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刺天泥没足

出自:清代·李稷勋《赵尧生前辈还蜀过宜昌酒集东山草堂因出示林纾画万松深处卷子索题》

拼音:[jīng][jí][cì,cī][tiān][ní,nì][méi,mò][zú]

平仄:平平平平平平平

三涐之云同一族,千松万松云婘属。
中有幽人独往来,占松一丘云一谷。
抱云有似鸡孵卵,养松差比牛舐犊。
云自去来松偃蹇,霜柯如铁青成幄。
人言松心比丹赤,我爱松根不拳曲。
百年冰霰闲经过,磊砢合称雪王仆。
雪王一龛杳天际,岁寒薜荔三间屋。
夜驱苍鼠伴蟫蠹,昼斸茯苓狎麋鹿。
偶然蹀蹋玉珂尘,兴来尽发中秘录。
金马诙嘲臣朔饥,蛰龙哦句髯翁局。
誓锄邪蒿保霜节,仗下弹文万口读。
戊庚以还天地闭,荆棘刺天泥没足
慈仁孤柯泣风雨,盘山万木菑樵牧。
年时萧飒百不欢,酒劳梦绕云山麓。
林叟天涯澹荡人,为君拂烟写寒绿。
化身千百陶然松,翠鬣霜皮纷在目。
几疑四山无杂树,时有冷云相追逐。
架岩一屋不知年,力屏万嚣得幽独。
江山破碎何遽匆,世事澜翻风转烛。
四郊战垒长蓬藿,江淮落叶凉风肃。
赁居难求阳羡田,山贼恣伐永嘉木。
况值梁益焦兵火,故园已恐无松菊。
独携此卷西陵泊,相逢邀看东山竹。
展图三叹心骨悲,兹事弃置等覆餗。
中夜敲床索新句,检拾篇章媵归舳。
明年松根健夏凉,知君饱啖峨眉菽。
乞分寻尺青玉虬,种向棋轩却烦溽。

查看原文

注释

【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小灌木。
【棘刺】豪猪等脊背上长的硬而长的刺。泛指动植物体上的针状物。
【刺天】1.直入云天,谓极高。 2.冲入天空。多喻名位遽升。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不代表诗文本意,仅供参考。

字义

【荆】

荆【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其生成叢而疎爽,故又謂之楚。荆楚之地,因多產此而名也。

州名。《書·禹貢》荆及衡陽惟荆州。

山名。《後漢·郡國志》南郡臨沮侯有荆山。《註》卞和抱璞之處。

姓。《通志·氏族略》燕有荆軻,望出廣陵。

《韻補》居良切,音姜。《列女傳》屬以州犁,以免咎殃,伯宗遇禍,州犁奔荆。補遺:《正韻》同荊。荊字从幵。

【棘】

棘【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集韻》《韻會》紀力切,音殛。《說文》小棗叢生者。《詩詁》棘如棗而多刺,木堅,色赤,叢生,人多以爲藩。歲久無刺,亦能高大如棗。木色白者爲白棘,實酸者爲樲棘,亦名酸棗。《詩·邶風》吹彼棘心。《疏》棘,木之難長養者。

《爾雅·釋木》終牛棘。《註》卽馬棘也,刺粗而長。

執囚之處爲叢棘。《易·坎卦》係用纆,寘于叢棘。《左傳·哀八年》邾子無道,吳子囚諸樓臺,栫之以棘。

九棘,外朝也。《禮·王制》史以獄成吿于正,正聽之。正以獄成吿于大司,大司寇聽之棘木之下。《註》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

與戟通。《禮·明堂位》越棘,大弓。天子之戎器也。《左傳·隱十一年》潁考叔挾輈以走,子都拔棘而逐之。《周禮·天官·掌舍》棘門註以戟爲門。

地名。垂棘、赤棘,春秋晉地。

藥名。《本草》天門冬,一名天棘。

棘扈,鳥名。《賈逵云》棘扈,竊丹,爲果驅鳥者也。

與僰通。《禮·王制》四夷,西曰僰。

姓。《論語》棘子成。

《唐韻》居里切,音紀。

《廣韻》居吏切,音記。義同。

【刺】

刺【子集下】【刀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6画

《唐韻》《集韻》《韻會》七賜切《正韻》七四切,此去聲。《說文》刺,直傷也。从刀束。《爾雅·釋詁》刺,殺也。《春秋·僖二十八年》公子買戍衞,不卒戍刺之。《公羊傳》刺之者何,殺之也。

