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弓不射还嗟别

出自:明代·邓云霄《拟古杂体十九首并序 其十四 乌生八九子》

拼音:[wān][gōng][bù,fǒu][shè,yè,yì][huán,hái][jiē][bié,biè]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君不见古时九日烧天红,乌生九子巢日中。
飞上天门尾毕捕,落翅徒伤后羿弓。
乌乃叩阍诉天帝,后羿何不念其妻。
窃药一入月,弯弓不射还嗟别
兔何德兮乌何辜,世间贞女多狂夫。

查看原文

注释

【弯弓】1.挽弓;拉弓。 2.谓原相友善者反目成仇。 3.弯曲成弓形。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弯】

彎【寅集下】【弓部】康熙筆画:22画部外筆画:19画

《唐韻》《集韻》《韻會》烏關切《正韻》烏還切,音灣。《說文》持弓關矢也。《玉篇》引也。《王褒·聖主得賢臣頌》逢門子彎烏號。

《集韻》通作關。《孟子》越人關弓而射之。

《韻會》通作貫。《史記·秦始皇本紀贊》士不敢貫弓而報怨。

【弓】

弓【寅集下】【弓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居戎切《集韻》《韻會》居雄切《正韻》居中切,音宮。《說文》弓,以近窮遠。象形。《釋名》弓,穹也。張之穹穹然也。《山海經》少皡生般,是始爲弓。《荀子·解蔽篇》倕作弓,浮游作矢,而羿精於射。《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爲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旣聚,巧者和之。幹也者以爲遠也,角也者以爲疾也,筋也者以爲深也,膠也者以爲和也,絲也者以爲固也,漆也者以爲受霜露也。

車蓋橑。《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弓鑿廣四枚。《註》弓,蓋橑也。《疏》漢世名弓蓋爲橑子也。

射侯之數。《儀禮·鄕射禮》侯道五十弓。《疏》六尺爲步,弓之古制六尺,與步相應,而云弓者,侯之所取數,宜於射器也。《周禮·天官·司裘註》凡侯道,虎九十弓,熊七十弓,豹麋五十弓。

量地之數。《度地論》二尺爲一肘,四肘爲一弓,三百弓爲一里。三百六十步爲一里,卽三百弓也。《西域記》鼓小者聞五百弓。《註》五百弓,二里半也。

縣名。《前漢·地理志》河閒國有弓高縣。《史記·韓王信傳》漢封頹當爲弓高侯。

水名。《史記·霍去病傳》濟弓閭。

姓。《廣韻》魯大夫叔弓之後。《韻會》漢有光祿勳弓祉。

與肱通。《公羊傳·昭三十一年》黑弓以濫來奔。《註》黑弓,二傳作黑肱。

與穹通。《史記·天官書》穹閭。《註》索隱曰:一作弓閭。弓音穹,蓋謂以氊爲閭,崇穹然。

【不】

不【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

《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

《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

《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

《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

《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䳡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䳡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䳕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謂之隹,揚州人亦然。

未定之辭也。《陶潛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

姓。《晉書》汲郡人不準。◎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轉注古音,音彪。

《正韻》芳無切。與柎通。花萼跗也。《詩·小雅》鄂不韡韡。《鄭箋》承華者,鄂也。不當作柎。鄭樵曰:不象萼蔕形。與旉通。《陸璣詩疏》柎作跗。《束皙·補亡詩》白華絳趺。《唐詩》紅萼靑趺皆因之。

華不注,山名,在濟南城東北。《左傳·成二年》晉卻克戰于鞌,齊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伏琛齊記》引摯虞畿服經,不,與詩鄂不之不同。李白詩: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蓋因華跗而比擬之。胡傳讀不如卜,非。

《古詩·日出東南隅行》使君謝羅敷,還可共載不。羅敷前致辭,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〇按愚當讀若吾,疑模切,與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韻,《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

與丕同。《書·大誥》爾丕克遠省。馬融作不。《秦·詛楚文》不顯大神巫咸。《秦·和鐘銘》不顯皇祖。與詩周頌不顯不承同。不顯不承,猶書云丕顯丕承也。

《韻補》叶補美切,音彼。《荀子·賦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與。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與。所不謂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聲者,方音各殊,或讀逋入聲,或讀杯入聲。司馬光切韻圖定爲逋骨切,今北方讀如幫鋪切,雖入聲轉平,其義則一也。

【射】

射【寅集上】【寸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神柘切《集韻》食夜切《韻會》《正韻》神夜切,蛇去聲。《說文》弓弩發於身,而中於遠也。《禮•射義》古者,天子以射選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因而飾之以禮樂也。

