》牛曰牧,馬曰圉。

《哀元年》少康爲仍牧正。

《爾雅·釋地》郊外謂之牧。《疏》言可放牧也。書牧誓云: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是也。《書傳》紂近郊三十里地名牧。

《易·謙卦》謙謙君子,以自牧也。《註》牧,養也。

《小爾雅》牧,臨也。《揚子·方言》牧,司也,察也。《韻會》治也。《書·舜典》旣月,乃日覲四岳羣牧。《傳》九州牧監。

《呂》非爾惟作天牧。《禮·曲禮》九州之長,入天子之國曰牧。《周禮·天官·大宰》九兩,一曰牧。以地得民。《註》牧,州長也。《前漢·成帝紀》罷部刺史官,更置州牧。

《詩·邶風》自牧歸荑。《傳》牧,田官也。

《禮·月令》舟牼覆舟。《註》主舟之官也。

《周禮·地官·小司徒》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註》隰臯之地,九夫爲牧,二牧而當一井。今造都鄙,授民田,有不易,有一易,有再易,通率二而當一,是之謂井牧。

《周禮·地官·遂師》經牧其田野。《註》經牧,制田界與井也。

《廣韻》使也。

《爾雅·釋畜》黑腹,牧。《疏》牛黑腹者名牧。

《左傳·隱五年》鄭人侵衞牧。《註》牧,衞邑。

廣牧,縣名。屬朔方郡。見《前漢·地理志》。

人名。《史記·黃帝紀》舉風后力牧。《註》班固曰:力牧,黃帝相也。

姓。《風俗通》漢有越巂太守牧稂。

《集韻》莫候切,音茂。地名。《尚書·大傳》牧之野。劉昌宗讀。

一曰畜牧。《書·禹貢》爲萊夷及牧。《釋文》徐音目,一音茂。

叶莫狄切。《詩·小雅》我出我車,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謂我來矣。召彼僕夫,謂之載矣。王事多難,維其棘矣。來叶六直切,載叶節力切。

【唱】

唱【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尺亮切,音厰。《說文》導也。《玉篇》禮記曰:一唱而三歎。○按《樂記》今本作倡。

《廣韻》發歌也。《廣韻》亦作誯。《集韻》亦作昌。

【岩】

岩【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5画

《正字通》俗嵒字。巖俗省作岩。(巖)《唐韻》五銜切《集韻》魚銜切《韻會》疑銜切《正韻》魚咸切,音嵒。《說文》岸也。从山嚴聲。《增韻》石窟曰巖,深通曰洞。一曰險也。《左傳·隱元年》制巖邑也。《公羊傳·僖三十三年》殽之嶔巖,文王所避風雨也。

嶃巖,高峻貌。《司馬相如·上林賦》嶄巖嵾嵳。

巖廊,殿廡也。《漢武帝·策賢良制》虞舜之時,遊於巖廊之上。

地名。《書·說命》說築傅巖之野。《傳》傅巖,在虞虢之閒。

《集韻》魚杴切《韻會》疑杴切,音嚴。巖巖,高貌。《詩·魯頌》泰山巖巖,魯邦所詹。

《正字通》本作嚴。亦作巖。通作礹嵒碞。○按巖與嵒同。《說文》嵒,五咸切,山巖也。巖,五緘切,岸也。同字分訓巖,專訓岸,作。(巖)

【阿】

阿【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5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何切,音娿。《爾雅·釋地》大陵曰阿。《玉篇》水岸也,邸也。《詩·小雅》菁菁者莪,在彼中阿。《傳》中阿,阿中也。

《大雅》有卷者阿。

《爾雅·釋地》偏高曰阿丘。《釋名》阿,荷也。如人擔荷物,一邊偏高也。《詩·鄘風》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玉篇》倚也。阿衡,商官名。《書·太甲》不惠于阿衡。《傳》阿,倚。衡,平。

《史記·范睢傳》不離阿保之手。

《倉公傳》故濟北王阿母。《註》服虔云:乳母也。

《前漢·王莽傳》太阿右拂,大司空甄豐,少阿羲和,京兆尹劉歆。《註》皆官名。

《儀禮·士昏禮》賔升西階,當阿東面致命。《註》阿,棟也。今文阿爲庪。《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四阿重屋。《註》四阿,若今四柱。

《詩·小雅》隰桑有阿。《箋》枝條阿阿然長美。

《玉篇》比也,曲也。《左傳·昭二十年》阿下執事。《孟子》汙不至阿其所好。

《集韻》一曰慢應。

地名。《左傳·襄十四年》敗公徒于阿澤。《註》濟北東阿縣西南有大澤。《史記·李斯傳》阿縞之衣。《註》東阿縣,繒帛所出。《前漢·地理志》涿郡阿陵縣。

宮名。《史記·秦始皇紀》先作前殿阿房。《註》括地志云:秦阿房宮,亦曰阿城,在雍州長安縣。一云阿,近也,以其去咸陽近,故號阿房。

太阿,劒名。《戰國策》龍淵太阿。

鬼名。《莊子·達生篇》東北方之下者,陪阿鮭蠪躍之。《註》陪阿,狀如小兒,長尺四,黑衣,赤幘,大冠,帶劒持戟。

《淮南子·天文訓》天阿者,羣神之闕也。

月御曰纖阿。《司馬相如·子虛賦》纖阿爲御。

陽阿,古名俳,善歌者。《古詩》渡江采菱發陽阿。

姓。《官氏志》唐阿光進,明阿賢,本出阿伏氏。

《韻會小補》與呵通。《老子·道德經》唯之與阿,相去幾何。《註》唯與阿,遲速小異。

《集韻》倚可切,娿上聲。與猗同。柔貌。《詩·檜風》猗儺其枝。《釋文》猗,於可反。《集韻》猗,或作阿。

《韻會小補》音屋。《古詩》家中有阿誰。《木蘭詩》阿耶無大兒。《又》阿妹聞來。《世說新語》一門則有阿大中郞。

《字彙補》阿葛切,音遏。《釋典》有阿難。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