《儀禮·士相見禮》庶人則曰刺草之臣。《註》刺猶剗除之也。

《前漢·郊祀志》刺六經中作王制。《註》刺,采取之也。

《廣韻》針刺也。以針黹物曰刺。

《韻會》棘芒也。

《釋名》書姓名於奏白曰刺。《後漢·禰衡傳》建安初游洛下,始達穎川,隂懷一刺,旣而無所之,至刺字漫滅。

《詩·大雅》天何以刺。《毛傳》刺,責之。

《周禮·秋官》司刺掌三刺,一訊羣吏,二訊羣臣,三訊萬民。《註》刺,訊決也。

刺史,官名。《韻會》漢武帝初置刺史,掌奉詔察州。成帝更名牧,哀帝復爲刺史。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七迹切,音磧。穿也,傷也。《增韻》刃之也。《孟子》刺人而殺之。

針黹也。《史記·貨殖傳》刺繡文,不如倚市門。

偵伺也。《前漢·燕王旦傳》燕王旦遣幸臣之長安問禮儀,隂刺朝廷事。

《韻會》黥也。

撐也。《史記·平世家》平乃刺船而去。《韓愈詩》峻瀨乍可刺。

刺刺,多言貌。《管子·心術篇》焉能去刺刺爲咢咢乎。《韓愈·送殷員外序》丁寧顧婢子,語刺刺不能休。

七計切,音砌。《詩·魏風》維是褊心,是以爲刺。《集韻》俗作㓨。《韻會》从朿从刀。俗作刺,誤。剌音辣。

【天】

天【丑集下】【大部】康熙筆画:4画部外筆画:1画

〔古文〕腆平聲。《說文》顚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白虎通》鎭也,居高理下,爲物鎭也。《易·說卦》乾爲天。《禮·禮運》天秉陽,垂日星。荀子曰:天無實形,地之上至虛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別無天。《程子遺書》天之蒼蒼,豈是天之形。視下亦復如是。《張子正蒙》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朱子·語類》離騷有九天之說,諸家妄解云有九天。據某觀之,只是九重。蓋天運行有許多重數,裏面重數較軟,在外則漸硬,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那裏轉得愈緊矣。○按天形如卵白。細察卵白,其中之絪縕融密處確有七重,第八重白膜稍硬,最後九重便成硬殻。可見朱子體象造化之妙。今西洋曆說,天一層緩似一層,此七政退旋,所以有遲速也。

星名。《爾雅·釋天》天,根氐也。《周語》天根見而水涸。

古帝號。葛天氏,見《疏仡紀》。

神名。《山海經》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乃以乳爲目,臍爲口,操干戚以舞。形一作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或作獸名,非。

地名。《蜀地志》蜀卭僰山後四野,無晴日,曰漏天。《杜甫詩》地近漏天終歲雨。

山名。《九州要記》凉州古武城有天山,黃帝受金液神丹于此。一曰在伊州。《註》天山,卽祁連山。

天,樂名。鈞天廣樂,見《史記·趙世家》。

署名。《唐六典》內閣惟祕書閣,宏壯曰木天。今翰林院稱木天署。

景天,草名。《陶弘景曰》以盆盛,置屋上,辟火灾。

髡》其人天且劓。

姓。漢長社令天高。見《姓苑》。○按先韻,古與眞文通,故天字皆从鐵因反。考之經史皆然,惟《易》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與庚靑通耳。《正字通》謂,至尊莫如天,天以下又莫如君父,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所論頗正大。,武后所造天字,似篆文天。

