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书先下得虔刀

出自:宋代·胡宿《送次道学士倅洛中》

拼音:[bì,pì][shū][xiān][xià][dé,děi,de][qián][dāo]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留籥初均相府劳,辟书先下得虔刀
黄图气象占龙阙,丹穴精神识凤毛。
一代策书承世学,三川风月属诗豪。
山公更有通家旧,应许论文醉醁醪。

查看原文

注释

【辟书】征召的文书。
【下得】1.亦作"下的"。 2.舍得;忍心。
【虔刀】《太平御览》卷三四五引南朝宋何法盛《晋中兴书》:三国魏徐州刺史吕虔有佩刀﹐有个识刀剑的工匠看了后﹐认为必须身居三公之位的人才可佩带此刀。于是吕虔将刀赠送王祥﹐祥后为司空。祥临死时又将此刀转授其弟王览﹐并说:"吾儿皆凡﹐汝后必兴﹐足称此刀﹐故以相与。"后因以"虔刀"比喻赠人的珍贵之物﹐谓使物得其主。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辟】

辟【酉集下】【辛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6画

〔古文〕。

人稱天曰辟。《詩·大雅》蕩蕩上帝,下民之辟。

妻稱夫亦曰辟。《禮·曲禮》妻祭夫曰皇辟。

《說文》法也。《書·酒誥》越尹人祇辟。《註》正身敬法也。

明也。《禮·王制》天子曰辟廱。《註》辟,明也。廱,和也。使天下之人皆明達和諧也。

《祭統》對揚以辟之。《註》對,遂也。辟,明也。言遂揚君命,以明我先祖之德也。

徵辟也。《後漢·鍾皓傳》前後九辟公府,皆不就。《晉書·王褒傳》三徵七辟。

星名,與璧同。《禮·月令》仲冬之月日在斗、昏、東辟中。

姓。

《廣韻》普擊切《集韻》《韻會》匹辟切《正韻》匹亦切,音僻。與僻同。偏也,邪也。《禮·玉藻》非辟之心無自入也。《左傳·昭六年》楚辟我衷,若何效辟。《註》辟,邪也。衷,正也。

傾也,側也。《禮·曲禮》辟咡詔之。《註》謂傾頭與語也。

威儀習孰少誠實曰辟。《論語》師也辟。《又》友便辟。

辟名,空名也。《周禮·天官》凡失財、用物、辟名者。《註》辟名,詐爲書,以空作見,文書與實不相應也。

》以八辟麗邦法。

與闢通。《孟子》辟土地。

辟除行人也。《周禮·秋官》王燕出入,則前車而辟。《孟子》行辟人可也。

衆人驚退也。《史記·項羽紀》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註》言人馬開張易舊處也。

鞭辟,策勵也。程子曰:學要鞭辟近裏。朱子曰:辟如驅辟一般,大約要鞭督向裏去。

與擗通。拊胷也。《詩·邶風》寤辟有摽。《禮·檀弓》辟踊。

與躄通。足病不能行也。《賈誼·治安策》非亶倒縣而已。

類辟。

辟歷,雷聲。別作霹靂。

《集韻》《正韻》毗義切。與避同。《詩·魏風》宛然左辟。《註》讓而避者必左。《禮·儒行》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

與睥同。《史記·灌夫傳》辟睨兩宮閒。《註》與睥睨同。邪視也。

《集韻》《正韻》匹智切,與譬同。《禮·坊記》君子之道,辟則坊與。《中庸》辟,如行遠。

《廣韻》《集韻》《韻會》博厄切,音百。《禮·內則》麕爲辟雞。《註》聶而切之也。

與擘同。析裂也。《禮·喪大記》絞一幅爲三不辟。《疏》大斂之絞旣小,不復擘裂其末。

《正韻》莫禮切,音米。與弭同。《禮·郊特牲》有由辟焉。《註》謂弭災兵也。

《集韻》頻彌切《正韻》蒲麋切,音皮。與紕同。帶之緣飾也。《禮·玉藻》天子素帶朱裏終辟。《註》辟,緣也。終,竟也。天子熟絹爲帶,用朱于裏,終此帶盡緣之也。

《集韻》必郢切,音丙。除也。《莊子·庚桑楚》至信辟金。

【书】

書【辰集上】【曰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6画

《廣韻》傷魚切《集韻》《韻會》《正韻》商居切,,著也。从聿从者。隷省作書。《易·繫辭》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註》書契,所以決斷萬事也。《周禮·地官·大司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註》書,六書之品。

《地官·保氏》乃敎之六藝,五曰六書。《註》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許愼·說文序》黃帝之史倉頡初造書契,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卽謂之字。著於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

書有六體。《前漢·藝文志》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隷書、繆篆、蟲書。

《說文》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隷書。

《尙書序疏》諸經史因物立名,物有本形,形從事著,聖賢闡敎,事顯於言,言愜羣心,書而示法,旣書有法,因號曰書。故百氏六經總曰書也。《史記·禮書註》書者,五經六籍總名也。《釋名》書,庶也。紀庶物也。

