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服未遵唐制度

出自:明代·袁华《丁未纪事 其二》

拼音:[guān,guàn][fú,fù][wèi][zūn][táng][zhì][dù,duó]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列垒连营日战攻,脱身虎落自从容。
但知蜀国专王建,尚记虬髯拟太宗。
冠服未遵唐制度,河山己入汉提封。
一时佞倖空遗臭,拜赐黄金口齰痈。

查看原文

注释

【冠服】1.帽子和衣服。古代服制,官吏的冠服因官爵不同而有别。 2.指官吏。
【制度】1.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 2.制订法规。 3.规定。 4.指规定品级的服饰。 5.制作。 6.谓制作方法。 7.规模;样式。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冠】

冠【子集下】【冖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7画

《唐韻》《集韻》《韻會》古丸切《正韻》沽歡切,胡,遂制冠冕纓緌。

姓。《風俗通》古者鶡冠子之後。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玩切,官去聲。《禮·曲禮》二十曰弱冠。《冠儀》冠者,禮之始也。故聖王重冠。《白虎通》男子幼,娶必冠。《韻會》男子二十加冠曰冠。

爲衆之首曰冠。《前漢·魏相丙吉傳贊》高祖開基,蕭曹爲冠。《史記·灌夫傳》夫名冠三軍。

姓。《韻會》列仙傳有仙人冠先。

叶俱倫切,音麇。《張紘枕箴》瓌材允麗,惟淑惟珍。安安文枕,式彼弁冠。

《韻補》叶居員切,眷平聲。《劉歆·孟母贊》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爲當世冠。

叶扃縣切,音睊。《蘇轍·燕山詩》丹子號無策,亦數游俠冠。玉帛非足云:女子罹蹈踐。

【服】

服【辰集上】【月部】康熙筆画:7画部外筆画:3画

〔古文〕聲。《五經文字》《石經》變舟作月。《易·繫辭》服牛乗馬。《疏》服用其牛。《詩·鄭風》兩服上襄。《箋》兩服,中央夾轅者。《疏》馬在內兩服者,馬之上駕也。

《廣韻》衣服。《易·訟卦》以訟受服。《書·舜典》車服以庸。

懾服也。《易·豫卦》罰淸而民服。《書·舜典》四罪而天下咸服。《疏》天下皆服從之。

五服。《書·益稷》弼成五服。《傳》侯甸綏要荒服也,服五百里。

《周官》六服羣辟。《疏》周禮九服。此惟言六服者,夷、鎭、蕃三服在九州之外,故惟舉六服。《周禮·夏官·職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國。○按侯、甸、男、采、衞、蠻、夷、鎭、蕃,九服也。

行也。《書·說命》旨哉說乃言惟服。《傳》美其所言,皆可服行。

《管子·權修篇》上身服以先之。《註》服,行也。

職也。《書·旅獒》無替厥服。《傳》使無廢其職。

思也。《詩·周南》寤寐思服。《傳》服,思之也。《莊子·田子方》吾服女也甚忘。《註》服者,思存之謂也。

治也。《詩·周南》服之無斁。《箋》服,整也。乃能整治之,無厭倦。

盛矢器也。《詩·小雅》象弭魚服。《箋》矢服也。○按《周禮·夏官·司弓矢》作箙。鄭註云:盛矢器也。

事也。《詩·大雅》昭哉嗣服。《傳》服,事也。

習也。《前漢·鼂錯傳》服其水土。《註》服,習也。

姓。《後漢·服虔傳》服虔,字子愼,河南滎陽人也。

鳥名。《史記·賈誼傳》楚人命鴞曰服。《註》異物志有山鴞,體有文色,土俗因形命之曰服,不能遠飛,行不出域。

《廣韻》蒲北切《集韻》鼻墨切《正韻》步墨切,音僕。匐,或作服。《禮·檀弓》扶服救之。《釋文》又作匍匐。

《儀禮·士冠禮》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韻補》服,叶鼻墨切。

《集韻》扶缶切,音負。《周禮·冬官考工記·車人》牝服二柯。《註》牝服,長八尺,謂較也。鄭司農云:牝服,謂車箱。服讀曰負。

《集韻》弼角切,音雹。啼呼也。

【未】

未【辰集中】【木部】康熙筆画:5画部外筆画:1画

《唐韻》《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無沸切,音味。《說文》未,味也。六月,百果滋味已具,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之形。《爾雅·釋天》太歲在未曰協洽。《禮·月令註》季夏者,斗建未之辰也。

《前漢·律歷志》昧薆於未。《釋名》未,昧也。日中則昃,向幽昧也。

《玉篇》未猶不也,未有不,卽有也。

未央,複姓。見《李淳風·乙巳占》。

【遵】

遵【酉集下】【辵部】康熙筆画:19画部外筆画:12画

〔古文〕音嶟。《說文》循也。《詩·周南》遵彼汝墳。

《廣韻》率也,行也。習也。《書·洪範》遵王之路,遵王之道。《儀禮·鄕射禮》大夫有遵者則入門左。《註》言鄕之爲大夫者,能以禮樂化其民,使遵法之,故曰遵者。

叶徂全切,音牋。《李尤·德陽殿賦》曰若炎唐,稽古作先。於赫聖漢,抗德以遵。

【唐】

唐【丑集上】【口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啺徒郎切,音堂。《說文》大言也。从口庚聲。《莊子·天下篇》荒唐之言。

