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沉湎同

出自:清代·陈肇兴《卜居》

拼音:[qī][zǐ][chén][miǎn][tóng,tòng]

平仄:平仄平仄平

经年避贼寇,迁徙无定宿。
有客晨过门,言善君平卜。
长揖前致辞,再拜发龟椟。
自从丧乱来,八口滞空谷。
供亿无故人,反噬有僮仆。
亲朋多白眼,群奸遥侧目。
入海愁蛟龙,登山畏虺蝮。
吾宁居九夷,负矢射麋鹿;将委心任运,彫零依草木。
吾宁请长缨,中原竞驰逐;将浮沉观变,憔悴匿林麓。
吾宁依刘表,附会救饘粥;抑将说隗嚣,辨论穷反覆。
吾宁学杜甫,悲歌以当哭;抑将效扬雄,清静自投阁。
宁百折不回,守身如守玉;将模棱两可,与世同龌龊。
绝温峤裾,将戏老莱服。
摇顾荣扇,将采陶潜菊。
宁为辕下驹,将作云中鹄。
宁朝秦暮楚,将夜行昼伏。
宁去依他人,抑来为宗族。
宁四海为家,抑一枝自足。
吁嗟天下乱,举世方皆浊。
瓦釜竞雷鸣,干镆埋地狱。
豺虎横咆哮,麒麟遭鞭朴。
衣绣原非荣,披褐讵云辱。
世无平不陂,道无往不复。
詹尹将拂龟,贾生或赋鵩。
何者为吉凶,何者为祸福?知几有神明,尚其再三告。
客闻呀然笑,释策止弗渎。
王绩醉为乡,志和船作屋。
在我求其是,到处皆安乐。
七子沉湎同,三闾清醒独。
用行君之意,何必问龟壳!

查看原文

注释

【七子】1.指春秋郑国七大夫。 2.指周褒姒的七个亲党。 3.指汉景帝时同时起兵的吴楚等七诸侯国之王。 4.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人,称建安七子。见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5.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并以文章名世,称"前七子"。见《明史.李梦阳传》。又嘉靖﹑隆庆时期李攀龙﹑谢榛﹑梁有誉﹑宗臣﹑王世贞﹑徐中行﹑吴国伦等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称"后七子"。见《明史.李攀龙传》。 6.汉代宫中女官名。
【沉湎】1.沉溺(多指不良嗜好):沉湎酒色。 2.沉浸:沉湎于忧伤中,不能自拔|沉湎古籍,自得其乐。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七】

七【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2画部外筆画:1画

《唐韻》親吉切《集韻》《韻會》《正韻》戚悉切,音桼。少陽數也。《說文》陽之正也,从一,微隂从中衺出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註》七政,日月五星也。《詩·唐風》豈曰無衣七兮。《註》侯伯七命,車服皆以七爲節。

詞家以七名篇,雖八首,問對凡七。七者,問對之別名,始枚乗七發,後傅毅七激,崔駰七依,曹植七啓,張協七命,繼之凡十餘家。

三七,藥名。《本草綱目》言葉左三右四,故名。一說本名山桼。

姓。明七希賢。

人名。《續仙傳》殷七七,名文祥。《蘇軾詩》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論時節遣花開。《正字通》或通作㭍桼漆。柒。

【子】

子【寅集上】【子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㜽音梓。《說文》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入,以爲稱。《徐鍇曰》十一月夜半,陽氣所起。人承陽,故以爲稱。

《廣韻》息也。《增韻》嗣也。《易·序卦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書·顧命》用敬保元子釗。

《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

凡適長子曰冢子,卽宗子也。其適夫人之次子,或衆妾之子,曰別子,亦曰支子。《禮·曲禮》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

男子之通稱。《顏師古曰》子者,人之嘉稱,故凡成德,謂之君子。《王肅曰》子者,有德有爵之通稱。

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見《禮記·曲禮》。

卿之妻曰內子。《儀禮·有司徹註》內子不薦籩。

《禮·檀弓》兄弟之子猶子也。

《前漢·嚴助傳註》令子出就婦家爲贅壻,曰贅子。

人君愛養百姓曰子。

辰名。《爾雅·釋天》太歲在子曰困敦。《前漢·律歷志》孳萌於子。

《禮·王制》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疏》子者,奉恩宣德。

左庶子,中庶子,官名。

國名。《括地志》子城,在渭州莘城縣。

長子,縣名。周史辛甲所封,後爲趙邑,屬上黨。

姓。《史記·殷本紀》契,母吞鳦子而生,故曰子氏。

複姓。《左傳》鄭大夫子人氏,魯大夫子服氏,子家氏。

子細,猶分別。《北史·源思禮傳》爲政當舉大綱,何必太子細也。《正字通》子讀若薺,方語別也。俗作仔細。

去聲,才四切。《中庸》子庶民也。徐邈讀。

與慈通。《禮·樂記》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韓詩外傳》子諒作慈良。

叶濟口切,音走。《前漢·班固敘傳》侯王之祉,祚及孫子。公族蕃衍,枝葉暢茂。茂音某。

叶子德切,音則。《詩·豳風》旣取我子,無毀我室。《楊愼·古音叢目》與朱傳同。

【沉】

沉【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字彙》同沈。

【湎】

湎【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集韻》《韻會》彌兗切,音緬。《說文》沈於酒也。《詩·大雅》天不湎爾以酒。《箋》飮酒齊色曰湎。《韓詩外傳》飮酒閉門不出客曰湎。

溺而不反,皆謂之湎。《禮·樂記》流湎而忘本。

湎湎,流移也。《前漢·敘傳》風流民化,湎湎紛紛。

通作沔。《前漢·禮樂志》湛沔自若。《集韻》或作䤄。

【同】

同【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3画

《唐韻》《正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音桐。《說文》合會也。《玉篇》共也。《廣韻》①也。《易·同人》天與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書·益稷》敷同日奏罔功。

《廣韻》齊也。《書·舜典》同律度量衡。《詩·小雅》我馬旣同。

聚也。《詩·小雅》獸之所同。《傳》同猶聚也。

和也。《禮·禮運》是謂大同。《註》猶和也,平也。

《周禮·春官·大司樂》六律六同。《註》六律合陽聲者,六同合隂聲者。

《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註》律以竹,同以銅。言助陽宣氣,與之同也。

《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詩·小雅》赤芾金舄,會同有繹。

《周禮·地官·小司徒·井牧其田野註》司馬法曰:十成爲終,十終爲同,同方百里。《疏》謂之爲同者,取象震雷百里所聞同,故名百里爲同也。

爵名。《書·顧命》上宗奉同瑁。《註》同,爵。瑁,圭也。

州名。《廣韻》漢馮翊地有九龍泉,泉有九源,同爲一流,因以名之。《韻會》後魏以灃水攸同名州。

《正韻》通也。《莊子·在宥篇》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上。《註》呂吉甫曰:空同之上,無物而大通之處也。

姓。《正字通》唐有同谷。

《盧仝詩》仝不仝,異不異,是謂大仝而小異。

通作童。《列子·黃帝篇》狀與我童者,近而愛之。狀與我異者,疏而畏之。

《釋文》徒貢切,音洞。與詷同。《禮·祭統》鋪筵設同几,爲依神也。《註》同之言詷也。《疏》同之言詷也者,若單作同字,是齊同之同,非詷共之詷。若詷共之詷,則言旁作同。漢魏之時,字義如此,今則總爲一字。

叶徒黃切,音唐。《。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