《詩·小雅》畏此書。

《周禮·天官·司書註》主計會之簿書。

《左傳·昭六年》鄭人鑄書於鼎。

《左傳·昭六年》叔向使詒子產書。○按卽書牘也。

《前漢·董仲舒傳》對亡應書者。《註》書,謂詔書也。

官名。《前漢·成帝紀》初置尙書,員五人。

《百官公卿表》中書謁者。

【先】

先【子集下】【儿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正韻》蘇前切《集韻》《韻會》蕭前切,霰平聲。《說文》先,前進也。从人之。《徐曰》之,往也,往在人上也。一曰始也,故也。《玉篇》前也,早也。《孝經·感應章》必有先也。《老子·道德經》象帝之先。

祖父已歾曰先。《司馬遷·報任安書》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姓。《韻會》晉有先軫。

《韻會》凡在前者謂之先,則平聲。先而導前與當後而先之,則去聲。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先見切,音霰。《增韻》先之也。《正韻》相導前後曰先後。《周禮·夏官·大司馬》以先愷樂,獻于社。《註》先猶導也。《史記·酈食其傳》沛公吾所願從游,莫爲我先。

先事而爲曰先。《易·乾卦》先天而天弗違。《禮·月令》先立春三日。

當後而前曰先。《左傳·文二年》不先父食。《孟子》疾行先長者。《老子·道德經》先天地生。

《廣韻》娣姒曰先後。《前漢·郊祀志》神君者,長陵女子。以乳死,見神于先後宛若。《註》孟康曰:兄弟妻相謂先後。師古曰:古謂之娣姒,今關中俗呼爲先後,吳楚呼之爲妯娌。

《韻會》《正韻》蘇典切,音跣。《越語》句踐親爲夫差先馬。《韻會》前漢太子,太傅少傅屬官有先馬。後漢職如謁者,太子出,則當直者前驅導威儀也。或作洗。

【下】

下【子集上】【一部】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2画

〔古文〕丅遐上聲。在下之下,對上之稱。《易·乾·文言》本乎地者親下。

《說文》底也。《玉篇》後也。

賤也。

《儀禮·士相見禮》始見于君,執摯至下。《鄭註》下謂君所。《賈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視袷已下,故言下也。

《集韻》《韻會》亥駕切,遐去聲。《正韻》降也,自上而下也。《易·屯卦》以貴下賤。《詩序》君能下下。

《爾雅·釋詁》下,落也。《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

去也。《周禮·夏官·司士》歲登,下其損益之數。

《韻補》叶後五切,音戶。《詩·召南》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與女叶。《吳棫曰》毛詩下字一十有七,陸德明皆此讀。《第·古音考》與吳同。

叶胡佐切,音賀。《曹丕·寡婦賦》風至兮淸厲,隂雲曀兮雨未下。伏枕兮忘寐,逮乎朝兮起坐。

【得】

得【寅集下】【彳部】康熙筆画:11画部外筆画:8画

〔古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

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

貪也。《論語》戒之在得。

《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

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易林》入市求鹿,不見頭足,終日至夜,竟無所得。《集韻》或作㝶。

【虔】

虔【申集中】【虍部】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4画

《唐韻》《集韻》《韻會》渠焉切,音乾。《說文》虎行貌。

《爾雅·釋詁》虔,固也。《書·呂》奪攘矯虔。《疏》若固有之。言取得人物,若已自有也。

敬也。《魯語》少采夕月,與太史司載糾虔天。

椹也。《詩·商頌》方斲是虔。

《博雅》惠也,少也。

殺也。《左傳·成十三年》虔劉我邊陲。

《玉篇》强取也。

端正貌也。

姓。《通志·氏族略》《風俗通》云:留虔氏,黃帝之後。

州名。《韻會》漢豫章郡雩都贑縣,唐置虔州。

叶眞韻,音勤。《高彪詩》文武將墜,乃俾俊臣。整我皇綱,董此不虔。

【刀】

刀【子集下】【刀部】康熙筆画:2画部外筆画:0画

《唐韻》《集韻》《韻會》都勞切《正韻》都高切,到平聲。《說文》兵也。象形。《徐曰》象刀背與刃也。《釋名》刀,到也。以斬伐到其所也。《玉篇》所以割也。《左傳·襄三十一年》未能操刀而使割也。

錢名。《初學記》黃帝採首山之銅,始鑄爲刀。《史記·平準書》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註》索隱曰:刀者,錢也。以其形如刀。《前漢·食貨志》利於刀。《註》如淳曰:名錢爲刀者,以其利於民也。

《詩·衞風》誰謂河廣,曾不容刀。《朱註》小船曰刀。《正韻》小船形如刀。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