射之爲言繹也。繹者各繹己之志也。故心平體正,持弓矢審固,則中矣。

射義有大射,賔射,燕射。《周禮•地官•保氏》五射,曰白矢,曰參連,曰剡註,曰襄尺,曰井儀。詳《鄭司農註》。

《廣韻》羊謝切《集韻》《韻會》《正韻》夤謝切,音夜。僕射,秦官名。《漢官儀註》僕,主也。古者重武事,每官必有主射督課之,故名。師古曰:射本如字讀,今音夜,蓋關屮語轉爲此音也。朱子曰:禮僕人師扶左,射人師扶右。周官大僕之職,僕射之名,蓋起於此。漢獻帝始分置左右僕射,唐改左右匡政,又改左右相。

《廣韻》《集韻》食亦切,音實。《增韻》以弓弩失射物也。

指物而取曰射。《論語》弋不射宿。

《蜀志》孟光曰:吾好直言,每彈射利病,爲世所嫌。歐陽氏曰:泛而言射,則在去聲,以射其物而言,則在入聲。《正字通》以爲曲說,非。

《廣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音睪。《詩•大雅》無射亦保。《周頌》無射于人斯。《註》射,厭也。

無射,九月律名。《前漢•律歷志》無射,言陽氣上升,隂氣收藏,終而復始,無厭已也。

叶當故切,音妒。《詩•小雅》式燕且譽,好爾無射。

叶於略切,音約。《詩•大雅》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楚辭•天問》封豨是射。叶下若。《說文》本作䠶。从身从矢。或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

【还】

还【備考·酉集】【辵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4画

《篇海類編》音浮。

音否。俗作還字,非。(還)《唐韻》戸關切《集韻》《韻會》《正韻》胡關切,音環。《說文》復也。《玉篇》反也。《詩·小雅》爾還而入,我心易也。還而不入,否難知也。《註》反也。

《正韻》退也,歸也。《儀禮·鄕飮酒禮》主人答拜還,賔拜辱。《註》還,猶退也。《前漢·高帝紀》還守豐。

《灌嬰傳》還定三秦。

顧也。《左傳·昭二十年》無所還忌。《註》還,猶顧也。

償也。《老子·道德經》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還。

大還、小還,日至之名。《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鳥次,是謂小還。至于女紀,是謂大還。

與環同。《前漢·食貨志》還廬樹桑。

《廣韻》似宣切《集韻》《韻會》旬宣切,音旋。與旋同。《禮·禮運》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爲本也。《註》迭相終而還相始,如環無端也。

《正韻》轉也。《禮·玉藻》周還中規,折還中矩。《註》周旋圓轉,折旋方轉也。

便捷貌。《詩·齊風》子之還兮。

速也,卽也。《前漢·董仲舒傳》此皆可使還至而立效者也。

《集韻》《韻會》《正韻》胡慣切,音患。遶也,圍也。《儀禮·旣夕》祖還車不易位。《司馬相如·子虛賦》旋還乎後宮。

【嗟】

嗟【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10画

〔古文〕也。《釋名》嗟,佐也。言不足以盡意,故發此聲以自佐也。《書·甘誓》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詩·周南》嗟我懷人。

《齊風》猗嗟昌兮。《疏》猗是心內不平,嗟是口之喑咀,皆傷歎之聲。《禮·檀弓》嗟來食。《廣韻》同。

《集韻》遭哥切,音䦈。《易·離卦》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音義》王肅讀遭哥切《阮籍·詠懷詩》李公悲東門,蘇子狹三河。求仁自得仁,豈復歎咨嗟。

《韻會補》子夜切,音借。同唶。《三蒼詁》咄嗟,易度也。猶言呼吸之閒。字本作唶。古有咄唶歌。世說石崇作豆粥,咄嗟而辦。

【别】

別【子集下】【刀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5画

〔古文〕鞭入聲。《說文》分解也。《玉篇》分別也。《增韻》辨也。《禮·曲禮》日月以告君,以厚其別也。《爾雅·釋山》小山別大山,鮮。《疏》謂小山與大山不相連屬者名鮮。《淮南子·齊俗訓》宰庖之切割分別也。《晉·仲長敖覈性賦》同稟氣質,無有區別。

傅別,謂券書也。《周禮·天官·小宰》八成,聽稱責以傳別。《註》鄭曰:爲大手書於一札,中字別之。

《唐韻》《集韻》《韻會》皮列切《正韻》避列切,便入聲。《玉篇》離也。《增韻》解也,訣也。《江淹·別賦》黯然銷䰟者,惟別而已矣。《宋·謝惠連·夜集歎乖詩》詩人詠踟躕,搔首歌離別。《梁荀濟贈隂梁州詩》已作金蘭契,何言雲雨別。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