飧冰莫撑肠

出自:明代·林光《夏夜叹》

拼音:[sūn][bīng][mò,mù][chēng][cháng]

平仄:平平仄平平

掬水空漱齿,飧冰莫撑肠
日没更蒸郁,珠汗透我裳。
墙隈见飞萤,闪烁流馀光。
手中握蒲葵,缓摇引微凉。
推枕不能寐,既倦还挥扬。
金伏大火流,暑盛天之常。
乾坤一甑中,孰与分界疆。
揭帘视河汉,牛女遥相望。
昏中见大火,房心适南方。
钉蛟饱木虱,烦促思吾乡。
乘月采莲去,葛袂随风翔。
养生不谙时,吾尚鉴嵇康。

查看原文

注释

【撑肠】1.亦作"撑肠"。 2.犹满腹。多喻饱学。

注释内容采用汉语词典自动匹配结果,仅供参考。

字义

【飧】

飧【戌集下】【食部】康熙筆画:12画部外筆画:3画

《廣韻》思渾切《集韻》《韻會》《正韻》蘇昆切,音孫。《說文》餔也。《集韻》或作餐,通作湌。

《玉篇》水和飯也。《釋名》飧,散也。投水于中,自解散也。《禮·玉藻》君未覆手,不敢飧。《註》覆手者,謂食畢以手循口旁,恐有肴汙著也。未覆手,言君初飧未竟,臣不敢飧也。

《雜記》孔子曰:少施氏食我以禮,吾飧,作而辭曰:疏食也,不敢以傷吾子。《註》禮,食竟,更作三飧,以助飽。飧謂以飮澆飯也。鄭康成釋飧爲勸食,誤。

食也。《周禮·秋官·司儀》致飧,如致積之禮。《註》飧,食也。小禮曰飧,大禮曰饔餼。《儀禮·聘禮》宰夫朝服設飧。《註》食不備禮也。

熟食也。《詩·小雅》有饛簋飧。《傳》飧,熟食。

夕食也。《周禮·天官·宰夫》賔賜之飧牽。《註》鄭司農云:飧,夕食也。

古通眞。《宋玉·九辯》竊慕詩人之遺風兮,願托志乎素飧。蹇充倔而無端兮,汨莽莽而無垠。《說文》作。夕食,故从夕。《正韻》譌作飱,非。

【冰】

冰【子集下】【冫部】康熙筆画:6画部外筆画:4画

〔古文〕逼平聲。《說文》本作仌。《徐曰》今文作冰。《韓詩》說冰者,窮谷隂氣所聚,不洩,則結而爲伏隂。《禮·月令》孟冬水始冰,仲冬冰益壯,季冬冰方盛。水澤腹堅,命取冰,冰以入。《周禮·天官》淩人共冰。秋刷冰室,冬藏春啓,夏頒冰。

《爾雅·釋器》冰,脂也。《註》莊子云:肌膚若冰雪。冰雪,脂膏也。《疏》脂膏一名冰脂。

矢筩蓋曰冰。《左傳·昭二十五年》公徒釋甲執冰而踞。《註》冰,櫝丸蓋。《疏》盛弓者也。或云:櫝丸是箭筩,其蓋可以取飮。

《集韻》《正韻》魚陵切,音凝。同凝。《正韻》古文冰作仌,凝作冰。後人以冰代仌,以凝代冰。

《集韻》讀去聲,逋孕切。《唐書·韋思謙傳》涕泗冰須。《註》謂涕著須而凝也。《李商隱詩》碧玉冰寒漿。

《韻補》叶筆良切,音近浜。《琳·大荒賦》心慇懃以伊感兮,愵永思以增傷。悵太息而攬涕,乃揮雹而淚冰。

【莫】

莫【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画:13画部外筆画:7画

〔古文〕音寞。《韻會》無也,勿也,不可也。《易·繫辭》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定也。《詩·大雅》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謀也。《詩·小雅》秩秩大猷,聖人莫之。