《史記·司馬相如·上林賦》瑉玉旁唐。《註》郭璞云:旁唐,盤薄。

國名。《玉篇》堯稱唐者蕩蕩,道德至大之貌。《書·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疏》韋昭云:陶,唐皆國名,猶湯稱殷商也。○按書傳皆言堯以唐侯升爲天子,不言封於陶唐。陶唐二字,或共爲地名,未必如昭言也。

《詩·唐風疏》唐者,成王母弟叔虞所封其地,帝堯夏禹所都之墟,漢曰太原郡。

漢縣名。《前漢·地理志》中山國唐縣。《註》故堯國也,唐水在西。《詩·唐風疏》皇甫謐曰:堯始封於唐,今中山唐縣是也。後徙晉陽,及爲天子,都平陽,於詩爲唐國,則唐國爲平陽也。

魯地。《春秋·隱二年》公及戎盟于唐。《註》高平方輿縣北有武唐亭。

《戰國策》左濟右天唐。《註》謂高唐。《前漢·地理志》平原郡高唐。《註》桑欽言,漯水所出也。

《武帝紀》南巡狩至於盛唐。《註》韋昭曰:在南郡。

《地理志》會稽郡錢唐。《註》武林水所出。

《後漢·光武紀》進屠唐子鄉。《註》唐子鄉有唐子山,在今唐州湖陽縣西南。《廣韻》唐州,楚地。戰國時屬晉,後入於韓,秦屬南陽郡,後魏爲淮州,隋爲顯州,貞觀攺爲唐州,因唐城山爲名。

姓。《廣韻》唐堯之後,子孫氏焉。《史記·秦本紀》孝文王立,尊唐八子爲唐太后。

《屈原傳》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

唐山,複姓。《前漢·禮樂志》高祖唐山夫人。

《詩·,廟庭之異名耳,其實一也。故云:唐,堂途也。《周語》陂唐汚庳,以鍾其美。《註》唐,俗本作塘。《說文》無塘字。《莊子·徐無鬼》其求唐子也,而未始出域,有遺類矣。《註》唐子者,堂途給使令之人,猶周禮云門子耳。

草名。《詩·鄘風》爰采唐矣。《傳》唐,蒙菜名。《爾雅·釋草》唐蒙,女蘿。女蘿,菟絲。

弓名。《周禮·夏官·司弓矢》唐弓,大弓,以授學射者。

叶徒紅切,音同。《歐陽修·楊諫議銘》震官太尉,四世以公。於陵正直,僕射於唐。

【制】

制【子集下】【刀部】康熙筆画:8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征例切,音製。《說文》裁也。

《增韻》正也,御也,檢也,造也。

《廣韻》禁制也。

《前漢·高帝紀》太后臨朝稱制。《註》師古曰:天子之言曰制書,謂爲制度之命也。

成法曰制。《左傳·隱元年》今京不度,非制也。

《禮·曲禮》士死制。《註》制謂君命,士受命致死也。

《禮·禮器》大廟之內敬矣,君親制祭。《註》朝踐進血之時,君自斷制牲肝,洗于鬱鬯,祭神于室也。

邑名。《左傳·隱元年》制,巖邑也。

叶音哲。《崔駰·達旨》隂陽始分,天地初制。皇綱云敘,帝紀乃設。

《韻會》浙或作制。江名,在東陽。《莊子·外物篇》自制河以東。

【度】

度【寅集下】【广部】康熙筆画:9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省聲。《徐曰》又,手也。布指知尺,舒肱知尋,故从手。《書·舜典》同律度量衡。《傳》度,丈尺也。《前漢·律歷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長短也。本起於黃鐘之長,以子穀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之九十分,黃鐘之長,一爲一分,十分爲寸,十寸爲尺,十尺爲丈,十丈爲引,而五度審矣。

躔度。《書·堯典疏》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禮·樂記》百度得數而有常。《註》百度,百刻也。言日月晝夜不失正也。

殳也。《周禮·地官·司市》胥執鞭度。《註》度,殳也。《疏》因刻丈尺,則爲度。

法度。《易·節卦》節以制度。《禮·仲尼燕居》制度在禮。

度量。《前漢·高帝紀》常有大度。

風度。《唐書·張九齡傳》風度能若九齡乎。

初度。《屈原·離騷》皇覽揆予於初度。《註》初生年時也。

姓。《廣韻》出後漢荆州刺史度尚。

縣度,山名。《前漢·西域傳》縣度,石山也。谿谷不通,以繩相引而度。

古度,樹名。《左思·吳都賦》松梓古度。

《玉篇》與渡通。過也。《前漢·賈誼傳》猶度江河亡維楫。

《廣韻》徒落切,音鐸。《爾雅·釋詁》謀也。《詩·小雅》周爰咨度。《左傳·襄四年》咨親爲詢,咨禮爲度。

《諡法》心能制義曰度。

投土於版也。《詩·大雅》度之薨薨。《箋》度,猶投也。

度支,官名。《唐書·百官志》度支掌天下租賦物產豐約之宜,水陸道途之利,歲計所出,而支調之。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