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叠嶂走轘辕

出自:明代·邓云霄《游嵩山诗十二首,并序 其三》

拼音:[xiáo][hán][dié][zhàng][zǒu][huàn][yuán]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

崤函叠嶂走轘辕,伊阙城皋锁壁门。
四岳按方皆就列,中央之帝独称尊。
浑浑土气通黄道,灿烂星躔贯紫垣。
静听天鸡三唱后,缤纷芝盖上朝元。

查看原文

注释

【崤函】1.亦作"崤崡"。 2.崤山和函谷。自古为险要的关隘。函谷东起崤山,故以并称。
【叠嶂】重叠的山峰:重峦~。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崤】

崤【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廣韻》胡交切《集韻》《韻會》《正韻》何交切,音肴。山名。《雍錄》二崤山,又名嶔崟山。《元和志》東崤至西崤三十五里,在秦關之東,漢關之西。《杜預曰》在弘農澠池縣西。《括地志》在洛州永寧縣西北二十里,卽古之崤道。《沈約·應詔詩》推穀二崤道。《公羊傳·僖三十三年》崤之嶔巖,文王所避風雨也。

通作殽。《春秋·僖三十三年》晉人及姜戎敗秦師于殽。

省作肴。《後漢·王莽傅》肴黽之險。

水名。《水經注》崤水出河南盤崤山,西北流。上有梁,歷㵎水,東北流,與石崤水合。

【函】

函【子集下】【凵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胡男切,音含。《說文》舌也,又容也。《禮·曲禮》席閒函丈。

《前漢·禮樂志郊祀歌》函蒙祉福常若期。《註》師古曰:函,包也。

《前漢·班固敘傳》函之如海。《註》讀與含同。《律歷志》太極函三爲一。《禮·樂志》人函隂陽之氣。

《玉篇》鎧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燕非無函也,夫人而能爲函也。

《集韻》戸感切,音頷。《通俗文》口上曰臄,口下曰函。《集韻》或作椷。《前漢·天文志》太白閒可椷劒。《註》謂可容一劒也。

《唐韻》《集韻》《韻會》胡讒切《正韻》胡嵒切,音咸。匱也。

《集韻》或作㮀,木名。

或作䤴。《博雅》介鎧也,通作函。

《玉篇》書也。《晉書·殷浩傳》竟達空函。

姓。《廣韻》漢有豫章太守函熙。

漢複姓。漢末有黃門侍郞函治子覺。

函谷,關名。

通作咸。《周禮·秋官》伊耆氏共杖咸。《註》咸讀爲函,以此藏杖也。

《張有·復古編》圅又作函,亦筆迹小異。別作凾,非。

【叠】

疊【午集上】【田部】康熙筆画:22画部外筆画:17画

《字彙》同。

【嶂】

嶂【寅集中】【山部】康熙筆画:14画部外筆画:11画

《集韻》《韻會》之亮切,音障。山之高險者。《廣韻》峰嶂。《增韻》山峰如屏嶂也。《沈約·鍾山詩》崚嶒起靑嶂。

《遊沈道士館詩》山嶂遠重疊。

楚漢陽有臨嶂山。

【走】

走【酉集中】【走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㞫《廣韻》子苟切《集韻》《韻會》《正韻》子口切,則足屈,故从夭。《五經文字》今經典相承作走。

《儀禮·士相見禮》將走。《註》走,猶去也。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太史公牛馬走。《註》走,猶僕也。《班固·答賔戲》走亦不任厠技於彼列。○按《漢書·敘傳》走作僕。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釋名》疾趨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羣經音辨》趨向曰走。《書·武成》駿奔走。《孟子》棄甲曳兵而走。《爾雅·釋宮》中庭謂之走。《註》走,疾趨也。

與奏同。《詩·大雅》予曰有奔奏。《疏》今天下皆奔走而歸趨之也。《釋文》奏,本亦作走。音同。

《韻補》叶子與切。《左傳·昭七年》正考父鼎銘: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

叶養里切,音以。《論語讖》殷惑妲己玉馬走。

【轘】

轘【酉集下】【車部】康熙筆画:20画部外筆画:13画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胡慣切,音患。《說文》車裂人也。《周禮·秋官·條狼氏》誓馭曰車轘。《左傳·桓十八年》齊人轘高渠彌。

《集韻》轘轅,地名。在緱氏縣。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胡關切,音還。義同。

【辕】

轅【酉集下】【車部】康熙筆画:17画部外筆画:10画

《廣韻》雨元切《集韻》《韻會》于元切,音袁。《說文》輈也。《釋名》轅,援也。車之援也。《韻會》詩詁曰:車前曲木上鉤衡者謂之輈,亦曰轅。從軫以前稍曲而上至衡,則居衡之上而向下鉤之,衡卽輈端橫木,以駕馬者。

轅門。《周禮·天官·掌舍》掌王會同之舍,設車宮轅門。《註》王者出行于外,次車爲藩,仰車以轅相向表門,故曰轅門。

軒轅,黃帝號。《前漢·古今人表》黃帝作軒冕之服,故謂之軒轅氏。

軒轅,星名。《史記·天官書》軒轅十二星。

姓。《韻會》大夫轅濤塗之後。

軒轅,複姓。

通作爰。《前漢·地理志》商鞅作轅田。《註》轅,與爰同。

《集韻》于眷切《等韻》羽眷切,音媛。地名。《左傳·哀十年》取犂及轅。《註》齊地。

轘轅,縣名。《史記·樊噲傳》從攻長社、轘轅。《註》許州所屬縣也。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