《博雅》强也。《論語》文莫吾猶人也。《晉書·欒肇·論語駁曰》燕齊謂勉强爲文莫。《揚子·方言》侔莫,强也,凡勞而相勉謂之侔莫。《淮南子·謬稱訓》猶未之莫與。《註》莫,勉之也。

削也。《管子·制分篇》屠牛垣,朝解九牛而刀可莫鐵。

《博雅》莫莫,茂也。《詩·周南》維葉莫莫。《註》莫莫,茂密之貌。

《莊子·逍遙遊》廣莫之野。《註》莫,大也。

姓。《通志·氏族略》卽幕氏省文。漢有富人莫氏,見《游俠傳》。唐有比部員外郎莫藏用。

《史記·夏本紀註》五湖之一有莫湖。

與瘼通。《詩·小雅》莫此下民。

與幕通。《史記·李廣傳》莫府省約文書籍事。

《說文》莫故切。同暮。《易·夬卦》莫夜有戎。

菜也。《詩·魏風》彼汾沮洳,言采其莫。《註》音暮。《陸璣疏》莫,莖大如箸,赤節,節一葉,似柳葉,厚而長,有毛刺,今人繅以取繭緒。其味酢而滑,始生可以爲羹,又可生食。五方通謂之酸迷,冀州人謂之乾絳,河、汾之閒謂之莫。

通膜。《禮·內則》去其皽。《註》皽謂皮肉之上魄莫也。

《韻會》莫白切,音陌。靜也。《詩·小雅》君婦莫莫。《註》言淸靜而敬至也。《左傳·昭二十八年》德正應和曰莫。

《唐韻古音》平聲,音謨。《漢書》註引《詩》聖人莫之作謨。《直音》作。

【撑】

撑【卯集中】【手部】康熙筆画:16画部外筆画:12画

俗撐字。《說文》樘字註 徐鉉曰:今俗別作撐,非。(撐)《唐韻》丑庚切《集韻》抽庚切,音瞠。與樘同。《說文》樘衺柱也。《廣韻》撥也。《唐書·朱滔傳》骸撐不掩。《韓愈·月蝕詩》赤龍黑烏燒口熱,翎鬣倒側相搪撐。

《集韻》中庚切。義同。

叶抽良切,音倀。《司馬相如·長門賦》刻木蘭以爲榱兮,飾文杏以爲梁。羅丰茸之遊樹兮,離樓梧而相撐。《通雅》䟫卽䠆。一作牚。今作撐。俗呼雌爭反。《正字通》橕撐牚䟫,音義同。

【肠】

腸【未集下】【肉部】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9画

《唐韻》直良切《集韻》《韻會》《正韻》仲良切,音長。《說文》大小腸,藏府之二名也。《正字通》大腸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臍右迴疊十六曲,盛穀一斗,水七升半。小腸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迴疊積十六曲,容穀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白虎通》大腸,小腸,心肺府也。腸爲心肺主,心爲皮體主,故爲兩府也。《詩·大雅》自有肺腸。《書·盤庚》今予其敷心腹腎腸,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釋名》暢也,言通暢胃氣也。

《博雅》詳也。

羊腸,太行山坂名。《戰國策》趙聞之起兵臨羊腸。《史記·趙世家》羊腸之西。《註》太行山坂通名。南屬懷州,北屬澤州。

無腸,國名。《山海經》無腸之國,在深目東,其爲人長而無腸。

馬腸,獸名。《山海經》讙舉之山,雒水出焉,其中多馬腸之物。《註》馬腸,人面虎身,音如嬰兒。

魚腸,劒名。見《三國蜀志》。

草名。《博雅》鹿腸,蔘也。《又》馬腸,亦草名,葉似桑。見《山海經·讙舉之出註》。

黃腸,槨名。《後漢·梁商傳》賜黃腸玉匣。《註》以栢木黃心爲槨也。

《禮·儀志》治黃腸題凑,便房如禮。

相关诗句
猜您喜欢
关于夏天的诗