【泥】

泥【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5画

《廣韻》奴低切《集韻》《韻會》《正韻》年題切,音䛏。水名。《說文》水出北地郁郅北蠻中。

潏水之別名。《長安志》潏水,今名泥水。

江州洣水又謂之泥水。《前漢·地理志》長沙國茶陵泥水。

水和土也。《書·禹貢》厥土惟塗泥。

汚也。《易·井卦》井泥不食。

丘名。《爾雅·釋丘》水潦所止曰泥丘。

泥中,衞邑也。《詩·邶風》胡爲乎泥中。

泥陽,縣名。《史記·酈商傳》蘇駔軍於泥陽。《前漢·地理志》北地郡有泥陽縣,王莽更曰泥隂。

弱也。《爾雅·釋獸》威夷長脊而泥。

蟲名,出東海,得水則活,失水則如泥。《杜甫詩》先拚一飮醉如泥。

紫泥,以封璽書者。《西京雜記》中書以武都紫泥爲璽室,加綠綈其上。

靑泥,水名。《長安志》藍田縣南有靑泥水,魏置靑泥軍。

坊名。《杜甫詩》飯煮靑泥坊底芹。

蜀人謂糊窻曰泥窻。《花蘂夫人宮詞》紅錦泥窻遶四廊。

渤泥,佛泥,俱國名。《諸蕃風俗》佛泥國在廣州東南,宋濂有渤泥入貢記。

《薛俊·日本寄語》星曰付泥,金曰空措泥,銀曰失祿楷泥,船曰浮泥。

姓。漢犍爲功曹泥和。

《廣韻》奴禮切《集韻》《韻會》《正韻》乃禮切,音禰。泥泥,露濃貌。《詩·小雅》蓼彼蕭斯,零露泥泥。

柔澤貌。《詩·大雅》方苞方體,維葉泥泥。亦作。

《廣韻》奴計切《集韻》《韻會》《正韻》乃計切,尼去聲。滯也。《論語》致遠恐泥。

《集韻》乃定切,音甯。泥母,地名。

亭名。《左傳註》高平方與縣東有泥母亭,讀如甯。

與涅同。《史記·屈原傳》皭然泥而不滓。《註》泥音涅。

【没】

沒【巳集上】【水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歿歾莫勃切,音歿。《說文》沈也。

盡也。《詩·小雅》曷其沒矣。《傳》沒,盡也。《疏》言不可盡服也。

過也。《禮·坊記》君子不以美沒禮。《疏》沒,過也。不可以財物豐多,華美其事,沒過於禮。

貪也。《晉語》不沒爲後。

乾沒。《史記·酷吏傳》張湯始爲小吏乾沒。《註》如淳曰:得利爲乾,失利爲沒。正義曰:乾沒,謂無潤澤而取他人也。

曰:陽浮慕爲乾,心內不合爲沒。

水名。《山海經》太水東南流,注于沒水。《水經注》作役水。

《孫雞林類事》高麗方言,謂水曰沒,井曰烏沒,熟水曰泥根沒,冷水曰時根沒。

《集韻》莫佩切,音妹。亦沈也。

母果切,音麼。不知而問曰拾沒。

《韻補》叶明祕切,音寐。《曹植·七啓》翔爾鴻翥,濈然鳧沒。縱輕體以迅赴,景追形而不逮。逮音遞。《說文》本作。

【足】

足【酉集中】【足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0画

〔古文〕疋音哫。《說文》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註》徐鍇曰:口象股脛之形。《釋名》足,續也,言續脛也。《易·說卦》震爲足。《疏》足能動用,故爲足也。《禮·玉藻》足容重。《註》舉欲遲也。

《廣韻》滿也,止也。《書·仲虺之誥》矧予之德,言足聽聞。《詩·小雅》旣霑旣足。《禮·學記》學然後知不足。《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

不可曰不我足。《吳語》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

草名。《爾雅·釋草》虃,百足。《註》音纖。

姓。《戰國策》足强。《註》韓人。

《廣韻》子句切《集韻》遵遇切《韻會》子遇切《正韻》將豫切,音沮。《論語》巧言令色足恭。《疏》足,成也。謂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于人也。《朱傳》過也。《揚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管子·五行篇》春辟勿時,苗足本。《註》足,猶擁也。

《廣韻》添物也。《類篇》益也。《前漢·五行志》不待臣音,復讇而足。

《韻補》叶子悉切。《易林》欲飛無翼,鼎重折足。失其福利,包羞爲賊。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